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0 12:0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一:

  天气渐凉,灰蒙蒙的天,有点冷的感觉!我的心情依然云淡风轻。

  一堂《阿长与《山海经》>,我如罢不能。第一次上得这么带劲。深深喜欢上了这个“黄胖而矮”的目不识丁的女人,她固然有许多的缺点,她大字的睡相,她的愚昧,粗俗,可她随性,直率,善良,热心,疼爱孩子,让我欢喜无比。读着她,我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同样是没进过学堂的门,一样的朴素无华。但深爱孩子的那份心如出一辙。

  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鲁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阿长的种种不是,但只是为了蓄势,为后文阿长买《山海经》做铺垫。这我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如整篇文章只写阿长好的一面行吗?学生不语。我顺势引导:本文选自哪里啊?学生说:朝花夕拾。我说:这是一部什么选集?学生:回忆性散文集。有学生说:散文要以真实为主。我顺势引导:对啊,阿长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总有许多的不足与缺点,可是这样反而让我们感觉真实。这就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阿长。因为散文要求求真。散文以真立本,以真情立本。我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先写阿长的好。后写不好。对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没有惊喜。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让人又惊喜,出乎人意料之外,故事情节也更波澜起伏。先抑后扬写作手法的妙处水到渠成。启示: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疑问处,可帮学生搭桥,但妙处一定要学生自己体会。可诱导,可搭桥,但路得靠学生自己走!这样才是真的语文实践,言语实践。才能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感受,感悟,提升。

  阿长给我买有画的山海经,不声不响,她不识字,连书名《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我不知道她为了买这本书,费劲多少周折,鲁迅也没详写这个过程。一因为鲁迅也没有亲眼目睹,他没法瞎编。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要以“真实”为本。二、鲁迅有意为之,留下一个空白艺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更能无尽想象阿长伟大的神力。这个教学点我适度点拨。没花过多时间,因为我觉得这个教学点,学生可理解,但实践不易操作。点到为止即可。

  最后总结这篇散文人物描写的精妙,我先让学生回忆人物描写的角度。学生: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我说:还有吗?今天的天灰蒙蒙的,就如我......学生:还有环境描写。这篇文章描写阿长这个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学生:黄胖而矮。学生:大字的睡相。学生:她喜欢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其实上节课,这些细节描写,我并未细细引导学生品读。可是他们印象很深刻。我:为什么这些描写,你们印象如此深刻呢?我:外貌描写,仅仅四个字,可是阿长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学生:一个臃肿的,身材圆圆的,脸色蜡黄,矮.....我顺势引导,这些描写之所以传神,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人物最.....学生:最主要的特点。人物描写的精妙水到渠成。

  整篇文章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可是结尾运用抒情,深化主题。这个教学点也是可取的。第一节课,我就直接切入这两段,让学生朗读,并说从这里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的表现相当好。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均在文章结尾处有抒情的句子,均是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学生恍然大悟!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读题目,找开头结尾抒情议论的段落或句子。启示:学生的潜力往往是无穷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智慧,会给学生飞翔的翅膀,飞得更高!

  最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这篇散文写作方法可取之处。我们一起板书:1、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2、空白艺术。3、人物描写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4、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深化主题。这样的板书,我很喜欢,这是一个总结回顾。这些可教的教学点,以后需要反复加强巩固。

  曲终却意未尽!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二: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三: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阅读气氛。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对于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直接面对文本。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对文本的处理要选好突破口,对关键问题的设置要能统摄全局,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个文本分解的支离破碎。如片断中,文中鲁迅得到《山海经》时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受?这一问题就将后面的三个问题统摄在了一起,使片断眉目清楚。思路清晰。当然,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层次、梯度。

  第三,在片断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储备和人生体验,使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贴近人物,贴近作者,以使学生与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四:

  读鲁迅的文章总是先让人感到很深沉,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教授第一课时,我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用七年级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阿长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深入文章分析事件,同时总结阿长的性格特点,接着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最后总结写作特点。

  上完课后,总感觉自己没把感情讲到位,学生的课上反应不是很好,追究其根本责任在老师自身。老师没把学生带入文章中的境界,老师自己在说,学生只是在听,仅此而已。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老师说的太多,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说得很少。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一个辅助的人,就好像一部电视剧,学生是主角,老师应该是配角。

  真不知道应该怎样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走?我提问,没人回答,只能自己饶有兴致的把自己认为应该说的倒出来。课上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我就只能叫举手的同学回答,没举手的不能叫。其实课后问他们,学生说有的确实知道,可是因为有听课的紧张而不敢回答,有的问题是不太确定答案。

  真想让学生都举手,但是需要时间。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五:

  上周五早上我校与关岭农场中学和麻将贤昌中学的老师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在进行本次同课异构之前,由于我校语文组教师较多,为了提升课的质量,因此在校内事先开展了一次选拔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我本不想参与,因为家中有急事在周三就必须请假。同事们出于关心,都劝我说免了,下次有机会再上。但是,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不能搞特殊,既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必须参与。另一方面,出于私心,自己也的确想参加,希望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因为,我知道技能和本领是需要不断磨炼的。气馁和妥协,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只能让自己一无所成。谁知上完后,得到了大多数老师肯定和认可,同事们善意的鼓励,让我对这次活动更加具有信心。

  之前,我就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构思。我知道,要想上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必须付出大代价的。于是,我反复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进行对比提炼。尽量做到既要不偏离文本,又要挖掘出主题。因为,这是是一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的优秀散文,可以说是人世间大爱的含蓄表达。所以,我就以“爱”和“善良”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阿长纯真的人性美,能够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他们懂得善良和感恩。为此,在教学时我除了在引导孩子们感悟人物形象之外,还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让他们领悟其中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几个板块内容讲得较略,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只是起到衬托和铺垫的作用。“吃福橘”、“买《山海经》”和课文“最后两段”处理得详细,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起到了刻画和丰富的作用。其中,设计作者的情感变化流程,其初衷是想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回环的美感。最后引入孟郊诗和苏轼词,是想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挖掘主题,突破重点和难点必不可少之处。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末尾的课堂小结,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感受爱的温暖,体会付出的幸福和快乐。其中,还插入了两端背景音乐,主要想营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过度。

  上完后,听取了老师们善意和真诚的点评。我也仔细思索和回顾,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首先是学生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不够,有流于形式之嫌。此处,不仅需要学生深情诵读,老师也应该要读。另外,教学内容衔接不够流畅,显得生涩。显得不是那么不游刃有余,圆润大气。再则,拓展延伸部分,对学生的引导单一,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思路闭塞,回答问题被动,不积极。在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纯真美、善良美等方面做得也不够,问题出在没有让学生列举出身边的例子。最后是教学时间前紧后松,赶课的痕迹十分明显,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的确,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经历和磨炼,不断学习和进取,自己才会得到提高。总之,通过本次同科异构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就像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堂。因为,胸中有丘壑,才能描摹出极美的真山真水。彩色的画卷不是凭空想像的,他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六: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七: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首先,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特点,后面一共写了7件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崇敬与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我的状,那个说我讨厌她夏天睡觉时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翻身的余地,还有的说我讨厌她那么多繁琐的规矩,等学生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呢?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几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

  一节课就在同学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轻松和愉悦。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导学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朗读、思考、讨论、表达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入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很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什么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八:

  市教研员来校听课,恰巧要上《阿长与山海经》,这篇鲁迅先生的长文要在一节课之内上完确实令人颇为头疼。不过好在学校在我见习这一年给了我许许多多锻炼的机会,现在已经拥有了战胜紧张的厚脸皮,在师傅以及全组老师一同备课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风格上完了一堂偏展示的常态课,课后交流杨宏丽和崔连平老师既有一针见血的指正,又有用心良苦的教导谆谆,我也在这个十一期间对我的课堂活动设计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反思。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结合着活动设计有效性的问题,我又仔细琢磨杨老师所谈到的自己对于《木兰诗》一课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做导演来拍摄《花木兰》。从“形”上来说,这个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智慧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从枯燥无味的学古文,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导演,这个转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神”上讲,这个活动突破了《木兰诗》一课“详略”这一难点,学生所不知道的部分——对木兰从军这一过程进行的详略安排,以及这样做的作用意义都在这个活动中得到巧妙而自然地解决。同时,从课堂的整体效果来说,这一活动是贯穿“主问题教学”的脉络,以“形神兼备”的活动设计让一堂课浑然一体,渐入佳境,我想这也是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之一吧。所以,综上,从这次上课、教研及我现在所进行的反思中,我总结的关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素——是否从教学目标出发解决了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是否以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式、广泛的参与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巧妙的嵌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起到突出教学主问题调节教学节奏而不显突兀和谐自然。概括三个字:“准”、“活”、“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原则,才能称得上有效地活动设计,才是我所应该热衷并坚持的东西。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