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1 10:2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一:

  《敬畏自然》是一篇新课文,属于议论性散文。今天上了第一课时,感觉效果还可以,现做如下反思:

  1、备课时就感觉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三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了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2、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一般说来比较枯燥,但是这节课的学习确是让学生尽心投入到学习中,原因我以为是导入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平时学习数学,熟悉数学的论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出最后的结论,如果用文字证明一个观点,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再有,在本文学习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学习,第一段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或者用直接点题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认识摆了出来:人类要征服自然,把要证明的观点放在了最后:人类要敬畏自然,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且板书了以上的主要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思考,在思考过后,请同学来谈,几个同学在谈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全班同学听的都很投入,通过谈和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晰。老师的讲解非常必要,要纠正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3、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学习之初,就有预习,更是齐读了两遍,还有在自读中思考问题。多读仍是学习语文的法宝。

  文体的学习,我以为还是非常必要的,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议论性的文章如何层层展开,确是非要得到老师的讲解不可,要突出文体学习,要遵循文体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总之本课的学习,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力争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领悟和发现。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探究教材的任务交给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解决;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在讲述本文语句蕴含的哲理、运用的修辞手法等问题时,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讲解,不仅会让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于是我又采用让学生说的方法,让他们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实现让学生在探究互动中有所收获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我能紧扣课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三: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比较晦涩的议论性语言,聋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读了几遍学生仍然觉得不知所云。教师也苦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无法向学生表达清楚其中的含义。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没有去要求学生明白其中的每一句话,而是主要从比较宏观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些语句的理解上,引导学生去理解、体味作者语言的韵味。

  二是结合生活思考作者的观点。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人们不敬畏自然的例子,然后讨论一下今后的改进措施。正好利用语文课的时间给学生来一次环保意识的培养,讲德育的思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四:

  《敬畏自然》的内容因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理解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思路,因此,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提炼出表示观点的句子,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以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文章观点并不很好理解,好在课文思路清晰,教学中我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了以下一些相关的问题:

  1、初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有了方向,在朗读一遍之后,又让学生迅速浏览进行勾划,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又进一步提出下面一组问题: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的讨论热烈,总结归纳也比较到位,此时,顺势推出第三环节:

  拓展研究: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认为该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中曾论及学习文章时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和讨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说理性很强,学习之前的充分预习为顺利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对文章的观点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仅凭一节课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拓展延伸题目的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大多数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说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想,这就已经不错了。

  不过,略微遗憾的是,本课时中对语言的品析全包含在了自主阅读中,没有单独提出,今后应在这个方面有所涉及。这样才更能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带学生学习了《敬畏自然》一课。

  课前,在反复备课的基础上,思考的问题是:

  1、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这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内容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解决教学难点:层层推进的议论方式。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议论的较为严密,如何层层推进,是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做了准备,但是上课情况与设计还是很不吻合,与自己课前的预设有很大的差距,感觉学生学得还是很吃力。

  本节课自己以为好的地方是:

  1、课文结构的学习较为明晰

  第一段由人们征服自然错误认识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最后一段则是明确本文的结论,与第一部分照应。中间段落议论为何要敬畏自然。

  2、中间部分的学习更加清晰

  中间部分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的是从两个部分入手:一是智慧的角度,一是生命的角度。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本文的整体把握更加明确。

  关于智慧的角度:

  人的智慧在大自然智慧面前是不值得骄傲的;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人的智慧与大自然智慧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命的角度:

  宇宙是有生命的;

  人的生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

  其他物质也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与人类生命是平等的。

  由此得出最后一段的结论。

  总之,本文的学习,自己不很满意,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篇六:

  区研究课《敬畏自然》上完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也如释重负。回顾整个准备过程,艰辛与收获并存。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艰辛”的感觉已渐渐淡去,留在记忆中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选点突破把握教材为我所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真正的培养起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当我得知这次研究课的课题是《敬畏自然》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难!太难了!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则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查查资料发现,本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第三部分,而其前两部分被选入人教社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文中有很多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内涵来了解作者观点,实在是太难了。于是我想到要“难课简上”: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懂每一段,在此基础上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每一段呢?学生如果能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就说明他们读懂了,那么就教他们概括段意的方法。有了大概的思路后,我开始仔细地研读课文,发现文章的每一段都有中心句,只是中心句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果能帮助学生准确的找到每段的中心句,概括每段段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提取信息,运用摘句法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这样,这个文本的核心价值被挖掘出来,并且以此为突破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这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所以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授之以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

  《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带领学生探索总结一些有规律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提取信息,运用摘句法来概括各段段意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决定帮助学生研讨出中心句的不同形式与相应的摘句方法。通过阅读,我们总结出了“中心句承上启下,摘取后半句。中心句运用比喻,明确说本意”“中心句出现转折,摘取后半句,中心句运用反问,改为陈述句”“中心句有因有果,舍因摘结果”“中心句完整明确,直接抄用”这样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把这些规律编写成顺口溜“读完全段来摘句,段首段尾先考虑。总起总结抄下来,反问比喻需注意。段中如有标志语,不要忽视认真析:分清因果及转折,如何取舍要牢记。”这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关注文本,多方对话注重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即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或是多渠道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倡导的也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

  在《敬畏自然》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吗?请结合文中语句陈述找中心句的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其实是考虑到了教学中的两个要素:一是让学生关注文本,从每个句子入手,用心阅读、仔细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关注句子所蕴含的关键信息,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中心句,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其实是让学生把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所得到的独特体验表述出来与老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就实现了多方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交流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也相信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帮助。做到这点的关键是倾听,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作为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从而及时地引导、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分析《敬畏自然》第2段的中心句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认为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即“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想不一致!但我没有打断他,而是鼓励他结合文中语句继续陈述自己的理由,接着他就结合段中第4—6句进行分析,分析得很全面,很清楚。我静静等待他说完后,先充分肯定他的想法和能根据文中语句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注意到你刚才是从第4句开始分析的,但中心句应该是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现在你找的句子只是概括了本段4—6的意思,那前3句的意思怎样概括呢?”这样就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的前3句,很快,学生就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其实是第1句。这一段的难点于是就迎刃而解了。在这种对话教学中,我注重的是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互相促进;我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教师参与对话,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多媒体的运用———直观明了巧运用优化课堂结构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经常被使用,它能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使课堂容量增大,结构优化。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1.设置情境。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本课的教学又是在完成了本单元其它几篇课文的学习后进行的,为了让学生们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美丽的罗布泊让我们赞叹,消逝的罗布泊让我们痛心;大雁从空中洒下的野性的诗歌让我们感动,从无底洞中飞出来的小石子让我们担忧。读完这些文章,我们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与自然到底应该如何相处?”为了配合这个导语,我选择了四幅相对应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观看到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的情感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快进入思索“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敬畏自然。

  2.联系旧知。多媒体的强大的信息量可以轻松的帮助教师完成知识的勾连、整合、回顾。在分析《敬畏自然》第3段后,学生们总结出摘句的方法:“中心句出现转折,摘取后半句”。这时,我指导他们回顾旧知,“我们在《我的母亲》一课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用多媒体展示出《我的母亲》第12段“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学生们很快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就是第一句的后半句,因为文中有“但”字表示转折。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强化了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

  3.拓展延伸。为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我特意设计了结课的环节:找到与本文作者观点一致的一段名言,让学生们共同朗读,起到深入理解作者观点,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德国思想家艾伯特?史怀哲《敬畏生命》中的这段文字,“即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的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根据同样的理由,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记得上课那天,学生们对这段文字投入真情的朗读让我感到了震撼与感动。

  “完成一次公开课,就完成一次蜕变”,教师们都这么说。这次,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化蝶的过程,虽充满艰辛,但艰辛过后会日益成就动人的美丽。我会为之继续努力!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