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000字读后感 >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8-04-18 09:06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000字篇一:(2453)字

书中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来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案例当中,有李开复自己的成败得失,也有如比尔·盖茨一般显赫人物的故事。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他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自然交互服务部开发语音,自然语言,高级搜索和帮助,创作和学习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自然交互服务部的使命是实现这些技术并使它们为微软的客户所用。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实验室之一,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读了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后,感觉很不同,他不仅提出了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读了李老师的“成功”后,体会很深,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李开复老师提出了中西方的思想差异问题。优秀的美国人所具备的素质。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做。这种智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并不多见。这本书里面传统而又开放的思想,应该能与当代中国年轻人一贯的思维找到切合点。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与中国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赴美定居或是留学,考察都要与美国人接触,都要融入其社会当中去。要适应美国文化,自然就要了解美国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因此,要走出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多与美国人接触,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特点,熟悉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这样就可尽快适应美国文化。

美国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们一致推崇那种受大家喜欢、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能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并结识更多的朋友。美国人互相交往时,不喜欢服从于别人,也不喜欢别人过分客气地恭维自己。美国人所担心的是被别人视为不易亲近的入而受到孤立,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意味着寂寞;对政客们来说,则意味着竞选的失败。因此。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国人对此曾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废弃自己的朋友。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美国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独立进取。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岁的男孩挨家挨户送报纸,不论风雷雨雪从不贻误。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邻居家去帮助照看小孩。他们的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禆益。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独立进取作为为人的宗旨。他们求学时,靠自己的成绩获得奖学金,靠半工半读挣取学费;成年后,他们纷纷离开父母,自立门户;一旦结婚成家,他们更是独往独来,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社会的生死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妇生儿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顾孙儿孙女;当孩子们长大后,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说,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是妈妈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车是爸爸的事,摆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娱乐室及管理小动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过,在美国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老人的悲剧。一个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能力时,他那些自扫门前雪的儿孙们是很少来照看他的。美国有不少老年人便这样在孤独寂寞中郁郁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还无人发现。美国人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讲求实际。他们不象法国人那样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象英国人那样讲派头、要面子。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他们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耽于幻想则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于的人。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多数美国人都懂得怎样使用机器、修理电气设备、油漆家具和粉刷墙壁。他们认为,做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当然,绝对无损体面。相反,那些书呆子、假绅士,健谈短行才会被人取笑。美国人在金钱上也非常务实。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在劳动与报酬方面计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别人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亲友的电话要交电话费;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各付各的钱;甚至小孩子在家帮妈妈洗碗也要索取报酬;父母到儿女家小住还需交饭钱。美国人性格的第四个特点是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人们常说,美国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角逐的社会中,只有强者方能出头,只有打败所有的对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国人眼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哪怕是个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才可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爱并不是天生的权利,而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致的战利品。

李开复是聪明的、努力的,也是足够幸运的。他有一个传统又开放的母亲,从小便被灌输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又被送到了美国接受了开放式的教育和熏陶。他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品德卓著,坚定地追求自己梦想的父亲,让他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热爱。他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一个学问出色、品格甚高的老师,即使他的看法和研究方向与老师完全相悖依然不遗余力的支持他,最终使得他在自己的第一项研究上取得成功。他更幸运的是他遇到的这些人,这些事使得他逐渐形成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一步步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000字篇二:(2044)字

李开复是一个从入世的眼光看来非常成功的人,但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的对成功的定义却是比较出世的:做最好的自己,beyourpersonalbest。

“自己”,“personal”。那么成功究竟是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在中国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无非三种:有名有利,有利无名,有名无利。有名有利是理想的成功,有利无名是实在的成功,有名无利是崇高的成功。成功是一件和很多人分享的事情,或者说由很多人定义的事情。有时候别人的反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让我想起凯恩斯的股票选美理论,我们辛苦猜测的是别人的喜好,我们的目标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成功的人就可以写一本书和大众分享他的心得,获得更多人的赞同,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人,譬如哈佛女孩。

哈佛女孩的书我也买过。当时的班主任特地召开了一个家长会,告诉各位家长,每人必备,远学刘亦婷,近学某某某。某某某是永远年级第一的女生,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我们从来都不会跟她说话,因为她不友善而且无趣,但是在老师以及很多家长的眼中,她是成功的,我们这种行为叫做嫉妒,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和她交朋友,向她打听她的作息时间表、参考书、辅导班,然后成为一个她那样的人。因此,我对哈佛女孩并没有什么好感,并对她妈妈处心积虑(很抱歉我用这个词)安排她的成功并利用她的成功感到恐怖。在湖北这样一个看重教育的地方,我见到的最用功的人是家长。他们每天中午下午守候在学校门口给孩子送饭,形成了固定的小圈子,积极地讨论着考试的排名、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甚至自己组班请老师讲课,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联系老师……如果孩子接受父母的想法,倒是皆大欢喜,乖乖地一步一脚印,但我觉得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根本就是有成绩无智慧。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想法,那是十分痛苦的,他们或许会后悔,或许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我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这种强烈的操纵欲。我偶尔发雄心大志地说我要怎样将来让你们怎样时,我爸爸总会说,算了吧,我们又不指望靠你,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这会让我顿时泄气,但是想想还是有好处的:我不必考虑他们的意见便可做出任何决定,只要我觉得是对的。这样我选择了一个城市,一所大学,进校后选择转到一个专业,选择一些事情让自己忙碌……往往是我做出决定后给他们汇报一声,非常自由。但是我还是有潜在的压力、潜在的价值导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成为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这是我对我的父母负有的责任。方向和路线是我可以自由选择的,但结果是固定的,奔向这个结果的有无数人,可能很多人是被指引着跑、被推着跑,有的人可以比较自由一点地跑。那么中国式的做最后的自己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如何做,但是结果必须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有名有利/有利无名/有名无利。以上三者的价值依次递减。

那么按照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推测,他们的beyourpersonalbest就是我的成功不关别人任何事,自己觉得信心十足便可。推测的依据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地里挖土豆,我也很为他自豪。”这样的主观让中国人觉得简直要乱套,有人说,照这么说,又何必称best,做百分之八十的好是不是就不可以?我认为这样问题不好说,西方文化我们没有办法深刻理解,别人也许就是更自信、更喜欢best这个说法。

下面的问题是,李开复想表达的到底是哪种想法?

在“成功同心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开复老师只是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成功的定义。不过从书中的makeadifference、“世界因我更美好”看来,开复老师内心向往的还是对社会做出贡献、干出一番影响世界的大事业,这恐怕是beyourpersonalbest不能涵盖的吧。李开复真的认为他的园丁、他的母亲或者杜鲁门总统挖土豆的兄弟makeadifference了吗?真的认为他们成功吗?或者只是为自己的“多元化成功”勉强找一个例子?

我推测的结果是,开复老师所想表达的还是中国式的做最好的自己,你有权选择、有权决定,youcanfollowyourheart,但是最终目标还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一个出世的宣言还是回到了入世的目的。

当然我并不是以此反驳李开复,只是觉得无奈——我们最终还是得靠社会和大众的反映衡量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不过这种观点也更能让中国的学生接受,要是真说挖土豆特棒,大多数人恐怕还是持怀疑的态度。

把这本书看做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还是很不错的。我喜欢的一句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其他的关于与人交往、时间管理的建议都非常不错。

大众需要的还是一本入世的成功指南。这样说来多元化成功并没有达到其提出的目的。不过我觉得开复老师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去关心中国的下一代。我突然觉悟到出世入世并不值得深究,因为我们活在当代,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像李开复那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必然都是入世的。出世的说法不过是让这本书不那么功利、看起来比较美国。总之大家觉得看了有用就行。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