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4-10 09:0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篇一:(1126)字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中提出: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在次,我想对这段话发表自己辩证的看法。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费孝通的一席话的确有他的道理所在,首先,我们毋庸置疑的是,感情即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作用,这就要看感情的拥有者控制感情的能力,把握的好,它就具有创造作用,这种创造作用或许是别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无法比拟的,控制的不好,它就会滋生罪恶。其次,我们都知道,人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性,而且,这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自然属性是一种本性,体现出来的是人的一种兽性的本能,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当中所无法逃脱的自然而然拥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抑制人的自然属性的,那么,所以说,人的感情就是人的欲望的表现,当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时,其所表现出的强烈欲望就会通过感情表现出来,那么,他就为他所欲而“努力”,这在一定可能上,侵害这个社会的某些法益,即社会关系,所以感情的淡漠,人在思想上已经是淡然和冷漠了,那么又如何对这个社会的法益造成侵害呢?比方说,一个人,想去犯罪,那么他在主观上必然有去犯罪的意图,这种犯意的产生必然是其思想斗争的结果,最后才能导致客观上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纵然我们的确知道感情的淡漠必然带来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我认为,那是退一步的讲法,也就是说,这个做法是最后的选择,当我们真的无从选择时,或许,那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这个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进步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反发展,同理,人的思想起码要与社会相适应,回到这句话,我们人人都追求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但我们不能采取消极的方式,要用一种积极的方法去调整,用淡漠的感情去调整,这是否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呢?我认为,感情的淡漠或许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了,关系僵化了,那么相处的自然有隔阂,隔阂的产生使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下降,这个社会便会停滞不前,没错,社会关系是稳定了,但这个社会进步了吗?马克思崇尚社会是进步的,淡漠的社会是进步的吗?就如同全是机器人的社会,社会关系是稳定的,但却是冷淡的!

所以,我觉得,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何必去追求其单纯的一面呢?感情纵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感情是主观的,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是个人的,但这个社会是整体的,是全体人员组成的,一旦其发生改变,再要求其恢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啊。感情,是美好的,相信,只要我们能充分驾驭我们的感情,这个社会一定会充满爱,充满和谐!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篇二:(1218)字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就离不开土地,而农业就离不开农民本身,农民就是作为社会的基层。而在一般情况下,农民通常都被看做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而中国的基层就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奠定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化基础。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因为那是他们生长,生存,发展的地方。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播种,耕田等都是要依靠土地。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农产品的养殖可以离开土地而生长,实现无土培植,但这些技术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文化的制约,在目前来看,这种技术是不能得到广泛使用。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的使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农业是离不开土地,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培植。由此可见,土地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里的人,他们总认为乡下人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一种蕴含藐视的意义。但乡下人土气,并只是城里人对于他们的看低。“土”字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乡下人生活的基础。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书中提到作者的老师记史禄国先生曾经告诉过他,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发展使和土地分不开的。这就是作者说乡土中国的原因之一。

乡下人通常都会被城里人评价为愚,但人是否是真的愚,与他们的出身于乡下无关。就好比作为乡下人,他们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是相当了解的,而作为城里人,他们对于农产品是一知半解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城里人又是否是愚呢。而乡下人到城里的时候,对于城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有如红楼梦中的刘奶奶进大观园,被众人观看或嗤笑为,那从这里看,乡下人又是否为愚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别人愚,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缺少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没有学习的能力,他们只是缺少知识而并没有缺少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判断别人的本质,而应从本质上去看待别人。乡下人又乡下人的特色,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特色,若取人之短比己之长,那么结果永远都是对自己有利。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们在生活上与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直接接触的。而文字是人与人之间间接接触的工具,也就是说在乡土社会这一熟人社会中,“文字”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这与文字的不完善表达作用有关。人们喜于用语言来交流和表达,而文字下乡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文字作为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媒介,要再乡土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就必定要使文字渗透到乡土社会中,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篇三:(1288)字

有人说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后来的总比先前的人有知识有见解,不过这句话是很不正确的,至少在我看来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还远远不如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面的见解。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看的更远,深层含义其实是牛顿要比巨人的脑袋要高。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比不上巨人的脑袋,并且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脚丫下倒着看的。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那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我看的版本是分十四篇的。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篇算是背景,介绍是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第二三篇主要介绍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第四到七主要介绍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第八到十一主要介绍乡土中的政治运作,最后三篇大约介绍是乡村变迁,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我倒是觉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下面就讲到他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在中国就不一样。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