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900字读后感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00字

时间:2018-01-21 11:1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00字篇一:(960)字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书中有一篇寓言式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家猪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山羊一样的敏捷,还和猫相似,喜欢到处游玩,不喜欢被关押在圈里。而且这只猪有着它独立的思想,在选母猪这点上看,它的爱好和思想都与其它猪不同,对于同一个圈里的母猪,它觉得这些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还又脏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猪。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汽笛声。但这个汽笛声也给它带来了灾难,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这头猪并没有在枪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独立生活,还长出了獠牙。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特立独行地活着,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的结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中,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正义、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立马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在文学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他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00字篇二:(903)字

在仔细阅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个月里,我几乎没有碰其他消遣文本。他的文字给我清澈的顿悟感和沉默的镇定。这种力量是一种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确和感悟,我会在读到某段某句文字时突然激动——原来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智慧,知识,尊严,生活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产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所谓为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一块肉。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的性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我总觉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被告知他已经逝世十一年的时候,我感觉狠狠地被欺骗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00字篇三:(975)字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一百多年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先生出于对国人麻木的无奈,而写出的一句话。那么如今呢?在当代社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反讽我们自己呢?

大概是受书名的吸引吧,在那么多其他老师推荐的书中,我选择了这一本由王小波著作的《沉默的大多数》。以前从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作品,对于他更谈不上了解,只是大概听说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读完这本书以后,才发现王小波在写杂文时确实可以用大胆来形容。

作者在文中讲到,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的谨慎,使他变得沉默。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理解为是对社会环境的隐喻呢?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是说:自我成人以来,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的。我们这一辈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当我们开始有权力讲话时,过去的一切又和我们都无关系。(www.guaze.com 读后感)

有时候,会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很浮躁,金钱和权力似乎已经取代了一切。外表越是华丽高贵,内心愈加空虚腐败。许多人为了遮掩内心的脆弱,常常表情冷漠,冷眼旁观,再不切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对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当然,并不是人们不愿去关心,只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有些是不能管得太多,于是大多数的我们不敢说,不能说。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时代在进步,今天的中国人似乎已经摆脱了沉默的惯病,人们在网上会说出各种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但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却讲不出真话。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人们选择在虚拟的世界里抒发自己的一切不满,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却向亲人,朋友隐瞒自己,伪装自己。不知从何时起,当做回现实中的自己是,忽然发现面对许多事情,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于是,沉默席卷着越来越多的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始终都在沉默,只是表现的方式稍有不同罢了。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那么,我们最终是要走向灭亡,还是爆发一种真正的思想解放战争呢?沉默的代价是可怕的,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最弱,变得冷漠,也许用不了多少年,当所有人都被沉默侵袭以后,我们面对的将是很可怕的事!人之所以为人,源于人性,当面对所有事都可以沉默,哪还有人性的存在,这只一个物种的灭绝。

希望有一个可以不让大多数人沉默的环境,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它需要每一个人为之努力。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