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8-05-12 08:2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篇一:(1276)字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啥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着。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篇二:(1182)字

看了快一半了,竟喜欢得不舍得看下去,这种不舍得在看三毛时常常体会到。有的书好看,让你一口想把它吞下去,像是喝到姥姥自己酿的米酒一样。但比这更好的是你觉得难得遇上的好书,不仅是看着让你目不转睛而且能勾起你内心的情感,和你的心贴在一起。这时你看的就不再是一个故事,一些文学了,你看的是生命。你可能会看到过去的自己和过去的环境,也可能会幻想到另一个时期另一个地方,更可能会把自己当作书中的角色,不知不觉诵读起书里的台词。看着看着就置身于故事里那个年代,感觉到那四合院中青色墙壁的阴凉;感觉到初进大学校门时那满腔的激情;感觉到讲台上热情授课和在校园中漫步的那个年轻老师在牵动着自己的心……

这样的书能让看上去已经显得痴迷的读者内心随着书的情节快乐着,悲伤着,暗恋着或是倾诉着。故事被写活了,这本书就是这样。从那第一句开始“清晨,她走来了。”这个故事就从皮影画上走进了现实,着上了色彩,立体了,活动了。

我记起了另一本让二十出头的我沉迷于其中的小说,《没有名字的身体》。感觉自己把那个女主角从还不知道什么是例假的青春时期演到了看着自己从那时起就不知不觉爱上的他在自己身边死去,已是年过中年。这个过程,外界的,内心的,都让我跟着体验了一回。

我说不准是什么让这些作家的文字变得这样的生动。她们的语言很简单,文字上并没有惊人之处,但这些分开后普普通通的文字由她们排列组合在一起就活了。看她们写那扇四合院的朱红大门,你就能看到门后那不算很亮也不算很大的荫凉院落;看她们写出现在女主人面前的一个大方正直的青年你便感觉到他们内心同时闪亮的那些火花;看她们写大学宿舍中的木板床铺你就能看到四个正是美好年华的女孩子揣着各自的心思在欢笑聊天……

不知道这更多该归于她们文字的灵气还是因为我容易被她们笔下的环境和人物感动。《穆斯林的葬礼》中描写北大校园的段落尤为让我心动。我虽未在国内上过大学但却是从小在武汉大学校园里长大。那种特有的氛围已经像溶进我血液里那样熟悉和亲切。

不过,总会从故事中走出来。再回到校园也不会有十八岁时的情怀,但只是片刻变会十八岁,用那时的心灵和眼睛感受初夏校园里的清新和灵韵也是难得的享受啊!

Later…

看完了,三天的时间通畅地看完了这本厚厚的书。不知道自己这之间哭了多少次,也不记得多少次自己潜入角色中读起了台词,那么自然,那么亲切。角色的心疼了我的眼泪也会涌出来;角色发现了自己生命的秘密我的眼睛也随之呆滞模糊了。其中种种的爱与情都让我体验了一遍。

长大了的自己很少这样被感动了。而这次身不由己仿佛到了另一个年代,生活在另一个环境里。现在,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人和情却还挥之不去。这是作者自己的书,用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纪念写出的书。这样的书,相信一个作者一生只能写一本。因为这一本,这一个故事,就把这个人想说的,想倾诉的,想留下的全都倒出来了。写完了,怕是让作者的心也空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篇三:(1234)字

《穆斯林的葬礼》这个题目给我的就是一种悲情的感觉。

读完时,我已是泪流满面了,我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呢?这里面的爱,爱的太深沉,太博大,也太激烈。虽然每一段感情都以及其的美好开头,可又都是匆匆的令人悲伤的结尾了。就像初春里,刚要绽放的花苞,正要迎风吐蕊时,却被一阵疾风骤雨打碎了所有的梦想。当乱红飞过,那些曾经的美好,也一起被埋葬了。史上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三代人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何尝不是一场盛大的爱情葬礼呢?只是这葬礼来得太快,来的让人猝不及防。爱情终究是易逝的。只怪当初抓的不够牢,爱的不够切,才会在中途走散的走散,遗失的遗失。也怪当时关心的不够多,拥有的不够多,才会在生离死别的关头,哭得昏天暗地,哀的刻骨铭心。更怪当时走的那么决绝,走得那么没有留恋,才会在回首的时候,空留一声声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哀叹。

生活总有太多的苦难,磨练着世上形形色色的人,也磨练着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真不敢想象当爱情和苦难遇到时,那将是一场怎样声势浩大的对决呢?或胜或败,或喜或悲,谁有预料得到呢?

其实有时候,真的不是爱的不够真,爱的不够切,爱的不够的多。只是生活的苦难太多太多,一次又一次把浓烈的爱冲散了,冲淡了,冲的了无痕迹了。当苦难终于过去,终于云淡风轻的时候,那颗爱的心也早已枯竭了,连一点爱的甘露也榨不出来了。是啊,心死了。心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哀,莫大于心死嘛!

这部书,分为玉和月两个脉络。玉,晶莹剔透,璀璨夺目,它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皎洁明亮,清净高挂,它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那精妙朴实的语言和一个个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中,与书结为一体!闭上眼睛,那些情节就像一部电影,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悲、喜、忧、愁相互交织,强烈地震撼着我的灵魂!

作者对此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别具特色,在这一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如此的一环扣一环,令我在阅读的时候恨不得跳着把一支脉络先看完,再看另一支。就是在这种欲罢不能、情不自禁想知道结果的心情下,我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地读完了这部厚重的作品。因此,我常常会感到阅读这本书并不轻松,因为我整个心都被故事情节所牵动着,受着一种紧张和纠结、急迫和不安的情绪所折磨。

这部书,不光是在简简单单地向读者阐述几个回族的穆斯林之间恩爱情仇的故事,它好像还在借那几个悲惨的人物向世人表达着什么,呼喊着什么。想来,拥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是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篇四:(1275)字

匆匆看完这本小说心里有太多想说的东西,却不知从哪里说起。

“王国维有“隔”与“不隔”之说。梁君璧之风云叱咤,韩子奇之愁肠百结,都衬托新月,净化主题,至新月之死,大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势,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呀!这些都丝丝入扣,不隔;但韩子奇在伦敦,楚雁潮突然而来的爱情,由于铺垫不够,过分突兀,从而不能出神入化,精韧至微,则隔矣。”引自别人评论。

没有经过生活的挫折,生在幸福中的孩子会那样纯洁,就像年少的梁君璧,真如碧玉般的女孩子,文静大体,处处能为亲人着想,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那股不服输的气魄,怎么会让人想到以后她的样子。经过婚姻与战争的洗礼,她成熟了,一个成熟的却那样俗气那样霸道,那样的不可理喻,时时刻刻想要抓住命运,主宰他人的命运。全然没有了以前那种让人喜欢的样子。她本该可以有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少年丧父,新婚失去了丈夫的踪影,连一手带大的妹妹也离开她远赴他国。她是可怜的,战争让她成熟了,熬过战争,连自己的儿子也养大了,一个女人这样独守家乡是不容易的,也让人可怜的。可是为什么让人怜不起来,反而让人觉得可恨,觉得不可理喻。是后来对待丈夫的出轨,对待孩子的婚姻与自由,对待新月的做法上的过分吗?我觉得真正的可悲是她的那份纯真丢失,信仰没有丢,因为她始终恪守着真主的守护。“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应该知道痛苦的人,就没有让生活折磨的麻木吧。

新月的清新,朝气,是升起的月亮,是新生的力量,让人看着对生活充满信心。可是美好的东西那样短暂,在开放之前就早早的凋谢。(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君璧之拒绝楚雁潮这一波澜突起,掀开可怕的命运的剧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纯真的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是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无论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

"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全书前面部分还惰缤意密,精心刻画,到后半部已如大潮汹涌,不可遏止。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钩心,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功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为何通篇用玉引领全文?形容玉象征着各种德行;温润可比仁爱;坚实可比智慧;锐利而不伤人的棱角,可比正义;腰带上低垂的玉佩,意味着谦和;敲击时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响,意味着和谐;无损其美的瑕疵,好比忠直;明彻清莹好比真诚。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