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4-06 07:1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3000字一:(2999字)

《日瓦戈医生》诗一样的晦涩、冗长,跳跃之处太多,也许是语言隔阂的缘故,总之,这本书看到四分之三处都是不痛快的。关于景色的描写大约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强,情节缓慢得像一个踯躅前行的老人。但我还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读下去,看看究竟原著和电影(60年代美国拍摄的《日瓦戈医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曾经在社会主义苏联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让人振奋的时刻在医生逃离了游击队,回到拉拉的身旁时开始了。医生从墙砖中发现那把房门钥匙和拉拉留下的字条,拉拉的爱让医生倍感温暖,这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医生和拉拉,的确表演得很到位,尤其是医生,那一刻幸福溢上了他的脸庞,他没有被爱抛弃。在瓦雷金诺,医生和拉拉经历了短暂的爱情相守,在第十四章《重返瓦雷金诺》这一章里,帕斯捷尔纳克采用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手法书写了男女主角(日瓦戈和拉拉)由于命运的不可逆性而带来的戏剧化冲突及突转,最后,拉拉随科马罗夫斯基走了,拉拉丈夫自杀,日瓦戈在痛不欲生中梦醒于一个冬日的清晨,作为全书,这一章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章,作者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在这个世外桃园,两个人秘密地爱着、生活着,那怕时日短暂,但正如帕氏在另一首诗中所说:“拥抱永无休止,一日长于百年。”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罕见的爱情的力量在暴风雪与狼嚎声中(此章的两个重要意象,象征着俄罗斯严酷的现实),书写着凄美的诗篇并承担着“疯狂”的命运。医生说:“但躲到瓦雷金诺去就意味着冬天钻进荒山野岭,没有储备的食品,没有力量,没有希望,疯狂中的疯狂。如果生活中除了疯狂外咱们一无所有,那就让咱们疯狂一下吧。”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怀疑。日瓦戈就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犹如维特根斯坦在读完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后曾掩卷而叹:“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帕斯捷尔纳克也“是一个真正的人”。命运把他抛入20世纪的俄罗斯炼狱,让他置身一个悲欣交集的时代,而他则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这一炼狱与时代。他明白自己的选择,也明白这一选择必然意味着承担,甚至意味着生命的代价。何止是在他所置身的时代,在任何时代,类似他的这一选择都不会获致当政者的首肯,都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都会被“排斥”为“异己”,“灵魂因为人类的苦难而受伤”。回想一下斯大林的称他是“天外来客”,肖洛霍夫的说他是“寄居蟹”,还有某些评论家的指责他脱离人民,他的声音也“经常被时代的进行曲和大合唱所淹没”,就会意识到上述的“排挤”与“排斥”。但是,这也正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深刻。他最早意识到:每个个人都是整个国家,是个人的尊严作为前提在维护着国家的尊严。对于任何一个个人,国家都既不能“预支”,也不能“透支”。而且,自己所要求的自由,就必须为所有的人去争取之;自己所拒绝的专制,也就必须为所有的人去拒绝之。因此,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只有维护个人的尊严,才能维护人类的尊严。在此意义上,个人的声音胜过时代的雷霆,个人的声音就是时代的最强音。

1935年夏天,帕斯捷尔纳克临时被派去参加巴黎和平代表大会,会议中全世界的作家在酝酿要组织起来反法西斯,但是他却说:“我恳求你们,不要组织起来。”这当然是一个置身边缘情境的“边缘人”,正像帕斯捷尔纳克在诗歌中不无痛苦地倾诉的那样:“整个一生我都想和大家一样。/但是世界,披着优美的衣裳,/却不来倾听我的痛苦,/于是我只想,像我自己那样。”然而,也正因此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显然,倘若统治者的操纵历史的权利是真实的,那么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思想的权利就同样是真实的,而且是更加真实的。作为自己所面对的一切的见证者与守夜人,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个人,帕斯捷尔纳克同样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自己的名字。

相比之下,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无疑让整整半个世纪的所有的中国作家全都黯然失色。同为曾经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当我们回首前尘却惟馀惭愧。我们迄今也没有能够产生诸如此类代表着民族的良知与良心的大师与巨著。“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固然是我们的耻辱,即便是在这个美学精神大面积失血的噩梦结束以后,我们的一切也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谓予不信,不妨把帕斯捷尔纳克所生活的时代置换成我们的解放战争、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试问,我们又有哪一位名家与名作成功地面对了这一切呢?没有!恺撒的宝剑。早已败坏了美学的趣味。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的作家中我们从未看到过帕斯捷尔纳克那种令人充满敬意的负债感以及对于作家天职的自觉。多年前,看到我们的屈原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去求得一个小小的楚国之君的认可,我们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抛妻舍子地去追随皇帝,对于他们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精神王国中同样是国王,没有意识到皇帝无数但是屈原、杜甫只有一个,没有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诗歌去拯救这个时代有着比现实的拯救远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就留下了深深的困惑。而今再看看上个世纪的中国作家的对于现实的俯首称臣,想想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在内的一代名家的不约而同的对于文学以及对于文学职业的蔑视(诸如千万不要再去学文学,不要去作什么空头文学家之类)。我们就会洞悉:在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既不存在敢于置身“边缘情境”者也不存在任何的“负债感”,“有权写作”的“真正的人”还没有诞生!

此外,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信仰传统匮乏的民族,“敬鬼神,而远之”,暗示人们的是“玩世不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毛泽东的“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更为传神)?则将中国人最大的恐惧并非神的惩罚而是死亡的阴影这一公开的秘密和盘托出。试问,我们的作家与作品中(即便是鲁迅本人与他的作品也包括在内)有人类灵魂的声音吗?我们的作家与作品中存在灵魂维度、灵魂深度与灵魂视角吗?我们的作家与作品中又何曾出现过俄罗斯作家与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悲天悯人的“旷野呼告”?在我们的作家与作品中,那些本来应该属于上帝的,统统都给了恺撒。有“天问”、“人问”,但是却没有“神问”。有对于人性龌龊、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等等的控诉,没有对于那些我们值得去为之生为之死的尊严、仁慈、爱、灵魂、信仰的挖掘,更不要说对于无穷无尽、无缘无故的苦难的洞察,以及对于无穷无尽、无缘无故的爱的守望。包括鲁迅以及他的作品在内,中国的作家与作品的眼光普遍都拘泥于此岸世界与世俗世界,更普遍缺乏对于绝对责任的共同承担,缺乏帕斯捷尔纳克式的“欠债感”,缺乏对于文学的尊严的意识。他们都是一些“跪着的英雄”,尽管一度被葡伏着的人们想象为想象站着的英雄,但是实际在精神上他们却一贫如洗。总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够成为把我们民族带出心灵黑暗的摩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人什么时候能为祖先和自己的过错有种“欠债感”呢?难道混混噩噩的吃饱喝足就够了吗?几千年了,还是在轮回中打转吗?我想,人要成为独立的人,脱离父母关照下能够生存的人,学会动脑思考的人,这才是中国人首先应当学的如何做人。还是借用胡适之先生那句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3000字二:(2556字)

最近对俄罗斯特别感兴趣,买了好几本书,因此又想起《日瓦戈医生》这部名著。

多年来,我的人文阅读始终处在补课阶段,因此,这样的长篇小说始终排不上班。80年代末风行时我没买,没读,现在想买、想读了,却找不到。两年来,所有的书店都搜了,没有。看来,又被列入禁书了。

终于在网上淘到,近十成的品相,才15元,喜出望外,赶劲捧读。接着,又下载、观看了美国人拍的同名电影。

关于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学界多有介绍,此不赘。总之是如雷贯耳。然而一旦捧读,感觉如何呢,大概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以往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的经验告诉我,越是博大精深的著作,对我越是如隔靴搔痒。徒唤奈何!

然而读此书情形稍好,虽然不明白的地方仍很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读后感,就是:应该用全人类的利益代替阶级的利益;在一个国家内,则是用全民族的利益代替政党的利益。

我以为,每一个自以为是知识分子的中国人,读读此书都有好处。即使一时不理解,时间长了,就会理解的。

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暑假中,我有幸阅览了莫泊桑的著名作品《羊脂球》。书中除了《羊脂球》外还有包括我们课本上学习过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内容涉及到普法战争;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农村的生活;怪诞的故事;以及婚姻、家庭生活这几方面。“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莫泊桑排除了一切与其主题无关的内容,阐明了本质的、有特点的东西,令其每篇小说都短小精悍又简单易懂。从这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中,作者想要赞美的或是讽刺的,一切想要表达的都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其中最盛名的自然是本书的同名作品《羊脂球》。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作者与众不同地把她作为正面人物描写,并用其与一群以“正人君子”视人的上流社会资产阶级人物作对比,揭示了后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自私虚伪连最基本的爱国情感都荡然无存的肮脏内心。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拥有高尚身份的人在利益前后那巨大的态度变化。当那些高贵的伯爵、富有的老板们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脱离德国军官的扣留时,他们“和蔼可亲。心平气和地跟她讲道理,用感情打动她,非常殷勤地恭维她,讨她的喜欢。赞扬她的牺牲将帮了大家大忙,大家将对她有多么感激。”而后,当羊脂球没有利用价值了,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好像没看见她一样。”高贵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对她避得远远的”老板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离她远远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带着什么传染病似的。”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把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虚伪做作刻画地如此精准而又深刻,把这些人高贵、雍荣外表遮盖下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令我们每个读者不禁对这些伪君子嗤之以鼻。莫泊桑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当我们在为其笔下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自身。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与19世纪的法国社会当然相差甚远,但是,从莫泊桑笔下那些假仁假意的伪君子身上,以及那个毫无人情味、充满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社会中,更让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真诚地相待是多么的可贵!充满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氛围的社会是多么温暖!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莫泊桑笔下那种只有利益与等级观念,人心却相隔万里的可悲社会中。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好好珍惜,与人相处都戴着“假面具”,为人处事都盘算着是否有利可图,那么包围在我们身边的浓情也将变淡,到最后我们也将生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如果你种下虚情假意的种子,也只可能得到薄情寡义的果实。毕竟,以诚待人是相互的。真心地耕耘也将收获到真心。我相信真诚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才会是最快乐的,而你身处的那个小小社会也会是最温暖的。每个人所在的小社会组成一个大社会。莫泊桑大师鞭挞了资产阶级等级观念以及冰冷的人际关系,不正呼吁了一个充满浓情的社会吗?只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创建一个温暖的小社会,那么必将连成一个光明、美好的浓情世界。戴着假面具,以金钱利益为主的人际关系是令人感到可怕甚至令人窒息的,我们需要用诚心消除隔膜,用诚意去对待朋友,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令人想到温暖,象一个大家庭。(《羊脂球》读后感)

这篇小说是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描写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贫儿汤姆从小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幻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当上富贵的王子,而爱德华因厌倦死板、空虚的宫廷生活,也幻想着能到民间尝尝作贫儿的滋味。于是有一天,他们交换了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通过这个童话情节,小说首先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极端艰难困苦和统治阶级生活的极端豪华奢侈。在此同时,小说还鲜明地表明了人生生来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环境决定人物性格的唯物主义观念。汤姆并非天生就只能当贫儿,爱德华也不是生来就只能当王子,全部的不同只在服饰和地位。爱德华就曾跟汤姆说:“要是我们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的确,当贫儿穿上王子衣服时,大家都把他当成王子;而爱德华穿上贫儿衣服后,大家便认定他是贫儿,这里既没有什么“天生富贵”,也没有什么“天赋王权”,问题的关键只在穿什么服饰和处在什么地位。不仅如此,汤姆在穿上王子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后,便立即颁发仁慈的法律,释放无罪的囚犯,否定封建法律的荒谬,指责宗教裁判所的草菅人命,成了被万民拥戴的开明君主。而爱德华在穿上贫儿衣服后,也能在重新当上国王时废止酷刑,昭雪冤狱,颁布新法,以改善人民的处境。这是他俩突然心血来潮或良心复苏吗?不,这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客观影响,是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对人的改造作用。汤姆从人民中来,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使他从小就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和同情苦难、嫉恶如仇的性格。而爱德华从王宫走到人民中去以后,受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具有了跟统治者截然不同的品质和性格。最后还有一点,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读者从小说所描写的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很自然会联想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从小说所描写的统治者的为所欲为,很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美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专横欺诈;从汤姆和爱德华交换身份后的思想言行,也很自然会联想到深刻的种族歧视。因此,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其批评的矛头是指向19世纪的美国。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