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000字读后感 >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7-10-26 09:4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篇一:(2069)字

这篇文章是一篇极佳的哲学理论性文章。其中的很多理论思想,后来被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书籍所直接引用就能够证明这一点。

其实我们从“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个副标题就能够感觉出这篇文章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分量。中国自从有儒家思想以来其实就有了这一关系,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宋朝,“知行合一”才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千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知行合一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确实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当然如果大多数人都做到了,毛泽东自然也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

中国人对于这两方面的理解往往是单方面的,往往是只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实践对于理论的基础作用。于是“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往往在实际中就成为了空谈。而我们看到就连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即便如此,在现实当中,依旧有很多领导脱离实际的指点江山。

而具体的知行关系,毛泽东也已经写得甚为清楚: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这些文字很多现在的教科书中还在引用,但是实际的情况让我们感觉到那些实践往往和这些理论是相背离的。

“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其实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说没有言论自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有些事情无法通过实际得以完全实现,而某些学者在理论上提出某些合理假设的时候,却往往招来全面的排挤。而这些正像毛泽东所说,并不完全是他的错误,而是有些社会条件还不能够完全能够实现。当然了,这些事情往往还是需要得到社会道德的普遍共识才能最终形成法律,“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自然也难以实现。

当然,真正的知行合一就像毛泽东所说: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篇二:(2078)字

看完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部分,我认为实践是可以让我们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而且经过了实践,也可以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它鼓励着我们摸索﹑探索社会,继而认识社会。教条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主张一切按部就班。它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发展与变化的,没有所谓的永恒,而以不变的定性的定义来作为指导的方向,必定会事与愿违。

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因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正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不断探索,才得到现在的“日心说”。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运动的经验观察,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因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痴情的认为是神的旨意让他发现这一切。他的老师柏拉图写了《理想国》用美梦编织了一个幸福的天堂。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被埃及的托勒密进一步勾勒,成为宗教的“代言人”。但不断追寻真理波兰僧人哥白尼在临死的时候发表了“日心说”,它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确,现在我们毫无疑问地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太阳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吗?一切的认识都在不断地发展中。

实践,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途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有些事物看上去简单,实质却复杂得很。正如一个手表,看到表盘只有几根指针,但是表的内部是靠齿轮转动运作的,每个零件都不可缺少。

其实,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在实践呢?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实践。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我们对于工作的掌握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经过实践,掌握了这份工作的知识,我们工作起来就会轻而易举。相反一个没从事过这份工作的人就会显得困难。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得知这类工作的规律性。正如要一个司机去从事设计的工作,一时半刻他肯定无法适应新工作。但一个设计师辞职了,去了另一间公司当设计师,他只是转换了工作环境,工作实质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所有他会轻而易举地胜任新工作。这就是实践带来的影响。

可是,实践了并不一定都会成功的。例如现在政府普遍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很多大学生仍然宁愿当打工一族,是因为他们没上进心吗?其实不然,是因为实践的过程是艰辛的,不满荆棘的。古话有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且,即使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实践也未必成功。实践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手段。如果,一个人实践成功,那么也证明他的奋斗方向是正确的。实践成功与否,就代表着方向的正确与否。

当然,实践固为重要,理论也不可以忽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我们做题所依据的公式,正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实践所留给我们的理论。而我们做题的过程运用了公式也是实践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理论知识,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加深自己对公式的理解,也提深了自己的解题能力。虽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但是我并没有忘记高考前的奋斗。因为是理科生,我们对于练题是很重要的。在练题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运用公式,还是理解公式。我们借助理论,经过做题这个实践的过程,把知识由表面的看懂到真正的吸收。

《实践论》让我觉得实践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或者说,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发展个人或者国家。但是,我们现在国内的教育却缺少实践的部分。我们很少会真正的自己动手做实验,我们做实验题知道答案是因为书上的实验结果。一旦要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又会显得很笨拙,这就是缺少实践的原因。这也怪不得外国人常说有很多中国人都是书呆子。唯有改变教学形式,学生才会不仅得到脑力的提升,也会得到能力的锻炼。所以,很多学校都不定期举办一些跳蚤市场,机器人设计,‘起航杯’等等着重实践的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对于要动手的活动就会有些顾虑。因为觉得自己动手的能力有限,所有就会有所逃避。但是,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越逃避的人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我记得有个成语是‘迎难而上’,我们既然知道自己缺少实践,为何不往那方面加强呢?

《实践论》揭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否定了理论,理论应该为实践提供一个验证的方向,而实践为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所有,我们并不能盲目地相信理论知识与书本知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敢于质疑一切的精神,在质疑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得到答案。教条主义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唯有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相信自己,相信实践才是硬道理。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篇三:(1989)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