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1 10:2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可谓是有喜也忧。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三、导入环节不够恰当。等到我真正的上这一课后,才发现我曾经的自以为是。为了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干瘪的进入到课堂主题,想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设置的讲梦话,学生难以理解,且关系好像不大,反而为后面教学走了弯路。其实,我下来之后也看了网络上有很多很妙的导入都是值得借鉴的。如一位老师朗声诗歌《罗布泊今昔》——

  楼兰女郎/有着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脸/映亮罗布泊涣涣的春水/胡杨树像茂腾腾的小伙子/却羞涩地撩不开她的面纱……

  楼兰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罗布泊的梦里/罗布泊把涣涣的春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把所有的美丽/留在了黑色的文字里……

  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导入新课,就是不错的做法。

  四、朗读缺乏层次性。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22段时出现的过错就很明显。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当一个学生读完这段话后,我便问:“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他回答后我马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读完后紧接着找了几个同学来读。看学生读得差不多了,便开始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赏析本段,赏析完毕后,马上又提问:“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结果学生又读了好半天,就这一段浪费了近乎十分钟。课后想来,这个细节处理得不好,其实,一学生读完后,就可以从字词入手赏析,从而深化到情感朗读上。而无需让学生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纵观全课,我在新课标的把握上还欠缺很多,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多。对于“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实践的还不太好,后期须待继续努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二:

  宜昌之行,所有参加教学研讨课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宜昌的老师所讲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授课老师得体的教态、精妙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与会的老师们。整堂课节奏紧密,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制,充分体现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课后,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幸运地保存了当时老师上课的课件。这学期说要讲公开课,我便想到借荐下当时老师讲课的课件,用自己不太成熟的方式在自己的班上实验一下。

  教学思路是根据宜昌老师的课件来安排的,没有准备很多文本以外的拓展,仅仅只是围绕文章内容准备了几个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读课文,包括初读、再读和精读。初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罗布泊往日“仙湖”风采的句子;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1、失去了生命力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布泊的消失?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是对哪些自然规律认识不清,才导致如此盲目的行为?”并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想想“如果要恢复罗布泊的往日生机,应该怎样做?”

  在完成这些问题时,主要是鼓励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内容,然后有感情的朗读。根据朗读情感的指导,进而揭发出文章的主题:消逝了的罗布泊是令人心痛的,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懊悔。

  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极为踊跃,各小组都是争先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一个个儿的还在那争论着。本来因为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还稍显紧张的我,在他们的带动下,“砰砰”跳动的心也逐渐平复下来。甚至于后来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跟着学生们的发言来开展的,都跳脱了我事先的预设。不过幸好他们所说的,也一直是围绕着文本内容来的,所以终于很顺利的在下课前一分钟结束了整节课的内容。

  课后,再细细回想起这节课,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因为自己教学思想的不成熟,单纯借荐他人,却少了自己的思想,因而导致课堂虽然活跃,但知识性不强,学生从这一节课的收获甚小(这个是后来通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也就成了一种“空而不实”的局面。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气氛活跃是件好事,但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活跃而失了教学的本分——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这个问题,在课前我甚至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而仅在于想模仿老师的课堂。殊不知,自己对于课堂的掌控力还远远不够。

  这次的讲课,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对王君老师《老王》这堂课的模仿。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尽管孩子们很配合的读、思考、讨论,但结果依然是不尽人意的。很明显的,他们并没有通过学习,而对老王的悲惨遭遇有丝毫的同情心,反而是当作一个笑话,他们觉得好笑。这个,实在是让我这做老师的觉得可悲。

  两次模仿,两次不太成功的课,给我最深的启示是,语文课,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路,要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要教给学生自己从文本内容中所能理解出来的东西。名师的课堂,因为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所以精彩。而我的课堂,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一步步走,一步步前进。

  前路,在自己的脚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三:

  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我的公开课选题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教研组长杨老师的帮助下,我感觉这节课有以下特点:1.深入解读文本,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小口径切入,采用“忆仙湖—叹仙湖—析仙湖—救仙湖”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把握结构,体会感情。2.用朗读贯穿课堂教学,多次设计朗读环节,采用多种读的方法:个别朗读,齐声朗读,朗读,再评,范读,配乐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较好的领会了作者在文中包含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标。3.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像、文字和影音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展示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教学中的不足:一是班额较大,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很多问题,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二是在“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方面做得不够,缺少“煽风点火”的火候。

  三是教学节奏张弛安排有待考虑,重点不够突出。

  感受:课堂实效性既需要课前备足功夫,也需要课中应变功夫,还需要课后的跟踪反思功夫。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享受语文课的魅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四:

  带八年级六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似乎总是不顺利。因为这个班级比较难管,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是让老教师也头疼的班级。他们都说谁要是能管好六班再碰到什么样的学生也不怕了,由此可见一斑。指导老师曹老师知道班里的语文课上的不顺利,屡次告诉我要先管好纪律再上课,备课内容尽量有趣味性,要不然没有听课效果。今天要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决定尝试一下。

  首先在备课上我下足了功夫,认真做了课件,在网上搜集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来展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因为这课要讲述曾经被誉为沙漠绿洲的仙湖罗布泊如何一点点消逝,直至成为为死神占据的神秘荒漠。所以首先应该有视觉上的冲击,才会有心灵的震撼。

  上课开始班里纪律还不错,大家开始认真阅读课文。但是没过几分钟好多学生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班里有规定,坐不好就到前面讲台上趴着。这个姿势挺难受,我一直不忍心让他们如此,但是不实施他们便不把我放在眼里肆无忌惮,以为我不会惩罚。狠下心来,决定杀鸡儆猴。正好看到平常我对他要求松懈的一个后进生,坐在最后一排扭来扭去,我便罚他到前面来趴着。班里的学生看到了,不敢再放肆了,纪律果然好了很多。

  因为要讲罗布泊,我先给大家解析了“泊”字。强调了这个字的偏旁是三点水,说明以前曾是有水的地方,而它也确实是个美丽的地方。接着为学生展示罗布泊的美景,然后话锋一转,可是现在的罗布泊却变的恐怖神秘,展示现在的罗布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纠正了字音之后,开始分析课文。首先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课文中关于罗布泊前后对比的句子。有了直观的印象之后,便根据本文报告文学预言真实性、抒情性、形象性的特点,赏析语言。幻灯片出示课文句子,同学们讨论举手回答。进行了这一环节之后,幻灯片出示了中国荒漠化的现状,让同学们了解了如今环境的危机,加深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上完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触。首先,对于这样的班级中顽劣成性的学生,必须要让他们懂得老师也会惩罚学生,给他们警告,才能让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对他们不是没有进行过耐心的劝导,但也不能一味退让。回想以前的课堂,都是因为这些特爱捣乱的学生破坏了整个课堂,而让那些学习的学生受影响。其次,教学水平才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学生爱听,才会慢慢改变差班不爱学习的习惯。

  带着这样的班级,我绝望过,痛苦过。但我依然要坚持,因为我看到了大部分同学开始主动给我打招呼了,女学生开始到宿舍来玩。付出就会有收获,希望我可以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坚持感化他们坚硬的心,相信他们只是缺少关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我在班里带领同学们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自读课文,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本文现实性很强。

  在所有环节进行完毕,自认为已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环保意识已触动学生灵魂,深情做完结束语时,前排的一名平时内向的男同学举起了手,我很自信的让他表达想法,他说:“老师,罗布泊真的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有预料,甚至学生在提到这个问题时,我还窃喜了一番,因为他从侧面证明了这堂课的成功。当我将预备答案和盘托出:“能,相信经过我们人类共同努力,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就会实现,一定要有信心,请坐!”并且环视了全班,用坚定的目光感染每一名同学,还摸了摸他的头。就在目光与他相遇的刹那,那种怅惘般的将信将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坐在办公室,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真的能吗?”这个问题反复撞击着我,大到雾霾天气的出现,小到我校连年基础建设绿化面积锐减的现实;校外是因不断开发而堆起的土堆,它是大自然裸露的肌肤,此时的课堂还传来了轰隆隆的机器声,它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对农耕文明无情地吞噬……一幕幕现实让我的回答苍白而无力。

  那是一颗脆弱而又敏感的心呐,我们可以让他直面残酷的现实,鼓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可以为他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并教给他们实现目标的步骤;我们可以让他相信生活是由真善美构成的,但也存在着假恶丑……但我们不能做的就是预设性的答案陷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让我深刻感到了预习的重要性,这篇课文由于我课前多次强调了预习,并且让小组长检查了学生们预习的情况,在生字词,文体特点、罗布泊的介绍等方面,学生完成得很好,给课堂节约了一些时间。

  但是学生的预习形式局限在了查找资料,在书上做批注上,没有真正去研究课文,所以我想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实现“独学”的目的没有实现。他们的预习成了照搬资料,课堂上的发言成了资料搜集的大比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他们独立思考的影子,课堂上听不到他们独特的见解,这成了预习中的一大缺陷。

  课前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两条:了解对比和列数据的写法;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上课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两条目标制定得明显有些草率,我在制定目标时,只注意考虑本文鲜明的写作特点和文章的主旨,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为对学生来说,到了八年级下学期,他们已经做了一定量的训练,对比和列数据的写法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探究就能在文中找出并且做出分析,保护环境的主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全不用引导,学生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一发现这一点,我立刻调整了教学目标,在学生们上课发言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不够,往往不能结合全文来理解问题,有时会在文段中找些只字片语来以偏概全,钻进牛角尖;第二概括能力偏低,有些问题他们能理解,也有正确的观念,但积极地举手站起来,却只是读了文中相关的语句,不会提炼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并阐明这段话与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因此我针对以上两个问题,临时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做了修改,删减了一些赏析语段和探讨主旨的题目,增加了研究文章思路、探索语句和段落间逻辑关系的问题。

  题目一改,学生们立刻感到了难度的增加,发言的人数减少了,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增加了,个别平日不擅言辞但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尝到了语文课上发言的乐趣。

  当然,仅靠一节课就想完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和理解文段间的逻辑关系”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以后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七:

  本周五开始学习自读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我只看过一遍,根本就没有备课。但我还是大胆地开讲,走进3班教室,叫学生拿出课本,带着我写在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开始自读。一共8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清晰的展示在黑板上,15分钟后,自读完毕思考完毕。我宣布这几个问题实行抢答法,(这是我前不久开始采用的教学方法,叫“分组抢答加分法”,在我的博客里面有专门的一篇文字说到过它)学生听到抢答后,都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而且都回答得非常准确。

  这几个问题是这样的:

  1.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2.什么时候消失的?

  3.怎样消失的?

  4.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坏境带来怎样的恶果?

  5.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

  6.作者对罗布泊的情感态度怎样?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7.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

  这几个问题应该说涵盖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清楚了这几个问题,这篇自读课文在我看来就算是学完了。

  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在没有备课的情况下,针对自读课文,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教学法目标明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堂根本就没有备课的课文,居然可以收到如此好的效果,真是让我有点意外。记得我的大学老师钟贤权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课堂是不是预设的,而是新生成的。今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内涵。又记得魏书生在讲座中说过: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大家所说的成就,是因为我刚开始教书时不会教,所以凡是都与学生商量。是啊!课堂不能有太多的预设,应该在实际课堂中与学生商量进而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但这堂课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由于没很好的备课,所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深、不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八: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兼有新闻作品叙述上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叙述上的艺术性,这对学生欣赏本文提出了挑战。本文获2001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作品这一荣誉。因此引导学生对本文语言表达及材料安排上的特点进行概括来教学。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探究罗布泊的前世今生,以及罗布泊之所以消失的原因,还有体会本文明确的情感倾向。我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启发他们审视题目,挖掘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学生找到了三点信息:

  第一、罗布泊是一个湖,根据是“泊”字和“湖”字;

  第二、罗布泊非常美丽,是人间仙境,根据是“仙”字;

  第三、罗布泊的美丽已经荡然无存了,根据是“消逝”二字。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消逝”一词的解释是:动词,消失的意思。用消逝一词,其实也隐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对美如仙境的罗布泊的消失倍感痛心。题目里面隐含着的信息何其大!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面对题目发问,提出自己想明确的一些困惑。学生积极相应,主要提出了一下困惑:

  第一、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

  第二、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子?

  第三、罗布泊是怎么消逝的?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本文的内容要点,第一个问题可以转换为“原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

  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他们所想知道的答案全隐藏在课文中,调动他们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在他们开始阅读之前,我提醒学生边阅读,边用笔画出文中的疑难字词,并画出自己所找到的与以上三个问题相关的答案信息。学生开始投入到全身心的阅读过程当中。

  在让学生写出文中疑难字词后,我让他们谈出他们所找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并适当板书整理。学生对文中描写罗布泊的原来和现状的句子和词语很容易就找到了,我引导他们先概括罗布泊的今昔景观特点,然后再引导他们寻找罗布泊的今昔称呼变化。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答案:

  罗布泊过去的景观——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热闹繁华、美丽、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罗布泊曾经的称谓——仙湖、生命绿洲。

  罗布泊如今的状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罗布泊如今的称谓——死湖、干湖。

  这样以来,今昔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罗布泊怎么消逝的?这就自然过渡到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与罗布泊类似的悲剧还有哪些。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青海湖与月牙泉的事例。我启发他们思考明确:青海湖与月牙泉的水位与水域面积都在急剧下降和减少。这也说明了人们破坏环境的普遍性。

  并通过齐读最后语段体悟作者情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九:

  我之前对于是否教这两篇文章,心中是比较犹豫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篇文章并不好上且非重点、经典篇目;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环保主题这两年已然成为了老生常谈,要上出更多的文化价值是比较难,一旦越过雷池,就不是语文课了。

  上个礼拜,已经退休的老教研员来我校为初三上了一节示范课,内容是掌握有关“插叙”的知识和能力。老先生经验丰富、功底深厚,自然不同凡响,一堂普通的复习课没有任何时髦花样却将教学艺术上升为了中思想的享受。喝多了浓汤烈酒,品一品真水的甘冽始觉彻心扉,沁心脾。

  这样的好课听了之后自然很有收获和启发。联系起之前看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想明白了有些文章选入教材就注定了它作为例文、样本的身份和命运,不必过分“抬举”。若是能在语文老师的“点化”下借以帮助学生牢牢掌握一个两个语文知识点,也就很好的完成了其作为教材篇目的使命,可谓功德无量了。

  基于这种思考,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五种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能在具体文章中理解各种表达方法的作用”;对于《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通过圈划并分析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涵盖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线索组织教学,将文章作为实践的例子,运用的战场。学生对于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听课的针对性和注意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改变了之前被老师牵着鼻子瞎转悠不知道究竟要去哪里的窘况。应该说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的。但是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得是否牢固,由于我忽略了布置课后针对性迁移练习,所以无从得知。这既是遗憾,更是很不应该的疏失。要自我批评,注意改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篇十: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文本涉及的其它内容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于是,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我一反常规,不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反而是要求他们根据标题先谈谈:假如这是给他们的作文题目,他们准备怎样来构思,即他们在作文中要告诉读者些什么。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希望通过文本想要获得的信息。

  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是稍微差些,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对部分学生来说就和没布置一样,真的迫不得已要应付检查,也多采用抄的方式来完成。而这篇课文,我让他们自己提问题,再请其他同学解答,当然问题不能漫无边际,从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文本表面的知识点基本上也再他们的交流讨论中解决了。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去品味语言。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个别学生迄今为止连何谓修辞方法都没搞清楚,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当中常常和其它的知识点混为一谈或者自己创造。

  对语言的品读,我安排在第二天正式的课堂中,在复习头一天的知识点的基础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品味语言,由此来简单地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

  我觉得分析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同时,句子的赏析是平时课堂乃至考试的重点,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可以为学生提供句子赏析的技巧,也可以让基础好些的学生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但是,学生参与度广了,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其次,也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赏析句子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总想着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导致出现了有些句子抽了一两个学生都尚未分析到位,于是自己就迫不及待的将答案给公布了,到最后又变成了基本上是我讲学生记的模式。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大家都给我提提意见,想想解决方法。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