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伤仲永》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08 11:2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一: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二:

  本文是篇古文,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疏通文意。在学习本文之前,我先让学生完成好“前置性作业”,特别是第一个作业“结合书上注解基本理解文意,并能试译全文”。学生的课前功夫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充足的,所以学生在堂上交流时对第一、二段的内容还是很容易理解了。但在进行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时,学生表现得比较迟钝。因此我就反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段的内容,学生在读时我也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更容易去理解这段的内容呢?”很快地我在听学生朗读时发现,其实只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受之天”、“受于人”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于是我将“受之天”、“受于人”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先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明白了。

  教学就是这样,有许多时候我们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暂时似乎难以解决,但只要冷静地去思考,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

  如何引导学生去基本理解文意?我的具体做法为:

  1、反复朗读,让学生多读,边读边思边感受,在读中逐渐有感觉。

  2、细琢磨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每个词的意思,把每个词的意思连起来,一句话的意思基本明白了。如果有不理解的词,可以看看书上的注解,可以根据上下文去猜读,最好查查工具书。

  3、把自己在理解句意中遇到的困难圈画出来,在堂上学习时和老师、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三:

  校内小组合作过关课原定的课题是《伤仲永》这篇课文,初步打算是上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课。课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对课文的文学常识、朗读、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都进行了小组承包。(虽然任务分配下去了,但怎么展示我却没有具体指导)。另外,专门抽出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原定设想展示完毕后,进行反馈练习和拓展应用两个环节,一节课的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周四上课呢,结果周三下午,校长突然说邀请区教研员陈老师来听我的课,一下子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考虑到陈老师正在全区提倡大阅读课课型的推广,而且在多次会议上也专门强调过,说到下面学校听课,一定要听的是大阅读课,常规的课就不要上了。可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形式,时间上是绝对来不及了。更何况学生们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临时变化是大忌。可怎么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大阅读课的理念呢?而且,大阅读课的授课内容都是现代文,文言文能不能也用大阅读课的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临时调整一下课堂结构,学生前面的展示环节不变,将后面的练习反馈改为课文研讨,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方仲永由天才变为一般人的原因是什么。2、你怎么理解题目中的“伤”字。3、从方仲永身上你想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生们在阅读讨论时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周四的课堂,基本按照我的设计进行。开始学生展示的时间太多,将近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而且在展示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对展示的形式作具体的指导,导致学生就是站起来读小组总结的内容,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介绍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学生们查找的资料非常丰富,打印了足足两大页纸,我一看也太多了,这要全部读下来,怎么也得10分钟,后面的环节就不用进行了。所以上课五分钟临时指导他们划掉了大部分内容。后面的内容研讨部分,学生们还是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应该说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

  陈老师评课时指出,教师的指导还是应该做足功课,比如对学生展示形式的指导,形式应该尽量活泼一点,有趣一点,让学生喜欢才行。对于小组合作,陈老师认为“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是一种机制。形式问题,是方法问题,比较简单。机制问题,是机构问题,组织问题,纪律问题,是一个繁杂而严谨的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全面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有了机制的保障,才能使之运行有效长久。”另外,陈老师对语文教学的逻辑性和课堂结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语文课应该纯净些,要么就是展示课,拿出时间全部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要么就是内容研讨课,让学生充分的研讨,尽情的表达,充分地说。这两点我做的都不好。

  谈到大阅读课的课型,陈老师打了一个比方:语文课要上的女人一点,多些浪漫、抒情、感性、文化,美丽如花;语文知识学习和落实,应该更男人一些,多些实在、理性,脚踏实地。

  听了陈老师的话,我若有所悟。看来自己虽然教了近20年的语文,对语文教学依然还是有诸多东西需要思考学习,今天的收获值得好好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四: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一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五:

  这几天在讲《伤仲永》。文言文是我比较喜欢讲的文体,因为他们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中可以窥见古人的风貌,另一方面,在授课中,我觉得文言文比较好把握,有东西可抓,可讲,记得上学期在讲《世说新语两则》的时候,找了几个其中有趣的小故事作为补充内容来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的,讲完了,还嚷着再讲一个吧。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给他们开启一扇传统文化的窗,让他们首先见到其丰富多彩的一面,相信会对他们的学习大有裨益吧。中午看到吴非的一篇文章,写到因为无意间给学生读了丰子恺的两篇文章,有很多同学抢着去买他的书,而且后来其中有一个学生成了搞现代文学的学者,而《丰子恺散文》就是她拥有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著作。看到这里,我更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不应该把语文讲死了,语文本来就是有灵性的东西,讲的太死了就失去了味道和意义。

  但还是觉得《伤仲永》讲的不是很成功。首先就是在文意的通顺上,毕竟学生基础比较差,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面的理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第二节课的分析上,我尽量精简了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总觉得知识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解决的办法暂时还是没有想好。这个问题上学期就有,但是文言文这一块到底要怎样来讲才能达到知识和趣味的兼顾,真是不容易。况且讲的太开放了,势必会破坏其古韵。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六: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