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200字

时间:2018-05-03 08:0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200字篇一:(1296)字

喜欢一个作家并一直爱他,是难以乞求的境界。捧读川端康成小说才是去年开始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没有人给我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时阅读的小说大部分来自欧洲或者前苏联,真正让我从内心喜欢的很少。

那时读书非常幼稚,感觉某作品无味,总是怀疑自己的欣赏能力,却不敢对名著有丝毫“不敬”。事实上,许多名著读起来确实非常为难普通读者的。

但是读川端康成小说,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因为文字所弥漫出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之品之,恍然大悟——我的青春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只是生活淹没了它,时间洗刷了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

川端康成唤醒我的青春情绪。

川端康成是个怎么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不寻常的日本文学大师,他是用文学来思考生命的,在悲哀、感伤、抒情的文字之中融化自己,也融化所有有幸读之的读者。因为文学,他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愈加寂寞孤独,于是他站在高峰之巅,俯视齐齐众生、迷离人间之时,竟然如此厌倦这个世界。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画上绚烂的最后一笔。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成名小说中,不难嗅到川端康成的感伤和抒情,这种感伤和抒情,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是来自赋新词强说愁的庸人自扰。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两岁时候,父亲病逝,一年之后,母亲随去。祖父母隔绝外界抚养孙儿,无限疼爱,养成川端康成敏感孤僻封闭的性格。7岁,祖母病逝,10岁,姐姐病故。16岁,最后一个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一生无法摆脱孤儿心结。

川端康成何其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我总觉得,文学大师都是这样——和这个世界无法交谈,就回到自己的心灵,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解除孤独。

川端康成正是如此。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使得川端康成的感情世界迷离而荒凉。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遇到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舞女,舞女对他有着淡淡的爱恋或倾慕,怎么不使得长久以来情感无所寄托的他,内心诞生非常的感激和爱慕?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舞女只是男人玩物,社会地位非常底下的,这由小说中的一句话可知。小说中言——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www.guaze.com 读后感)

可是正是舞女给予川端康成无比的温暖,舞女觉得他是好人,平等又温柔地对待他,这使得以往常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的川端康成感到温暖。小说最后,川端康成就为这样的情感而快乐流泪,心灵感到澄清,泪水掏空了头脑,使得他感到一种虚空又美好的情绪。

川端康成和舞女之间的感情是朦胧,这样的朦胧的体验,谁没有体验过?可是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如此美丽温暖动人纯洁。可是,不管恋情如何美好,终究飘零无寄,那只是一朵浮云和另朵浮云的相遇,飘落一场细雨。那是一个青春和另个青春的相望,谱写一曲恋情。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事实上,也存在过一些美好的邂逅。那些邂逅,情感微妙,最后化为心底一声长叹,我们的长叹只有自己能听见。而川端康成的一声长叹却穿越了时空,回响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青春如云漂泊,恋情如雨纯洁。那就是《伊豆的舞女》给我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200字篇二:(1286)字

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叶渭渠也曾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本居宣长自紫式部《源氏物语》中所概括的“物哀”包含了很多种情感,如悲哀、悲伤、悲惨,同情、怜爱、感动等。日本作家的文章中也常常带有这种比悲哀更加飘渺,委婉,空寂的美感,川端康成的作品也不例外。

《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的作品,这部自传式小说,背景弥漫着的温馨和浪漫,很多人初读时就有清泉流过灵魂的感觉,那种干净而纯洁的情感甚至可以照见自己内心的污秽。看到到最后,薰子挥舞着白色的东西送他离开时,离别就化为一幅美好而令人惆怅的图画。当时那种无法言表的情感,是遗憾,惆怅,痛苦,是美好之物终将失去的伤感,似乎还有别的什么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就是整部作品中都贯彻着的“物之哀”。

少年时的情感纯洁而清澈,就像最后“我”感觉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那可能就是那种感情。可能是因为孤儿的经历,他敏感的内心常常能抓住一些很微妙的情感,《少年》中的日久生情也与《伊豆的舞女》中的一见钟情一样干净而单纯,也许正是猝然的相逢,以致那种美才真正刻骨铭心。他们之间朦胧的似恋非恋,类似于羁绊的情感,也是我们常常感觉得到的,有时候,这种说不出的依恋情感才真正让人忧伤纠结,说得出的爱恨悲欢,都不能算深。

可能是因为川端康成有着一种“嗜美”的洁癖,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虽然形象各异,但都有一种樱花般的美,美的东西大多不易留存,转瞬即逝,就像他的小说的情节总是在高潮的时候终结,如同樱花在最美的时节凋零。

这部作品中,最后的离别体现最深的哀伤外,还有一些细节也是可以看见其细腻的哀愁的。

艺妓的身份低贱,人们的歧视,谋求生计的艰辛,笼罩在薰子身上,她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保持着心灵的纯洁,让人感觉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山口百惠饰演的《伊豆的舞女》影片最后一幕,是舞女在人群中央击鼓舞蹈,坐上有人拉扯她的裙裳,她带着一种看似轻佻实则忧伤的微笑打落攀上来的手,她命运的身不由己,也更加增添了她身上的悲剧意味。薰子的那种美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冰冰,那种在暴风雨之后的花园里,仍旧挺立在满园花的残骸上的,在阳光下带着露水的野花,它倔强而纯洁,然而越是纯洁,越是低贱,越是让人心生感慨与悲叹。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人与描写相比,也同样传神,看似清新秀丽的风景穿插其中,景物本身就带着淡淡的“物哀”。开头那曲曲折折的山路一段,等小说读完几遍之后回头再看这段,还是会心生感慨。

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的生命各异,或生或死,或尊贵或低贱,都是曲曲折折的,人生难得一帆风顺,命途总是多舛。

薰子最后的结局可以概括为俳人川端茅舍的俳句:“朴树散花,不知去向。”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大多终究是过客而不能再见,遗忘与记忆的距离有长有短,多年以后命运变迁,无法猜测,谁也保证不了自己将来不会遗忘,也许某一天擦肩而过的人却是当初岸边哭送不忍放手的那一个。世事无常,总不可避免因缘聚散,颠沛流离。

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作品体现的“物哀”,以及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