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谈生命》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5 12:27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一: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结构手法: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使品读不够流畅,不够充分。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更好!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二:

  《谈生命》这篇散文诗冰心老人用一生的谱写出的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语言精彩明丽,细腻典雅,把“冰心体”的语言风格诠释的淋漓尽致,章法验证,哲思深邃,道出了她经历沧桑,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的生命感。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初中生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含的丰富哲理。我想这也是教材编写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的用意所在,这一单元以中外名人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为基石,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犹如一盏盏明灯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散文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谈生命》这篇文章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精美洗炼的语言,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3.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学有这样的感悟:“要懂得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新课程也提出,既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又要关注文本“为什么这么写”。因此,教会学生自主欣赏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品味文章细腻典雅的语言,在品味中感知冰心的语言风格,在品味中感受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同时,一节课的时间要求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初中生体味生命的哲理是有难度的,阅读作品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深邃的哲思。很难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我把感受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三:

  《谈生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冰心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1940年,冰心闲居重庆郊外的歌乐山,在美国的《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

  Maytherebeenoughcloudsinyourlifetomakeabeautifulsunset.她把它译为: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并写下了这篇散文,发表于1947年的《京泸周刊》上。这篇散文蕴含的哲理,是冰心对生命的认识,离不开冰心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足见她的地位,基于本单元的知识要求和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我以“读”为主,安排了读、议、写三个环节。

  2014年3月底,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来我校调研九年级复课及课改工作,我刚好讲到这一课,魏勤玲老师和段老师以及我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听了我这节课,一起评课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一、激情导入。我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孟子的“舍生取义”,裴多菲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讨论的话题是“生命”。

  二、有感情的范读。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朗读必不可少,发挥我的朗读特长,我配着优美的钢琴曲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虽然费力费时,但效果极佳,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感知了散文的内容,感受了散文的优美。

  三、课堂的第二大环节,是学生的读与议,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为大家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秩序的依次站起来回答,到后来,学生抢着争着谈自己的看法,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突破了这节课“赏析句子”这一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点。

  四、课堂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对于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我适时评价,或补充,或提示,或点赞。李思敏同学纵观全文,谈了自己对“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句话的看法,我表扬她评价的很准确,她顿时信心倍增。

  说到此,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节课我安排了读、议、写三大环节,但却始终没有谈到“写”这一环节。是的,由于在学生“议”的这一环节中,学生激烈的发言占时过多,第三个环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个比喻句,你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写”的这个环节没有进行,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由于这一环节没有按计划进行,也导致课堂结束的比较仓促,这是这节课的第二大缺点。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四:

  花了整整两日解读构思冰心先生的《谈生命》,本以为自己的设计简洁又深入浅出,但是两堂课上,我都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个环节的设置,让整堂课由刚开始的生机盎然到中间急转直下,最后只得我自言自语,在索然无味中,在孩子们迷茫不解无聊的眼神中,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冰火两重天”。

  这是冰心先生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两个比喻从横向和纵向来阐释生命的遭遇和历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勉励人们实践生命的价值,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并常怀感恩之心,用豁达的心态去享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我想,本文的主题是很清楚的,而文字背后所引发的联想想象和思考才是更有价值的。所以,在读上,我就设置了三次,虽然都放在这节课的开头。初读小声读,圈注生字词。再读放声朗读,初步感知文意。三读,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冰心先生的这篇散文中,最想对我们说的句子是哪个(哪些)。

  刚开始,大家都很活跃,用到了今天跟刘老师学的激将法,特别是在找作者最想对我们说的话这个环节上,虽然我的某些追问还是觉得不够恰当,但孩子们的品读思考是非常到位的。我们谈到了生命的必须以不懈的进取去实现价值和意义,提到了不能庸庸碌碌成为行尸走肉浪费生命(怪我平时爱用这个有些残忍的词),谈到感恩,谈到坦然。我想冰心先生想要对我们说的,孩子们都领悟到了,而且品位得很到位。

  最失败的环节登场:理清文章思路。从这里开始,大家的思路就被限制了。我们把思路理清后,就不由自主的进行了机械的全文分析,跌入了以前学议论文的陷阱,且这个陷阱是我自己设的,后面就开始一片死寂,孩子们自己主动性几乎没有了。而我自认为该精彩的下一个环节也歉然逝去。虽然在上个环节末尾,我已看到了精彩的前奏。

  因为今天中考照相,时间被分割,所以我提前把课堂任务板书下来让学生去做。在上个环节后还设置了一个我觉得可以引领孩子走向深刻的环节:请用波浪线画出理解上有疑问或者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而在找“最想对我们说的话这个环节”的最后,有一个女生找到了前边儿,在引导之下也品位得不错。我想这个环节应该是可以让几乎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并且主动思考讨论的,但是又想着这么简单的文章思路,总要理一理像课堂才完整,孩子思路才清晰,然后我就跌进泥潭里,然后就有了几天的追悔莫及。

  现在回过来想想,也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时间理完过后进入接下来这个环节。我却绕了进去,也是因为自己忘了此环节的教学目标,还顺着结构走进了分析,也难怪由合唱变成了独角戏。还是怪自己不够坚定,被自己和学生绕了进去。

  本来还设置了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在最后8分钟写作,用“生命像。。。。。。”,但是课在我的失误中无味地结束,估计学生也没有写的欲望了。哎。

  遗憾和悲催。以此为戒。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五:

  本学期来,学校在《淳教〔2013〕136号关于深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引领下,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案导学、前置作业等模式探究,并推出了候课、主动公开课等新举措。

  前段时间,自己撰写了“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对接策略探究”的课题方案,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课题,并积极响应学校主动公开课的落实,12月26日上午第二节课,在九(7)班开设了一堂以“前置作业”研究为主题的主动公开课——《谈生命》。并且邀请了九年级语文组老师和七八年级学科组长前来观摩指导。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课前,我让学生自我读文,根据对文章的初步感受,完成课堂前置作业(自己根据课文设计):

  1、生命过程像什么?

  2、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暗示了人生命历程的哪些境遇?在不同的境遇中作者的态度怎么样?

  3、小树成长中历经了哪些阶段?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4、思考:你觉得生命还像什么?

  在学生完成后,自己进行了批改,了解情况,然后让学生带着作业学习情况进入课堂教学。我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汪峰的歌曲《飞得更高》激趣导入后就介绍作者,再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阶段:学生自主互动,教师点拨。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2、交流作业,体会作者将生命比喻“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妙用。

  3、探究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三个阶段:课堂测试。运用“生命像------”的句式进行仿写。仿写训练,是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个人感觉,整堂课贯彻了生本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前、课中合理地进行“前置作业”,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模式。但这节课作为“前置作业”研究课有很多遗憾之处,可能由于时间过紧,或者内容过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微作一些“减负”、品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处理的更好些,使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有效对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六:

  《谈生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冰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看散文,每一次读,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阐述了生命的价值,告诫人们要积极的、乐观的面对生命。本文无论从语言,还是文章所透露的意义,对学生来讲,都是值得学习的。

  精美的散文都要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初读原文的第一个环节,因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并没有按照常规听朗读录音带或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而是让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小节朗读,既能检查学生预读情况,也能节约时间;再次,在研析课文时,根据课文的情境,我让男女生分读相关的部分,去体味生命中遭遇暴风雨和享受成功快乐时的情境;再到课文最后哲理部分,我让同学们集体朗读,理解和感悟课文重点。所以,朗读不仅要考虑到内容,在形式上我也力求美,让读者也让听者新鲜而不厌烦。

  在阅读训练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在解读文字“生命是一江春水”这一部分,理解了生命的状态和过程的基础上,采用了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师适时点拨,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小组学习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领悟了冰心老人笔下的生命之后,要求同学们采用“生命象……”的句式,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独到见解,讲练结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组织能力。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课堂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了一些新的东西。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课堂设计看,在品味关键语句和课外延伸这两个环节中,旨在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实现目标。所以在这课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的最后,我送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非常有名的那段话送给学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希望他们珍惜生命,奋斗不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在对文章知识的扩展上,与学生能力的训练上,都是有欠缺的。在赏读了作者形象生动,富含哲理的语言描写后,让学生也来表达生命时(生命像……),学生的仿写比较肤浅没能引导他们学习作者不仅形象而且具体的语言表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研读教材,只有关注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才能激活整个课堂,迎来教室里的星光灿烂。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七:

  元月4日,我以九年级二班进行了《谈生命》课堂教学,从课堂观察来看,效果一般。教学的设想是以演绎思维思路,通过对第一个喻体“一江春水”进行层次分析,然后由学生进行推演至第二个喻体“一棵小树”和主旨段的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设计从课后反思的角度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学生的深入悟读,而仅着力于分析文章,将一篇美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这是不当的。尤其是学生虽用两节课时间,但却对生命本质特征没有清晰的印象,说明学生在两节课里还没有领会这篇文章的精髓,这是教学设计上的失误。这种尝试说明,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对文本的感性初解而直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进行探究交流分析,这是教学的原则。另外,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不能人为拨高,而应遵循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经验体会来组织教学,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

  从课后其他教师的反馈来看,也是问题多多。一是课堂教学环节体现不明显。二是教师讲得多。三是语言啰嗦,多有重复不精炼之处。四是课堂教学问题模糊、语序混乱,质疑讨论混乱等等。五是朗读少,这是致命的问题,也是造成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本。六是从文本细读来看,没有提示出喻体(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与本体(生命)之间的相似点,导致学生没有理解透彻生命的本质特征。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重要,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只是想对课文进行演绎思路下的探索,而老师们却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课,这件事告诉我,我所做得一切都要慎重对待,不可马虎应付,只有从心里重视,才能取得成功,待事不认真,只能招致失败。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并认真分析了余映潮和王君的课堂实录,梳理出关于散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以便今后运用积累。

  余映潮老师的课是《紫藤萝瀑布》,王君老师的课是《谈生命》,从他们二人的课来看,第一个需要借鉴的经验是朗读。美文是读出来,而课上读,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余映潮老师的课文学习方式是“课文集美”,进行了自由读整体感知、主体段读梳理结构、自由选读融入感情、深情演读展示风采、师生配合读、悟读品读深入文本、浓缩诵读培养语文能力,由以上可以看出,一篇短文在四十五分钟内却进行了六次读,其中出声读5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文本非常熟悉,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王君老师是“青春语文”流派的创始人,给予语文教学以青春活力,是其宗旨,在这篇文章学习中,阅读的方法是“散文整容诵读法”,开展了齐读第一句、朗诵团(分男女角色)朗读第一个喻体、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展示朗读、疑读不懂句子、朗读深情理解后的句子等六次读,其中出声读6次。这样广泛深刻的课上读、放声读确实对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这样读才能读深、读透。

  余老师说,文不读透不开讲,确有深刻的道理。从朗读的形式来看,两位大师都注重了读的多种方式,余老师的主体段读是让孩子们从读中抽出文章主体,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层次;王老师的诵读,打破了课文的结构进行了再创造,变散体为诗歌体,更便于孩子们有感情地诵读。读全文、读片断、师生配合共读、展示读、配乐读,既激活了学生兴趣,更使学生理解了文本,这是大师们重要的手段啊!

  读必出声,出声才能使读展现激情。读必有指导,有指导才能深入地读,读出精彩,你看,余老师这样指导:“赞叹的语调、喜爱的语调、感叹的语调;不要有拖腔,也不要有拖调,要用心朗读;读出情感,读出对花的喜爱;”。王君老师则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散文整容育读法:停顿深思熟虑,整句巧妙裁分,角色担当合理,抑扬不忘顿挫,酣畅淋漓释放,读好自然领悟。(面向九年级读更理性了)”读,散文教学的基本功,不读、读得少,散文教学就难以成功。

  第二个需要借鉴的经验是清晰地解构文体的能力。余老师的解构从读时就体现了出来,尤其是主体段的朗读,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解构抒情散文的结构时,余老师从物→情→意,提示出“写景抒情、托物寄意”的文章特点,在分析写景时,从总写紫藤萝到可爱的小花,亦既从整体到局部,给人以全面的印象。在写情时,注意了其中的联结点“流动”,正是流动给人以动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感觉,“生命的喜悦荡漾在我的心头,给我宁静感,给我喜悦感。”这样解构,文章的“意”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先写物,再写情感,最后点题,就是这一类文章总的特点。然后又用一个短文《青菜》来作比,方便学生理解。虽浅显而实深奥,这是大师的水平。《谈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王君老师着眼于学生对于“理”的理解,即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是从三个类比来升华的,从自己与原山村学校教师的对比来说明文中“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喻体的不同特点,从而提示生命的本质特征是流动、是成长,增强了文章的内蕴力。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去世,用“悲欣交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来作类比,解释了生命中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的大自在境界。又用给乔布斯写评价语言,来活用课文内容,使建构在学生心中的认识落在了实处。这说明王老师对于此文教学用心之深,也提示在解构这类文章时,类比解读是使学生理解走向深刻地重要方法。

  第三个需要借鉴的经验是学生学法的指导。教是为了学,没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一堂课就是失败的。没有学法的指导,学生就不可能举一反三。指导如何读就不说了,且看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余老师的“集美”训练,让学生把该文整理成200字左右的短文就了不起,他说从课文中,第一要画出写整个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第二,画出小花的句子;第三,画出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第四,要画出点题的句子。这项创造性的工作,将全文的核心以理解后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背诵下来,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多么的有价值啊!这是在教会学生读深读透抒情散文啊!王君老师的教学,以散文整容诵读法为抓手,通过指导文本整容,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通过读,让学生了解该文的三个写作特点:形象性,审美性,隐喻性。更有提示,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好笔记,这也是学法的重要指导。

  第四个需要借鉴的经验是对于学生的态度。所有优秀教师对于学生的根本态度是关爱,这不仅体现在对于学生上课的态度,更重要的,表现在课堂中是对于学生的亲近与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是在赞扬与鼓励中,很多孩子走向了表现的舞台,从而实现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发展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余老师对于学生发言中肯的评价,既缘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更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读得非常好!”,“读得不错,有种感悟的味道!”,“同学们的品读能力非常强!”,这些语句对于孩子们来讲,是多大的鼓励啊!整个课堂实录没有一句对于孩子的讽刺挖苦,没有一句批评的嫌疑,这是多么大的爱心啊!王君老师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本课的重要字词,是基于初三的基础,没有忘记语文知识基本积累。“同学们读得很动情啊!”,“可爱的孩子,读书真仔细!”,“英雄所见略同!”,“你的分析充满了诗意啊!”,“孩子们,你知不知道,你的这番思考,有多么的深刻。”,这样真诚的评价,对于孩子们来讲,是多么得重要啊!你难道能无动于衷吗?

  第五个需要借鉴的经验是对于课文的自己的解读。这是根本的,也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没有对于课文独立的解读,没有对于文体特征的深刻把握,教学就是低层次的。文本细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由此,概括出散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一是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二是把握解析不同类别文章的基本思路,给予学生以学法的指导,最为可贵的是,教师自己的个性阅读最为重要,只有自己建构了知识,才有可能教会学生建构知识。三是学法指导不可忽视,要着眼于语文教学,给予学生不同类别文体学习的指导。四是教学态度要端正,“和易以思”,是教学的真理。

  《谈生命》教学反思篇八:

  《谈生命》是冰心老人在仙逝前所写的哲理性的散文,可以说这篇文章融注了冰心老人对生命的毕生领悟。

  生命的内涵对于初中生来说,应当是抽象了。所以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如何形成学生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是本课教学的另一目标所在。在本课的设计上,我遵循的顺序是读(自由读,个人读与集体读,听读)------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所以我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放在首位,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我引进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尤其是课文最后两段“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在此基础上我又引进了邰丽华的《千手观音》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文章学到这儿,班上的许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

  学生在接触大量材料的过程中,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摸沐浴滋润或激荡。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写到这里,我最大感悟是要达到这种境界,基前提是教师本人不但有丰厚的语文素养,而且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谈生命》,他就是冰心。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处理得不是很恰当。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挖掘出来。或者说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只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