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8-05-15 10:19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一:(1298)字

利用零星时间,终于啃完了《明朝那些事》,对于明代的历史我大体有了一个了解。正巧中央十套在播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郦波也在讲张居正,我便认真地听,反复读了书中相关的章节。作为教师,作为家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张居正和李太后对万历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因为它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终结。

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可以说是精雕细刻;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真可谓是竭尽全力。然而他万万想不到,在他对小万历恩威并施的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恩变成了仇,威变成了恨。

这让我深深感到:教书容易育人难。当今的社会上,有许多的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里成长轨迹,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孩子,家人往往寄予很深的感情、寄予莫大的希望,自然就加倍的关注甚至于专制,说是为了他人将来,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说不好听一点是为了自己某种彭涨了的欲望。当今的社会,有多少子女对父母的强制心生冤恨,有多少学生对老师的主观怨声载道。试想,一个长期被压制的情感怎会不扭曲,一个长期被剥夺所有嗜好的灵魂怎能不变态,一个人只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心灵才能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结合其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一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二是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五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不仅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其终生受益。我们应教育孩子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热心和坚韧的毅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能在各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即使将来成不了栋梁之材,也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二:(1254)字

用了几个月每晚临睡的时间,伴随着对当年明月的浓厚兴趣,我大快朵颐的通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很畅快,很过瘾。当然,也很沉重,由于历史的厚重所致吧。

历史会让人感受到自己很渺小。那些大人物逐一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小人物几乎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让你感受到时光无情,世界之大,人世之沧桑,再不想去计较什么荣辱得失,因为所有的一切都终将远去。同时,也会促使人们去珍惜自己仅有的比起宇宙浩瀚而言零星的散碎时光,自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尽量去抓住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贵年华。人的一生短得可怜而又长得厉害,可以绚烂无比,也可暗无天日。在历史上,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可是在正义战胜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是相当残酷且痛苦的。也正是有了那段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好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好戏,可是在当时就是玩命。

所有问题的解决与准确判断基本上都是围绕利益与权力展开的,还有部分是人的性格,当年明月紧紧的抓住了这些致命的秘籍再加上合理的分析以及幽默的笔法自然就成就了这个风靡的作品。

当我看到介绍一代武将徐达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人的智慧是多么的奇妙,带来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但是人的智慧同样可以致人与死地,在那个说一句不恰当的话就能够掉脑袋的年代,没有超级的智商是无法在朝庭里面混的,不出几天就可以进入地狱。

要知道在当时的朝庭上的人都全国层层选拔的精英,比今天的北大生还要北大。光是靠读书的智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朝庭里学习权术,经历生活的层层磨难,一不小心还是被人黑掉了,有的时候还需要相当的运气,而徐阶就是那样一个二十年卧薪尝胆、在刀光剑影、黑暗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政治明星,明朝也只有他一个人才得以善终。

我自从看了前面的几段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仔细的每个字都看,看他的书不同于你看什么简单的动画片或者肥皂剧,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记住前面的有关联的内容你才看得懂简单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的“今人可怕”的智慧,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会走神,一旦你真正进入状态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的集中,因为文字的意思自动吸引你。我是用手机看的,每次直到眼睛看花了为止,还有就是手机没有电了才放弃。

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只能失望,因为有智慧的人都没有了,也可能是没有被发现,以前积淀多年的危险因素在那一刻彻底爆发,是一个历史的规则,是大势所趋,导致了没有太多的能人出来挽救危局,相反大清到是逐渐显现出来努尔哈赤、皇太极那样的能人,就像明代的开国皇帝那样有才才能灭掉元朝,总之,我认为不太精彩不是他的原因,是历史上的悲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写,因为他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以前一直听老师说人的智力是相差不了多少的,我也一直有点相信他们的话,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彻底明白各个人智力的千差万别,白痴永远是白痴,他永远成为不了天才,无论他多少努力,那也是由于先天的缺陷,但是努力还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更加白痴了。同理天才永远是天才,除非他脑部受伤才变成白痴,当然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天赋秉异,他们学习东西非常的容易,需要的只是时间与精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三:(1245)字

寒假期间,我借回了《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俩个月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当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不仅仅是了解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实事求是地说,学校真是个最适合我的环境。我真要感谢所遇到的开明的领导!我所面对的人也是最适合我的。我的同事们可没有书中的“忠臣、奸臣”们复杂。在简单的环境里,大家也变得简单起来。我的学生们更是单纯得可爱,他们比我还简单。常常因为得到我的一句赞扬而高兴,为我发的一张小奖状而激动,也常常因为我的一个阴沉脸色而苦闷。这样的一群喜形于色的人在你的周围,你还用得上勾心斗角?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来对待他们:真心地爱他们,你就会得到他们对你更真心的爱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四:(1290)字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后人都记得清朝一号的情痴皇帝顺治,却不直早在顺治几百年前的大明,明宪宗朱见深就以起几近“母子恋”而惊动俗世,这“母”不真是母亲,而是一个年纪可为母的“保姆”。当年明月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在几个段落结尾,用同样一个句式,强调出了这段骇世恋情。相遇——“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患难——“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复荣——“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登殿——“这一年,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嫉妄——“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直至亡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去世,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

另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此君以玩著称,说到玩,普通人家的孩子玩疯了,顶多也就一家之乱,皇帝玩疯了,就难免一国之乱了,哪怕不乱,也会慌。朱厚照其实有着男孩的天性——野、不愿受羁束。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鞑靼,竟然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堂号,更不理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土木堡被掳的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担任正印前锋,却出奇地将当年蒙古的头号偶像“小王子”打成“小丸子”。朱厚照还喜欢玩离家出手,玩失踪,奸臣在旁陪着玩、忠臣在后焦急地追。就这么玩了一辈子,这位要玩耍不要江山的朱同学,甚至也忘了给自己留下个儿子。

这祖孙两人在位时,群臣之间、官宦之间、宫里宫外的政治斗争也都达到白热化,奸臣误国盗取国家为已用,忠臣坚守三纲五常鞠躬尽瘁,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常事,无论任何的社会体制都是如此。

我反倒是关注明朝的那些皇帝,无论是爱情还是孩子气,说到底,他们虽贵为天子,但不过也只是个人而已,只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会被后人所唾垢。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其实倒是令人感动和唏嘘。我想起报上提到的80后的人的慨叹,这辈首批计划生育的一代人,曾被大家称为小皇帝的一代人,很辛酸地说“曾经我们被家族的长辈所围着宠着,现在,照顾几位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我们身上”。皇帝本来就是不好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包含着多少的哲理在里面。

我还想起《一一》的结尾,六岁的小男孩在外婆的葬礼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皇帝不是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五:(1132 )字

一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是捧着肚子不断大笑过来的。作者用通俗、幽默的手法、再加上自己的观点描述了明朝从开国到灭亡300年的历史,他告诉我们历史也可以是轻松的、吸引人心的。读了这套书,我才发现朱大皇上小的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当了个皇上,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他的理想不如我远大。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心壮志,也并不妨碍他最终做了皇上。是他父亲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我们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我才发现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像谁也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可最后成功的却是这个陈友谅他们眼中的小人物。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把官员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只知以暴压人,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把权力完全拢在自己手中,却没想到自己的继承人无法守住这份权利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眼中一直认为的忠臣其实也贪赃枉法,张居正出行的轿子要几十人才能抬动,可比美豪宅。而在奸臣中赫赫有名的严嵩也曾是一个立志报国的忠臣。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白,也没有纯粹的黑,一切皆在人心。其中涌现了无数真正为国为民的伟人。戚继光、胡宗宪、于谦、甚至是被世人遗忘的仇戟他们都在为了人民,为了心中的正义而奋斗乃至牺牲。似乎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对永远会被后人铭记于心。

可是读着读着,我流泪了,为地位卑下而心存善念的太监宫女,为正气凛然国之栋梁的大臣,为夜夜盼郎归而瞎了眼睛残了腿的钱皇后),为苦难的百姓。我愤怒了,为朱老板们的残忍荒谬无知懦弱懒惰,为官僚机构的互相排挤掐架,为万贵妃严嵩们的恃宠生骄。

这本书不但可以娱乐自己,还可以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家里的人,做社会的人,做领粮饷的人,做有建树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六:(1149)字

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那是受到下铺的启发——不能老读文学,历史也很重要。于是乎我就开展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关于历史类书籍的研读,说实在的,我竟然连上下五千年等儿童读物都没有看过,人生中的第一本历史类读物(历史课本当然有点扯淡,就不算在内了)竟然是有些无厘头的《明朝那些事儿》。读这本书,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但大概也有个半年了吧。如今读完,了解了心中的一个小小小的愿望,为表示我对这本书的敬重,特此写下这篇读后感。

对于政治,我一开始到不怎么来电,但也不是漠不关心,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不光是幽默的语言,更是真是的斗争。比如,之前我只知道张居正先人给邻居让过土地,然后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张先生那样大度,叫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我现在突然醒过神来,张居正身居内阁首辅,怎么可能只会谦让土地呢,其实靠的还是政治斗争。当然,我向来不反对贪污受贿,为官也不易啊,但,你得干事,像张居正可以搞改革,并且国事处理的也很出色,那贪就贪吧,整人那就整吧。再比如王阳明,我以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呢,没想到军事如此厉害,各位见笑了,本人确实孤陋寡闻。不过这也是我在本书中学到的最基本、量最大的知识——这些人、这些事究竟是个怎么回事。

当然,最令我崇拜作者,也是使我收获最深的,那必须是里边的斗争环节,我不怕别人的鄙视——我喜欢这些斗争。用智慧斗争。那些皇帝、大臣所说过的每一句话,导致的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例子有很多,多的不能再多,说实在的,感觉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当然这种高深的知识要多读几遍才能更好的领悟,我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上升一个层次,在个人的角度中,我读出了于谦的忠诚,张居正的干练,王守仁的大义,严嵩的奸诈,徐阶的忍耐,魏忠贤的丑恶,杨涟的风骨,孙承宗的智慧,袁崇焕的才干和鲁莽。也读出了洪武皇帝的艰辛,永乐皇帝的野心,万历皇帝的手段,崇祯皇帝的力挽狂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不论世人如何冷漠,都要严守心中的道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论是投身政治,还是献身科学,为人之本,不可变。

从社会角度,明朝时一个开放的时代,不可否认,明朝在我心中的形象曾经是一个黑暗、腐朽、肮脏、不堪入目的帝国。最近看了许多文章,哟读了这本书,发现我被骗了。紧接着心中一阵荒凉,我族曾经有的那种雄魄哪里去了。明朝有开放的海岸,明朝有开放的政治生活——言官自由,明朝有强大的军队,大明帝国威武!明朝时,我们的上万人的军队被俘后可以全部跳江自尽,而现在我们还能吗?会出多少汉奸。不得而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丧失了什么,丧失的是民族之魂。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华夏文明。我心向中华,我血撒热土。我们需要负重奋进,创造出祖先那样强盛的东方上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00字篇七:(1272)字

《明朝那些事》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写的一部很牛气的小说。牛气之点:一全书7本达120万字,可谓鸿篇巨制。二是作者年龄不大,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三是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16位皇帝,资料繁杂,浩如烟海,想理出个头绪确属不易。四是作者功底了得,想必下了狠功夫。一本网络小说,说白了,写完了有没有人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也不明白。或者说是娱乐一下自己,可这个娱乐确实是下了血本,佩服。五是把严肃的历史写的如此好看确属不易。文本充满幽默色彩,富有现代意味,带着调侃的味道却史料丰富。比如讲某个人的特点,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还有在打仗时出现了无法想象的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化繁为简,带有搞笑和调侃的意味。

从地摊上花了三十元钱买了盗版的《明朝那些事》和《李傲文集》,原本是想先看后者,毕竟李同志名气太大,牛气冲天。明朝那些事,听名字就是调侃的小说,想必是没有什么好看的。对于网络小说,我向来是不怎么看好。想想也就是,小学看神话,中学读名著,大学研理论,翻来覆去就是没有挨上网络小说的边。虽说有时也把自己写的那些不成器的东西贴在网上,那只是为了省地方,就像老照片,总要妥善保管。

闲来无事,一看却看上瘾了。对于我,这本书是蛮痛苦的,看来看去,整整搞了一个多月,对于擅长看长篇的我来说无异于折磨。一般的原则是拿起书就每天猛啃十几个小时,直到眼花头旋,很快就破城,这时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吐口气,轻松地说“搞定”。可这次却失算了,小小的五号字,眼睛看的疼,但还要坚持下去,在加上颈椎时时不争气地疼,弄得连续的巷战变成了攻坚战。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胜利在望,心急的不行,丢下的也不行。但今天总算看完了。

没看书之前,对于明朝的历史,仅停留在小学历史课本水平。乞丐起家的朱元璋和荒淫误国,自焚煤山的崇祯,然后是苦大仇深八辈贫农反抗小朱地主的李闯王,还有什么东林党、阉党,想想这个党字就是你折腾我,我折腾你,这好像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美德。还有什么忠臣良将张居正、左光斗、海瑞、戚继光,奸臣乱党的魏忠贤、吴三桂等人。脑袋里装着最朴素的两个词:好人和坏人,好坏是很分明的。看了此书,好像自己被哄骗几十年的傻子,历史原本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好坏分明。就像一句话说的:要想打倒坏人就应该比坏人更狡猾。确实如此,我确定肯定以及一定。

看《明朝那些事》让人闹心,打打杀杀,杀杀打打,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尔虞我诈,极尽权术之能事。看到奸臣当道,忠良蒙难也会扼腕兴叹。看到后金破关,倭寇害边,也会激情慷慨,磨刀霍霍向猪羊。看到国君荒淫,大臣乱政,百年基业,毁在内耗上也会喟然长叹。最佩服的是权术之争,有奋争的,有隐忍的,有保身的,有扑火的,总之,在历史这面镜子前,是妖是怪都要现身。

看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想法是能折腾,真能折腾。

好了,不说了,总之一句话,看完了,你才能感觉历史的可怕,可我们也生存在这历史中。今日就是明日的历史,历史的悲喜剧也在不停重演。引用周哥一句话“历史,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亦”。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