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木兰诗》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08 11:46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一: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上好这一堂课,不能只停留于文言讲授,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

  一、突破传统讲授,创新课堂。

  这堂课的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强调师生互动,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愿望。

  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内容,通过借助辅导资料自学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词语的解译,重视学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如在“百度”搜寻译文的关键字的指导,查找资料后的汇总,归结。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之间互讲互练互评互补。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二、抓住朗读教学,落实语言训练。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文中大量运用连锁、问答、重叠等形式,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句数比较参差,共换了七个韵。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

  采用自读,对读,小组读,讲读中所悟。然后听专业的朗读,模仿读。个别指导片断朗读。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前三句要读出木兰急切地想脱下厚重的戎装换上轻盈的红装之情,语速快,语气急;而后三句则要读出木兰换上红装之后的女儿之态,害羞之状,动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儿的日子,在欣赏自己的女儿之颜呀。梳理云鬓是多么细致呀,粘贴装饰品是多么精心呀!读时语速就要缓慢,语调微微下放、语流悠长一些,语气则是激动中有几分羞涩。读中体会木兰的心境。依据示例,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讲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朗读方法。

  再者,在读的基础上,尝试表演,学生编排配乐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再次加深木兰形象的认识,达到背诵的教学目的。

  三、引发疑问,深入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答疑虑。课堂上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文章中的修辞很难懂的”互文,我并不着急于讲解互文的意义,而是提出文中使用互文的语句,让学生释义,并反复品读释义,思考有无疑问,并尝试新的解释,通过反复推敲,举一反三,讲解“互文”的修辞。对于木兰形象的理解上,我也倡导学生大胆质疑:木兰争战沙场十几年的女儿身怎么可能没被人发现呢?学生讨论,辩驳,随后正确引导学生有疑虑很好,这也从侧面突显了木兰的谨慎,机智。这里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设计几个木兰机智躲过被发现的女儿身的情景,大胆创设。有疑虑,有争议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些缺陷。

  首先,创新课堂,没有握好传统与新法的转变,有导学案,但不会充分利用,课堂中对学生检查预习导学案的环节不到位,学生展示也是草草了事,评价环节不能充分肯定学生好的做法。

  其次,课堂教学重视了朗读,但占用的时间过长,使得教学时间太过紧凑。与其“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朗读方法不必逐句讲解,可典型示例,训练展示重要段落。在表演朗读环节如果能达到当堂有感情的背诵,效果才会更好。

  再次,没有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如何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原本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很遗憾没有完成这一任务。还有在木兰回家还女儿装教学时可适时把木兰的心理活动,用细腻的笔写下来。没有做到这两点让课堂少了“练”的环节。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让课堂变得更扎实,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二: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认识木兰-------想象表演-----体会主题------背诵积累”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就让同学们听了范读去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www.guaze.com)。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三:

  由于时空距离甚为遥远,因而学生较难亲近古诗文,学起来不免有些乏味。如果教师指导得法,就能把无趣变有趣,让课堂“活”起来。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如何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先通过教师范读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后来的全班交流展示效果也很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就有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势。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时,我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当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着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四: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花木兰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极具戏剧性、故事性,而且影像资料丰富。课前,我让学生上网观看了关于故事的各个版本的电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结合课文内容对照着观看,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准备。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定为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表达的意思,学习朗读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达到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暴露出的问题尤其多。比如: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他们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2.部分学生白话文理解都有困难,要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深层含义更困难。

  3.学生知识面狭窄导致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等理解不深刻。

  4.学生层次差别较大。

  5.学生不懂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措施与突破:

  1.私人订制合适的学习目标。在课文的复习中,我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了适合他们学习的学案,让他们在课下完成。在课文的理解上,让学生多读、多背从而达到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课前观看电影、课上观看视频、欣赏同学的武术表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课堂气氛,使他们能够放松,自在的完成学习。

  3.帮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揣摩、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了解并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

  4.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不足与努力:

  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尚需努力,通过回看录像及工作室及教研组老师的集体评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1.上课的时间分配不均,造成了教学重点、难点没有很好的攻克。特别作为一名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这是不应该的,每一个时段应该完成哪些教学内容,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加严谨。

  2.作为语文教师,基本素养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应该从各个方面促使自己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语言的组织应更具指向性、更加简练的同时还要优美,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学性、艺术性。加大文化知识的积累,多读书、多学习。

  3.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深入的探索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和学法上需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反思、多积累。

  4.要从思想上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踏踏实实的研究教材教法。

  虽然自己不是一名新教师,也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深入的钻研学科,用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多反思、多积累,从而更好地为残疾学生服务。

  通过此次的听课评课活动,自己也发现很多不足,也明确以后改进的方向,特别感谢郭秀云老师和组内的各位老师无私地帮助和启发以及在百忙之中对我做出的悉心指导。虽然课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组里老师们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实实在在的热心帮助感染着我,也促使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再次表示感谢!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五:

  一篇文章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始终在教学实践中考虑着。这两天我在教学传统篇目《木兰诗》,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沧浪之水只取一瓢,这就是我的理解。对于一篇文章该教会学生的地方很多,无论是基础的字词句,还是能力提高的内容、结构,还是写作特点,都是每教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那么这篇文章的亮点是什么?在学生学习文章后会记住写什么?那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了。

  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采用方法:

  1、学生通过查资料完成的我不讲。对于文章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信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对于本课生字词在学生自读解决,工具书查扫除障碍后,利用小组和代表交流基础上进行引导。

  2、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能够理解的我不讲。虽然是七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接触不是很多,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也放手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教材全解自主理解全诗内容;理解中把疑惑作标记,待小组交流中解决;最后全班一起解决小组内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3、整体感知内容。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整体感知是必不可少的,犹如盖一幢大楼,如果没有整体格局,又何谈深入装修。因此,我利用小组团体作战优势,组长组织理解每段内容,然后组内达成共识理解全文。

  4、质疑探究,赏析提升。对于这一环节,是考察教师水平的关键地方,如何设计实施是关键。我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式教学:

  第一,对比理解。让同学畅所欲言说出对花木兰的了解,对比文本那些章节符号,找出契合点。(这样会让学生了解文本详略安排,从而质疑为什么对十年征战却叙述如此简练。)

  第二,采访提升。全班同学五队十组产生对抗局面,一方为记者,一方为木兰,围绕内容进行穿越时空采访。(这一环节,通过采访活动使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个立体认识,也发挥想象体会花木兰的内心情感。)

  记者采访问题有:

  1、木兰,当你面对织布机时为什么叹息?

  2、木兰,当你走到黄河边,为什么听到黄河流水鸣溅溅之声?

  3、木兰,为什么路途遥远,你却用了两天时间就到了燕山的战场?

  4、木兰,对于可汗的赏赐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

  ……

  这样为同学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使课堂活动气氛高涨。致使课下表现不佳的团队还和我商量“老师,我们想演一段花木兰,可以吗?”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六: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今后需多多注意,向其他老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能多些思考。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七: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篇八:

  《木兰诗》是我上的比较失败的一堂课,教态差,板书乱,但我以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堂课我以为最大的不足,便是对教材把握的不到位,教学目标设置不太符合学情。比如在讲解诗文中一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想让学生体会此处环境描写的妙处,便引入了《白桦林》的歌词。歌词大意是有一天战火烧到家乡时,小伙子与爱人离别,拿起枪奔赴边疆,这情景同木兰离开亲人奔赴战场是何其的相似。“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天空是阴霾的,即将离别主人公的内心也是阴霾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类似地,征途上的黄河流水声以及胡骑的嘶鸣声,不也正是木兰内心的写照吗?

  这样的想法固然不坏,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老师的也同样觉得无趣。然而,反思我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就更觉得荒唐了。我提示学生注意这段环境描写的口吻,“明明是女儿思念爷娘,诗里却偏偏要写成‘爷娘唤女声’?大家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本想让学生答出:“是以女儿心来揣摩父母之情,女儿之所以会揣摩父母的心思,全是因为木兰她自己对父母很思念”这一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借鉴这一写作手法,来写一段话,要求要表达出“我非常想念阿Q”的意思。可是偏偏事与愿违,我的“阴谋”又没有得逞……

  反思这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我认为有两大问题。1、教师为了课堂上出彩,旁征博引,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卖弄的嫌疑;2、对学生的学情把握的不到位,因而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可能有人要问了,难道你这堂课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也不尽然,这些失败的经验不正是我最大的收获吗?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