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800字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时间:2018-06-28 10:1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下午在书店重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到这段话——特蕾莎回到家,放了一池洗澡水。她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可是现在,特蕾莎意识到:对于她和托马斯来说,事实则相反!甚至连她做的梦都好像摸准了这个强大的男人惟一的弱点,向他展现特蕾莎的痛苦,使他不得不退步!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过了这么久,我好像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所爱之人可以是一只野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拿到书,认真的阅读了一遍,仅仅是理出了人物故事的一点头绪,不能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即使是对题目也不太了解。我一直认为,所有作者的作品都是用来阐释自己的思想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应该是这样。

  小说内容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却没有一般爱情故事的错综复杂,跌宕起伏。但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从轻与重,灵与肉等主题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思考的内容包括政治与理想、怜悯与背叛、哲学、审美、爱情以及社会主义等等。而在我看来,其中最不应该回避的就是男女主人翁之间的爱情。

  首先,第一部分的“轻与重”作者阐述了“永恒轮回”和“轻与重”的思考。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表达,就在于对祖国和人民关于社会制度“轻”与“重”选择的思考。

  其次,作者单刀直入提出了关于轻与重选择的思考。作者在这一节中提出了疑问,何为轻?何为重?二者既是相对的,又是最神秘模糊的。我们该如何判断轻与重呢?

  最后,作者就引入了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故事,当然,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故事是在一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的故事。作者用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中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对轻与重的选择,是要承担当初选择的后果的;一个生命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政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这关系到我们日后承担的轻与重。每个人都会承受自己所选择的轻与重。有时,看似轻的选择,却要付出不能承受的代价;有时,看似重的选择,却能够实实在在的承担。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有的人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责任感,有的则敷衍塞责过一天是一天;有的刻苦钻研甘于奉献,有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前者是重,后者是轻,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我们如何做,怎样来选择?是选择重还是轻?我觉得,我们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去选择重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不断的深入学习,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命,能够承受重的苦痛,却不能承受选择之轻,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二】

  经常说读懂一本书,必须先读明它的作者。但事实往往是这样,当我们读一本是陌生的作者的书时,我们不会先了解它的作者,而是我们先去翻阅这本书。当我们这本书真正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时,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去了解一个作者。我们会开始猜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作者,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会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书?然后我们才去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作者。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

  作者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布尔诺市。他的父亲是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因此他从小接触音乐。他从小开始就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到了青年时代,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他说过,“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后来他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他的心并不在诗歌的创作上。他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的开始时在他30岁发表了一部小说开始。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成功,深受人们所喜爱。从此作者在捷克文坛上有了重要的地位。可惜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入侵捷克,后来《玩笑》被列为禁书,作者也因此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文学创作也陷入了困境。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并在此开启了人生新的一章。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本作品也于此诞生。有人说过,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从本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一贯以来的主题“存在”。文章的一开始便奔向“存在”的主题,作者提出了“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的问题。但是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这样没有轮回的世界,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但是往往这样的隐藏都是表面的,我们慢慢读下去的话,作者的答案已经在文章中渐渐浮现出来。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存在的思考是深刻的。

  生命之轻的灵感大概就是在于对存在的思考了。小说大概描述的就是苏联入侵捷克的时期。也许是战争,应该就是生命面临拷问的这个时刻,作者对于生命对于存在有着进一步深刻的认识。故事中充斥着背叛与忠诚,托马斯和萨宾娜的无情和背叛,他们妻子的忠诚,这恰恰能突出有关生命主题。爱情,友情,国家,当我们突然要面对这一切一切的时候,我们还能够清楚地分清重与轻的界限吗?

  文章是矛盾的,就如它的题目一般。既然生命是轻的,我们为何还不能承受。所以我们应该给它的本意一个解释: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我们可能认为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或许也是如此,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承受不起这“轻”的生命。

  轻重是对立的,两难的。但是,轻重的界限又是不明确的,除非不承担,否者界限甚至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追求意义,追求真理的时候,这生命之轻不也是我们所不能承担的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此书时,我被书名中的“轻”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宝贵并且有限,为什么是“轻”而非“重”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书看了一遍,却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省的“不解之词”,我的理解力很难渡过它艰难晦涩的语意之河。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前提是你必须懂得它的价值何在。这本书,是除了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后又一本令我灵魂颤抖的书。这本书对于我,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魔力。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了,这是贝多芬四重奏里的话,意思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是的,非如此不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每当我为选择游戏还是学习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想象着彼岸花开的美景,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为了梦想,非如此不可!”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自己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其实,我本人是赞同这句话的。你没有办法去回头重新过上你“如果我当初不这样做的话”的生活,因为“如果”以后的理想生活是你的想象,你并没有真正过上,何来比较之说呢?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个画面:十八岁的我站在岸边,和八十岁的自己说话,八十岁的“我”对十八岁的“我”说着些“生命可贵,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我之所以出现这个奇怪的念头大概是因为米兰对生命的探索让我猛然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其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体验。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重新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亲密接触,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我知道,当我慢慢长大,经历了所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

  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四】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在网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着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张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以上就是我的理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五】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Www.GuaZe.Com瓜泽网,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

  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六】

  认识昆德拉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始,这无疑是个特别的名字,昆德拉的文字无疑也是特别的文字,“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谚语般的文字,但反过来想问,人类失去了思考,上帝将是什么样的表情?

  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带着一丝附和热望的心情阅读它,所以只能隐隐约约瞥见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题,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绪是以何种决然的姿势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们都是害怕孤单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灯笼寻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产生种种对生命理性思考的“动荡性”。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对生命,对人类存在的广阔的空间的有针对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这些无限幽静却时时闪硕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

  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笔描述镜中的影象:她手牵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领带的男人。

  理所当然的,这段全情节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爱本书的三大支点之一。另外两处则是特蕾莎托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紧伤口逃离那个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离她曾以为可以栖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诱,她本着这样难以让人猜测的心情离开。还有关于小狗卡列宁的微笑的完整叙述,是整本书显的最为清新,最为感性的章节。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轻“这一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生动,也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灵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无奈的幸福之光。在这里,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这一高层隐喻反复地践踏。同时,所有的低俗又被反复的引申和强调。人性受到了它存在为此最颠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谴责,不留余地。

  “永远轮回是一个神秘的意念,尼采的这个观点曾使其他的哲学家困扰:想想看,我们经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再度发生,而且这个复发性本身也不停的复发,直到永远!这一个疯狂的神话代表了什么?”

  昆德拉用尼采的哲理作为小说的开端就直表了他所要探讨的主题,李欧凡在他的《浪漫与偏见》一书中诠释的很好:“如果说,永远轮回是人生最重的担子--如果我们一生的每一秒钟都不停的重复,那么,我们就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别钉在永恒之上,这是一个可怕的前景,在一个永久轮回的世界里,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承受了难以承担的重担。--那么,我们目前的永不轮回的一生应该是最轻的,轻与重孰是孰非?哪一个该肯定?哪一个该否定?”

  昆德拉认为这个哲理上轻重的对比是一个最神秘、最暧昧的问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七】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

  书没肿么看懂,有时间继续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现实,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选择是什么呢?是轻还是重?慢慢琢磨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八】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让我领悟了一些东西。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但是读着读着发现它是一部充满哲理性的小说。小说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如果不能看出小说中的深刻含义的话,那可能会觉得这跟现在的爱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我觉得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如果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还轻鸿毛,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托马斯和特丽莎,托马斯爱着特丽莎,但却背着她和别的女人维持所谓的“性友谊”,后来托马斯改变了他原来对待爱情和责任的处理方法,选择和特丽莎一起在乡下生活,并养了一条狗名叫卡列宁,但最后卡列宁却因为一只脚长了肿瘤死了。特丽莎也看着托马斯慢慢老去。我们一直认为轻就是就容易接受的,是快乐的,而重就是难以接受的,是痛苦的。但生命中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轻就一定是让人快乐的吗!科学表明,事物之所以有重量是因为地球存在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没有了万有引力,那事物将失去重力,变得飘忽,就是物理中所说的失重。人们认为责任沉重,压得人透不过气,但如果我们都脱离了责任,我们会变的空虚,就像小说中的男主人翁一样,他害怕责任,但当女主人翁离开了他时,他却不习惯了,他觉得空虚,最终给他还是在自由与责任中选择了责任。现在人们抱怨责任沉重,被压得不透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重不是最让人承受不了的,其实轻才是让人最承受不了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这一次的生命是一张没有目的的草图,没有的修改,一个不认真对待的人生比一个责任沉重,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让人承受不了。我觉得当我们遇到责任时,不要一味想着有责任是痛苦的事情,相反的,应该是想怎么样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平平淡淡,或者说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可能只剩下空气;或者选择尽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做出一点成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正面的东西,就像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为世界为后代的子子孙孙做出了他们的贡献。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是轻,不是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九】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开头没有逻辑概念,结尾也莫名其妙。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连作者米兰·昆德拉想要表达什么都没有看懂。尽管我的初衷是为了写一篇读后感。这一次,我总算粗略地读懂了这部作品。

  我曾上网了解过米兰·昆德拉这个人,发现他的作品的中心倾向定义为对抒情的讽刺、质疑或不屑一顾,对天真的彻底批判。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灰色格调,极端的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批评家。所以,我以一种对人,对事极度悲观的眼光去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我只能遗憾地得出一个结论,这本书的含义是含混不清的,多义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简约为某种稳定的、确定的内容。其实在文中也有给过此类的暗示,比如萨比娜的那些怪诞的画。但也正因为这不可琢磨的,多变的本质,才让这本书的内含更加丰富,精彩。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第三部第七章里写道“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从这一句的前后我们可以读出,米兰·昆德拉在写作手法上很鲜明的一个特点,即要实现升华某件事,某个人的目的,米兰·昆德拉就贬谪存在于生命中的复杂的,不一致的或脆弱的东西,用来更加详细,简单,清楚地描写他想要升华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通过书来更加清楚地了解米兰·昆德拉的本质。

  再来看特蕾莎与托马斯。虽然本书的结局是特蕾莎和托马斯和好如初,但他们俩仍不失那两个典型的悲剧性角色。

  这是谁的错呢?是错在托马斯的滥情或花心吗?但我们可能看到他对特蕾莎的爱始终没有消散过。是错在特蕾莎扭曲的家庭教育上吗?也不是,因为特蕾莎认识托马斯后一系列的行为更多的是取决于她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她母亲的。虽然家庭环境对她性格有一定影响,却不足以解释她犯下的错。

  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男女主角内心的空虚。正因为内心空虚,所以托马斯才会不忠,所以特蕾莎才会迷茫与挣扎。所以,在小说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才会“与老朋友和熟人断绝了一切往来”。“他们与过去的生活一切两断,就象用剪刀把一根饰带一刀剪成两截”,“在这远离布拉格的村子里,他们一起……”

  生活的一切,源于对自己内心的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也许当我能懂读懂这本书时,我才能算一个成熟的男人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篇十】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心里挺沮丧的,小说开篇说的就是永恒轮回之说,让人有点无法适从与理解,但渐渐地看下去,似乎又有了似懂非懂的感觉了。

  没看过小说之前,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能想到的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之中却又无时无刻漂浮压迫着你的种种烦恼、悲伤、压力等等罢了,可是看过了才知道,自己想的远是那么地肤浅罢了,仍旧是不能理解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偶然之中的必然爱情,纠结得让人虐心。所以,下面只说说我能理解的一些吧。

  人,一直都渴望着抛弃负担、责任,摆脱烦恼、压力而最终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可是,小说中的托马斯却告诉了我们,我们无法承受得起这些生命之轻。其实这和现实的我们大学生是多么地相似,刚刚得以从高考的桎梏中解脱,卸下那背负了十几年的沉重,终于轻飘飘地游荡在了所谓绝对自由的大学里,可是,“轻松自如”的我们真的就找到了人生的所谓幸福了么?多少人在这曾经苦苦追求的现实中悲哀地失去了方向和理想呢?即便是现在,我们也依旧怀念高三时候的自己,那是的我们是痛并快乐着,充实着。而现在,我们自由了,失去了责任的轻的时候,变得却是空虚难耐了,于是我们都学会了挥霍我们的青春。即便如我,心存:“理想”却也还是屡屡妥协给了现实。

  以前不理解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于无知”。而到了现在,似乎终于有了个解释,似乎开始明白了曾经的那一份彷徨与迷茫为何总会伴随着理想而并存了。盲目的进取心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有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值制造了一场又一场的空欢喜,看似幸福的我们,原来都却是本质上的空洞。正如很多的人说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包括我自己。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几乎是没有人敢轻易说出“成熟”二字的。

  我知道,自己所谓的理想算不上是理想,只是上面所说的让自己能进取一点的盲目动力罢了,想着不从众,不被埋没,却是终被同化了。其实我们就像一只在瓶子里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人没有了目标和追求,心灵便流浪于幻想的空泛境域中了,我知道它仍在流浪,可很快,它将不再寂寞,它会找到回家的路的……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