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2 11:4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从文。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导课的时候直接从民俗说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因为本文描写的是云南的风情,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开始上课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美丽的云南,教学中也有和课文三个片段相互映衬的视频和图片,这样会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时,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从课内走向课外,去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由于本文是云南的歌会,我设计的思路也是紧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学思路是谁在歌、歌什么、我也歌,从探讨主题到探讨写法,最后师生也相互对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习本文也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歌。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继续巩固圈画勾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文本,在读中、悟中概括信息,从而掌握本文的重点。

  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给画面配文字,巩固文章中写人的方法;写介绍词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网上浏览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把课堂所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去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也不可否认,在讲课中的探究文本时,有些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语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参与性比较差。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设计的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师应对于一些细节的知识适当适时点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许是沈从文先生优美的语言感染了我,也许是那歌会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许是那纯朴人情美牵引了我,总之,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那种心灵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优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态去阐释我们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二:

  前几天看到朱永新教授以教育闲思为话题,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从杜郎口中学的学术交流中心的宿舍里看出去,窗外就是绿油油的农田。早晨在校园里跑步半小时。对大门口的一句话印象颇深——学生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我在心里把最后那句话又默默地重重地念了一遍:学生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因为感觉自己膝盖中了一箭,当自己的错误被指出,现身于镁光灯下时,心里那种自责与愧疚不免涌上来,冲击着自己所有的神经,逼迫着自己去改进,去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又重新细细地回想了我所上的《云南的歌会》的整堂课,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堂课的重点在于那个表格,即总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面的特点和侧重点,但是在前戏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最后在概括所学时,却没有给足学生讨论展示的空间。并且在研读的时候,让人有走马观花之感,大多时候是老师在前面飞跑,而学生在后面拼命地追。而到了总结归纳时,自己都有点生拉硬套之感,学生更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老师着急了,只好自己一下子把特点都帮学生概括好了。后来经过老师们的指点,我才想起曾用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完成内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小组分工完成。就拿《云南的歌会》来说就是个典型的这样的例子,当时选这课的时候,老师们都替我捏了把汗,课文难度有点大,内容量有点多,可能不好驾驭。我很庆幸的是在课前和老师们交流自己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时,发现自己把握得比较准,再也不想以前每次公开课时乱抓一通。但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弄懂这些重难点是我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课后,在老师们的提点下,我想到了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我曾用过的方法,这同样是一篇内容量大的课文。面对这样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让小组分工完成,在《阿长与山海经》是让学生分成三大组,让他们分别去分析少年时的鲁迅,中年时期的鲁迅,以及老年时的鲁迅。在这一课,可以让三个大组的同学分别去分析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时间,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后才想到这一点,实在让人惋惜。

  这其实也和我个人教学习惯有关系,当拿到一篇文本,我总是把自己所知所想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这种满堂灌的模式实在是让人堪忧,他们都说有舍必有得。这话于我这儿实在是太正确了?我刚带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心里总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虽然是年级里最调皮捣蛋的,但是他们的思维都很活跃,想法很多,可是为什么从上学期末一直到这学期以来,他们在我面前的活跃日渐消失,一方面跟学生年龄渐长,羞于表达有关,另外一方面,这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老师如果总是舍不得把舞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总是把问题自己全部揽下来,那么学生就形成这种依赖的思维模式,再也不愿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了。就这堂课来看,我可是舍去的问题是在整体感知里的那个“我最喜欢什么场面,因为这里怎么样”这个让学生填空回答的问题,其实和后面的表格归纳时重复的,这里就耽误时间,因为当时课堂设计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环节,我想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和组员们交流,而且其他的老师们也教我,这样的句式具有灵活性会很好的引发学生去思考,于是我就没舍得删去。最后当学生们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时候立马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她们所呈现的结果是我第四个教学环节即完成表格的内容。这时候我只好又重新带学生具体分析了三种场面的特点侧重点最后又回到表格归纳,这样的设计有拖沓重复之感,实属不该。在这个多出来的环节里,其他的问题也暴露了,学生完全没有被调动起来,让他们交流讨论,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张口,我甚至都无法下台,深入到小组中去和她们一起共同探讨,可能是问题过于简单,又或者是他们羞于开口,又或者是他们根本没有兴趣。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后来,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慢慢变成舍不得放手的老师?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活跃?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根本想不到自己的缺点在哪儿,也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想只有这样在每一次讲课、评课中,我才能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取得进步。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三:

  2011年5月我参加市创新课巡回讲课活动,讲课篇目是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有感而发,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不断的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会来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的开始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我用那英的歌曲《云南美》营造一种氛围,以此来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的自然美,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文章中涉及到的赶马人的生活,在导入中我介绍了茶马古道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自然,淳朴,乐观的民风民俗,激起学生学生了解云南的兴趣,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与我们的生活进行比较“我们的衣着是什么样的?”“我们歌唱的舞台是什么样的?”在比较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云南人的自然,淳朴。

  二、读析结合,文本细读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应该从言语细读中走进文本,在细致的分析当中,体会优美的语言,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分析你最喜欢的人物,通过分析叠词,分析具有乡土气息的修饰词使人物的自然,淳朴,大方跃然纸上,不仅仅让学生分析人物,更让学生去朗读,朗读那表现出年轻妇女大方,谦虚的叠词,朗读那带有乡土气息的修饰词,让学生在读中更领会到云南人的自然,淳朴,大方,热情。2、分析你人物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特别是对环境描写的设计,大段的环境描写是否冲淡主题,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正是对于这篇文章主题的思考,环境不仅仅起到衬托的作用,还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种自然的,淳朴的环境养育了这样自然的,淳朴的人,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进入更深一个层次,为后面的拓展打下基础。

  三、生命价值与教学价值

  我上《云南的歌会》,就是要将文本放在忙碌的,浮躁的现实人生背景之上,彰显其鲜活滋润的生命形态,更关注他们的未来,让学生体验这种“自然,淳朴,有活力”让这种自然,淳朴,有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人生。我把这种自然的,淳朴的,有活力的生命称为“本色生命”,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本来就应该是自然的,淳朴的,有活力的,和谐的等等,经过拓展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到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自然的流露。然后追问学生“如果我们也拥有这样的本色生命,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学生们结合现实生活,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拥有这种本色生命,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我们的的生活会变得更充实,更有目标,世界会变得更加的美好等等。使学生对本色生命的理解能更深入,更具体。

  不足之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但是我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时候重点放在感受文中的主题上,忽视了对朗读的指导,只是在中间穿插了一些朗读,没有做相应的指导,现在想想如果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刻了,感悟更深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我会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四: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呈现在他眼前。然而,事与愿违开课不久,由于学生没有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这项作业直接影响到我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课堂上我不自觉的就带出了一股怨气,没有了情绪,没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课自生自灭,结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评课过程中,没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觉得自己“丢人”了,在几经周折精心设计了一番后终究以“丢人现眼”告终……

  哭够了,静下心来,该是反思的时候了。导致本节课失败的原因如下:

  首先,彻底忘记了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这一点是不可饶恕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早已将之抛到九霄云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学生将我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学生不过是我借以利用的“工具”而已。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业,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的时候,我怒发冲冠,“好好的一堂课,就毁在你们这群不学无术的倒霉学生身上”这是我当时强忍住没有吼出的心声。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去想该教学生点什么?怎么教才更好?那么多学生没完成作业,这种具有共性的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只一心想着这群“道具”质量太差,简直是毁我的手艺。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说这是身为教师的耻辱。还好,终究上天对我是厚爱的,他及时对我当头棒喝,敲醒了我,让我想清楚,身为教师的职责。

  其次,对于“课堂生成”应付不够自如。这一点应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任何一堂教学设计都不可能一丝不差的完全依照设计者的意愿实现,其中必然会分生枝节。成功的教者会巧妙的利用“教学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轻松。我今天犯下的错误就是,死抓住自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赞赏,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学生的感知点与我自己教学设计之间的分歧,课堂上完全自说自话,无视那一双双漠然的眼睛。老师不因学情而教,而为了表演而教,把课堂主体都不放在眼里,不失败天理不容。

  “课堂生成”将成为我下一项必修课。

  第三,对于教材的把握过于迷信名家的设计,而忽略了自己学生的学情。单纯的迷恋名家教学的精彩片段,独特设计,一心想推陈出新而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应像宋先生所说,每一步都落到实处,字词、朗读、理解、赏析、运用每一步都要练的扎扎实实,训练课后题认认真真的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我将仔细研读,吃透课堂教学每一步细节,让课堂严禁实用起来。

  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五: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文化气息较浓,通过歌会写出了云南的地方特征和生命特色,表现了作者赞赏和喜悦之情。通过阅读引导品味歌会的意味,感受云南的文化,让学生爱上云南文化,爱上沈从文,是本课书我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试图从文化角度解剖文章,设计了感知全文——研读精彩片——走进沈从文的教学结构。在感知全文时,我设计四个小问题:谁,在哪儿唱,唱什么,怎样唱,试图能学生能有较全面的歌会印象;赏析部分,我着重设计两个赏析点:这是怎样一个地方,这是怎样一群生命;然后以沈从文资料引入,重点推出其代表作《边城》。

  课堂感觉,教学推进比较困难,感知部分,学生全文寻找,虽然简单,但太过琐屑,因此居然花了课堂时间的一半。赏析部分,问题设计虽然较广,但因为学生完全能入境,因此赏析困难,老师无奈之下老师只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课堂沉闷,学生不能动起来。

  深层原因还是对学情把握不够,因此教学问题整合不够,不能贴近学生,问题之间台阶不够,经过陈建伟教授和黄德初老师两次研讨指导,觉得可以用以下方式解决以上问题:首先,紧抓文章的文眼“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结合课后习题一,比较云南的歌会与一般的演唱会区别,设置第一个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云南的歌会丰富了我哪些见闻?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云南是一个飘荡着歌声的地方,那里人人会唱歌,他们唱歌不拘形式,内容包罗万象。赏析部分,可以就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深入发问,你喜欢这种歌会吗?为什么?或者深入研讨,集体讨论那里的人为什么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赏析云南歌会里蕴含着快乐,轻松,悠闲,无拘无束,开朗活泼,热情洋溢,淳朴勤快,张弛有度,健康美丽••的生命特点。

  本堂课的启示是,教学中要用有效的问题来驱动教学,有效的问题具有从文本出发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特点,整合性的特点和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特点。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六:

  有杨聪的经典课例在前,似乎无法超越,要杨柳翻唱新枝,难度系数不小。想到张震雷版的以“真知”为切入点的《杨修之死》,确也生面别开,还是试一试吧?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齐白石老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我来说。于是,多了一点点勇气,先疱丁解牛,再来一段桑巴,能不能跳出一曲华美震撼的心灵之舞呢?找到一双适合孩子的“鞋”是关键。

  杨聪的课点在于“活的生命”,从被删节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读出,我又该从哪里入手呢?百思不得其解,明媚的春光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流过,只剩下窗外那铺满田野的黄灿灿的油菜花。读一遍课文吧。

  “集会表面说辟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歌会传歌,歌会传递智慧和热情。忽然脑字一亮,有了。本单元的主题为“民俗文化”,何不回到编者的意图,就立足于云南歌会的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歌会传递民俗文化。感谢上帝,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总会为你留下一道门。

  思路一打开,天光云影,意思无限。于是想到家乡的婺剧和乱弹、道情等,最后决定用道情(又叫唱新闻)导入。先整体把握,再自主学习有意思的细节和词句,然后重点探究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作者的意图,用文字记载民俗,用文字传承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些环节的一根线是:“云南歌会的民俗特色”。

  上完后,江南的二三十个孩子围了上来,要了我的QQ号。还要我签名,我第一次有了名星的感觉,真爽。

  好的语文课,以文为本,真要以生为本,给孩子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倾听孩子心灵成长的声音。唤醒,启示,不断的笑声。这就足够了,这是绿色的课堂,这是生命的课堂。

  只是,享受这样的精神盛宴之前,我自己得先有下一回地狱的勇气和苦功。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七:

  上一节课布置的要同学们课前预习,当然是没有人预习了.想要他们

  预习,目前除非大发雷霆,及时检查督促.要不要靠自觉肯做,母猪也会上树了.我想起余世雄的话:任何人都不可以相信.另一个是在上到半途中,我数一数,班上有十三个同学伏台睡觉.有的已经呼呼大睡.我叫他们都站起来,有一二个没站.我简单的批评几句.因为要完成这课的教学目标.现在我面对的学生就是这样:基础差,厌学严重,休息不正常.上课的话,你绝对有这个感觉--你正在对牛弹琴.备的课,想要完成教学目标难啊.

  对于上课时,学生精神状态不佳的话.我想到这个方法.就象一些成功励志师一样在提问问题时,要学生大声地回答.比如这节课,我就可以这样问:默读完了吗?学生回答:没有或是读完了.我再问:大声点

  我听不到.问多几次,让他们大声叫几次.这样方法我看以后要试试.

  对于这样学生我最好是对他们没任何的企望,因为结果一定是令你切底的失望.希望越多失望就多,越大失望就越大.但我不能没有希望.我不能对自己没有希望.现实不如意,如果未来没有点希望的话.我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2.备课没有好好的面对学生

  以前备的课是看教参,看教本.没好好的研究自己所要教育的对象这是普通班.段考只有4个人及格,平均分只有38.9分.我不想把学生看得那么差,可他们事实就是这样.是对是错,要的是要面对,还是要勇于面对.

  他们上课时,被迫回到教室.上课时急切地等待下课,等待放朝放夜,等待周末等待放假.如果上课有什么东西觉得有趣的话,他会吝惜地笑笑.他们就是这样消极.现在不是看魏书生能对他们怎样教.而是自己要慢慢教.

  对学生不放弃,也是对自己不放弃!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篇八:

  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是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收获更多,感受更深?传统的语文教学(甚至是教改之后的很多语文课堂)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不管是早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还是课改之后提倡的师生对话交流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我们所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往往受到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语文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首先由学生来定。一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老师需要点拨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弄不明白的。而学生读不懂的、弄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事先并不知道,这需要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主动提出。所以,“问题探究式”的语文学习很重视学生的预习。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提出疑问之后,老师是不是要逐一在课堂上解答呢?我想也不可以这样,如果这样,语文课堂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气。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群思考者的思维碰撞,一群体验者的情感共鸣。在“问题探究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单一的问题回答者,教师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分析、整合学生的疑惑,然后组织同学们有效地解决这些疑惑,对学生疑问的整合及解决的策略,正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体现。

  本课以《云南的歌会》为学习对象,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提出疑问,老师整合问题、设计课堂,师生平等交流、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又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