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邓稼先》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08 11:5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邓稼先》教学反思篇一:

  《邓稼先》是篇人物传记,课文以小标题形式叙写了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篇幅较长,该怎样讲授这篇课文呢?如果按照传统讲法,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讲,泛泛而谈,学生会有多少收获?于是我想就解决两个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2、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分两课时,一节课解决一个目标。我觉得这样讲过之后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教学生学会概括当学生概括每个标题的内容时,开始时思路是混乱的,我没有告诉他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小标题对标题进行扩充;怎样运用概括事情的方法(人事)。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答案顺理成章的概括出来,这时,我想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感。二、教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已经不止一次了,像《最后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但是怎样分析人物,学生的心里还只是些零碎的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于是我让学生进行梳理,都有哪些方法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开始搜索记忆,学生说一条,我板书一条,最后形成这样几条: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②通过人物的具体事迹表现出来。③通过侧面描写的烘托。④在文中找现成的关键词。当学生梳理完后,再看课文时,就知道哪些词句段是该圈点批注的,交流时也特别顺畅。其实,这些智慧不是我的,是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总觉得在集体智慧的火花碰撞的一刹那,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了,虽然我们的工作会很累,但我们累并快乐着!

  《邓稼先》教学反思篇二:

  邓文的作者是杨振宁先生;他是一位科学家,不是以文学著称于世的人。因此,他的文章就少了一份文学家的感性,而多了一份朴实与精微。

  初读此文,我本想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读后感就可以了。然而,随着我和学生阅读次数的增加,以前的想法却在一点点的减弱,没想到科学家的文章,也有一种别样的美丽。

  如:第三小节中的“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一句中,“要”字是很重要的。“不要”说明邓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不想出名;去掉“要”则成了邓是个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德,也没有出众的业绩了。

  再如: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立即”,说明邓回国的行动还很急切,简接说明了他的爱国;“受命”是他人交给的任务,是谁交给邓任务呢?我更愿意理解为祖国交给他的任务。当祖国交给他任务时,他义不容辞的接受了,这也证明了他的爱国与乐于奉献;“重病”是生命濒危,在这样的情况下邓还和于敏联合书写“建议书”,可见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竟”字说明,邓稼先的行动结果令人诧异。是的,他为什么能说服“工宣队与军宣队的队员呢?”是因为他高尚的品德,他的“没有小心眼”。

  倘若按照,熟读—字词—事迹—品德—写法的思路来领着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也许效果会更好。

  还有一点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是不能照搬下来用的,而是要经过自己的处理,课件要有自己思维的痕迹。

  《邓稼先》教学反思篇三: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这节视导课终于结束了。同事鼓励的话语还在耳边,赞许的目光还在眼前,可是作为这堂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深知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倾听师傅的评价的基础上,回观这短短的四十分钟,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对邓稼先,对此文,对语文学科。

  一、本堂课可取之处

  1.这节课从学生的预习问题出发,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在处理学生预习问题时,教师浏览学生问题并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学生的预习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文章背景问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结构的问题。在阅读了老师印发的课文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行解决了第一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问题集中在课文内容理解上,部分问题学生可以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行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文引入《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这两首诗歌有何作用?理解不了的放在了课堂上解决。

  2.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对于本文重难点,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还不能解决,所以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充分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分享个人想法,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得以解决部分问题,至少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3.读写结合——真正的语文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解决预习问题时,引导学生自读、默读、有感情的朗读等,在各种形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反观所提问题,逐渐理解文章内容。另外,语文课不仅仅是表达,还要有写作。因此本课设计了写简历和写墓志铭的环节。写简历是为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设计墓志铭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总结,对邓稼先进行评价。而且墓志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学生不知道这种文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读写结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4.多媒体的运用。本节课运用了幻灯片来展示学生问题,清晰明白,运用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起到示范作用,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写作。

  以上是本节课所体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处理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写简历环节。为人物写一份简历本身比较吸引人,而且考察学生的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但是用在本节课中却不合时宜,因为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指导学生多次阅读此文,对于作者生平学生已经很清楚了,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耽误时间进行训练。此环节可以用于初读课文时。另外,课堂上已经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在此环节上,就应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具体指导,分析其优劣,给出修改方案等,而不是仅仅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看一样就过。

  2.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学生预习问题的筛选上。学生疑难主要集中在内容和结构上,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把握好问题的层次及时间,简单的问题一带而过,有难度的问题详细处理。如本文的结构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到,只有一位同学关注到了,但是教师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难点处理得过于草率。

  3.设计墓志铭。给学生介绍其含义及示例,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示例学生不是特别明白,尤其是墓志铭的内容与本人的关系,所以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为何这人有这墓志铭,教给学生设计墓志铭的方法。

  4.课堂氛围有点沉闷。这点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因为这个班平时上课很活跃,及时是在录课室并且有听课老师,也应该有不少同学会“捧场”,但是举手者寥寥无几,而我虽然布置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但气氛仍然没有起来,不过好在举手的这些同学发言很精彩,博得了同事的赞许。这可能是与我的课堂设计有关系,这是需要再思考的。

  现在想来,此课最大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抓住文体特征。这是回忆性散文,散文的根是情。在课堂上重在分析了文章的内容理解和结构,而忽略了作者的情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对友人的敬佩赞扬,联系自身,还应该有对国家的内疚,遗憾等)。这一点在第二课时时进行了补充,学生若有所思,加深了认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己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不断地阅读课文,每次阅读都有收获,随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此文的情感逐渐加深。讲完此课觉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是与自己最初的印象大相径庭的,对于此类文章,自己素来很抵触,认为很官方无非是在歌功颂德,给学生讲起来也很无聊,所以有时会抱怨为何将这样的文章选入课本,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自己太过幼稚,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一旦读懂内心便会有很多感触。这正像视导课本身一样,自己总是抱怨为什么又有人听自己的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感觉像脱一层皮,可是蛇在每次脱皮之后会成长,我也如此,每次讲完之后自己都会蜕变,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所以,还是感谢有人来听课,感谢她们给我深度解读文本的机会,感谢她们对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她们把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分享给我。

  以上是自己对这堂课客观如实且深刻细致的评价,有对自己的鼓励与认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下一次的蜕变,继续努力。

  《邓稼先》教学反思篇四:

  新课程到底该怎么教?其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怎样?下面就以本人执教的《邓稼先》一文为例浅谈我在课改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的散文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邓稼先的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

  1、关于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好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其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原子弹爆发”的图画引入,并让学生说说这幅画像什么,由于学生对实物教具特别感兴趣,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与之相似的事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冰淇淋,有的说像蘑菇。直,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后所形成的蘑菇状烟云。那么,为此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呢?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样的导入自然,切入点合理,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活泼的心态进入学习意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

  2关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稳中有降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绰,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3、关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从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要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责成的答案和结果。如上课是,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来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来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

  4、关于倡导全新学习方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传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老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加以占据和指导,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弊端,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共同体。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独特的韵味。

  5、关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负有很大的责任。联系《邓稼先》一文,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邓稼先这一人物的贡献及品质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其文学素养。所以在教学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口叙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是如此。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当然这还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但从中我却得到了很魇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要不断认真总结经验,大胆实施课改理念,争取妥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