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000字读后感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8-05-11 07:2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000字篇一:(2227)字

女儿在北京上大二时强烈向我推荐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早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顾上认真读它。

捧着女儿送我的新版《穆斯林的葬礼》从头到尾,不分昼夜,我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整个人仿佛被笼罩在生命的悲哀之中,阅读中曾几次潸然泪下。我很久没有被这样一本书这般感动过了。

“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掩卷长思,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与真实所深深吸引。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与人生的无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书中展示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最终归结到了一起,而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却在时间长廊中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从心底同情主人公新月,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经历过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所选择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绝境。在难以把握的命运面前,在每个人生命中那股捉摸不定的、潜在的暗流中,任何生命似乎都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便由此而生。在韩子奇说要转而投向仇人的时候,命运的哀歌就已然缭绕在我的耳边;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泪流满面了。在压抑和痛苦的感觉中我不禁要问: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我也曾读过一些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却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命归属。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既然她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却为何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穆斯林的葬礼》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那段凄美、悲凉的描述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啊,许多已经过去的往事,许多生命旅途中留下的难以平复的辙痕是很难再找回来的,如果一定要追寻,结局一定是早已逝去的生命中那段难忘的心曲所奏出的绝唱罢了。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她巧妙布置的圈套,使读者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觐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最终送进了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鸣?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哀歌决不单单是为书中的主人公而鸣,其实也是为你我而鸣、为众生而鸣,因为世界上谁也无法逃脱生命最后的劫数--不论你曾经多么灿烂或多么悲微。

此外,女儿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令我陷入沉思。女儿对我说:“读《穆斯林的葬礼》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因为过去从一些文章的只言片语和图片介绍中所得到的印象十分模糊,似乎他们都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现在我才明白了,其实世界上任何不同的种族、民族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属性,那就是人性、爱、善良与顽强。我甚至开始喜爱他们了,因为我忽然之间觉得穆斯林(回族)这个民族要比我们“干净”许多,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等。至少,在不吃猪肉这一点上就比我们要干净!”

仔细想了想,女儿说的话不无道理,至少大部分观点我可以认同。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该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也陆续出版。1996年7月号的香港《镜报》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

著名作家冰心在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不论怎样,《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都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我还蒙生了把它推荐给更多朋友的冲动,因为,如果有人愿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人生的意义,那就去读一读《穆斯林的葬礼》,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000字篇二:(2384)字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不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是,文章写得“浅”了,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并没有深挖,文章中交织的各种矛盾到最后也没有鲜明的答案或观点,心里总是觉得差那么一股劲儿。

文章五十多万字,在长篇小说里也算较长篇幅了。但事实上,其中叙述的故事内容却很少,几句话就能将文章的全部内容说个大概,并且很少有让人激动人心的精彩描写。而字数与之相当的《白鹿原》描写的故事却那么恢弘大气,堪称史诗。

《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其叙述手法倒是别具一格,以“玉”“月”两条主线交替进行,分别描写两个时间跨度的故事内容,也算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其中却也不无缺陷,即两条线的篇幅失衡,大多数的笔墨都在描写“月”的内容,也就是后一辈的故事,而“玉”的内容相对少得多,这样的表现结果我认为算一个小问题。

作者霍达是一位回族的女作家,文章也是记述的回族人的故事、生活,其中也写到了穆斯林的教义、禁忌、礼仪。但我认为作为一部专门写穆斯林的小说,只写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包括穆斯林的历史、节日、历法、服饰、食物几乎没有提及,这算一个小问题吧。

我认为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的描写,几个主要角色刻画得都不成功。先说韩子奇,三年学到了非凡的雕琢技艺,又三年学到了过人的经营之道,白手起家,利用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京城公认的“玉王”。而这样一个人中之龙,精英中的精英,在文章中更像一个“玉奴”,守着那点稀罕玉整天魂不守舍,要死要活。而且八成以上的描述都给人的感觉都是颓废、呆板、衰弱,活像一只羸弱的丧家犬。更主要的是我认为文章设定情节并不合理,韩子奇这样一个有妻子有孩子有家有业的顶梁柱,他会因为惧怕日本人而抛下妻子孩子和辛苦多难经营的买卖,带着那点玉跑去英国?这根本不可能。要知道,之前韩子奇一直被描绘成一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人呐,这样的人他怎么可能大难临头一个人想着跑去外国,不合理,或者说故事进行缺少铺垫。

再说韩太太,总的来说在整部作品中被刻画得生动形象,相对来说这个角色描写地最为成功,心思细腻、聪明机智、性子刚烈、工于心计。有评论说韩太太像“凤姐”,但这样一个聪明过人的人却被作者设定干了一件蠢事—把忠心耿耿的账房先生老侯赶走—最终导致了奇珍斋的倒闭,并落入仇人之手。老侯的忠心世人皆知,心思细腻的韩太太怎能不知,丢了一个蓝宝石戒指,平白无故把脏水泼到老侯身上,聪明机智的韩太太又怎能笨到这种程度,而且老侯家境困难(五个孩子)又是回回,心的善良的韩太太又怎能忍心将他们赶走。矛盾。这个剧情的设定显然与人物性格特征不符。

其他人物如韩新月、楚雁潮、姑妈等角色的描写并无太大毛病,但我却感觉每个人都被写得浅了。比如姑妈,姑妈是苦命的女人,丈夫孩子被日本人杀害,这个角色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其内心痛苦与现实反差,希望与失望的反复交汇,等等。而在文中,姑妈要么是在一门心思地做饭,要么是因心疼新月在掉眼泪。

楚雁潮特别的身世是一大亮点,他的父亲被人暗杀,而人们却搞不清他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这种不确定性也让楚雁潮吃了苦头。就好像《白鹿原》里的黑娃本来是起义的领袖,却因上司失踪,与组织失去联系,百口莫辩,被当做特务冤杀。

韩新月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大部分的文字都在写新月的故事,新月被描写成了一个美丽、智慧、上进、善良等等集中国女性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女子。新月这么美,其后的葬礼又是那么凄美。但是,作为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大家不觉得这个人太完美了吗,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好的人物被描写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说明少数民族也有杰出的人物,或是无限接近于人物原型,要知道太完美就会不可符合实际。

相对于新月的完美,天星在文章中简直像一块石头,滴水不进,冰冷梆硬。文中穿插的他与陈淑彦的隔阂,陈淑彦内心的苦闷真的是有头无尾,毫无交代。而韩天星与陈淑彦的女儿本就是一个小新月,而文章却并不对其过多描写,相对而言,更让对新月浓墨重彩的刻画,显得突兀。

我认为本书的最大的问题是主旨不突出,看不清作者的立场。文章重点描写的元素包括玉、穆斯林教门、英语翻译、母女情、爱情。可是说到底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价值排序,即,是爱情高尚还是教门至上,是美玉无价还是钱财重要,是手艺养家为好还是经商光耀门庭,是爱情至真还是姐妹情为重。也许作者故意不写透,而让每位读者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是觉得如果作者抱着这种态度的话,文章还应该把这些矛盾写得激烈一些,让立场的对立鲜明一些,那样才让人读的津津有味,甚至自我反思,在思考中获得进步。

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宗教教义,这是相当让人矛盾的事情,新月还未来得及做出决定就被病魔夺取了生命,实在是想看看如果新月不生病,她和楚雁潮的故事会怎样继续。

那些价值连城且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宝玉最后被写得寥寥草草,被官府没收后,换回了一大笔钱,就算收场了,实在是虎头蛇尾。

玉器梁精湛绝伦的琢玉手艺到最后还是失传了,韩子奇独具慧眼的识玉本领也后继无人,只因作者一笔带过的:韩天星不懂玉。唉~玉器世家的子女竟然都不懂玉,不切实际。

我读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玉魔,感觉很好,但是第二章读到韩子奇韩夫人的矛盾,就感觉很压抑,故事的负面情节被过早的抛出,往后的剧情让我觉得暗无天日。虽然早已猜到实际原因是韩子奇和玉儿的结合,但这一情节实在狗血,大大的没意思。而且我认为玉儿是上过学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她不太可能爱上亲姐夫韩子奇。就算玉儿爱上韩子奇,韩子奇也不可能会爱玉儿的,韩子奇的知识层次、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是更接近于壁儿的,韩子奇和玉儿相爱实在牵强。

到最后韩新月的坟头也是在文革中被平了,这样的伤痛与浩劫不是可以更好地反应人性吗,但显然作者的重点并不在这。韩子奇在生死弥留之际对教门、美玉、金钱的迷茫与悔过算是部分点明主题了,但总感觉效果并不突出。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