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2-16 09:0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篇一:(1190)字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篇二:(1116)字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

我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的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怀、知道、爱,也是指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完善,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长大,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做好父亲、母亲。

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喜欢书中母子能这么坦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甚至我有点羡慕龙应台,他们居然能这么自然,这么深入的来谈论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环境,人文,甚至更深更宽广的话题,比如贫富,道德,民族,世界化,生死等。龙应台以50多年的经历、博士的学问、出版多部出版物的知名作家,和一个18岁的孩子探讨这些,我们不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孩子了吗?我们能用我们的经历、见识来强迫、指导他们吗?我们能保证在和孩子的冲突中一定是正确的一方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表现出的世界化和由此衍生出的信息化(尽管中国孩子没有那么强烈和明显,但多少在这个扁平的世界中受到了影响)。这本书是一个母亲和孩子(包括小儿子菲利普)的通信集,我很惊讶的看到,他们每一个人的眼光的宽大,学识的广博,以及对世界的悲悯。他们看自己、看家庭、看社会的眼光,是世界化的,信息化的,他们会对比各种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不同,各种意识形态的不同,各个地域的不同,这和我们这些家长(特别是70年底以前的家长)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一代家长的知识是被灌输的,经历是封闭的,感悟是简单的,最重要的,我们目前的追求都是功利的,物质的。所以,我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也是在逼迫自己学习,学习如何做好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也就是说,孩子也在教育我们。

我喜欢这本书,还在于安德烈在信中表现出他们这一代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也许是从小生活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也许是从小就游历了世界不同的地方,也许是从小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安德烈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坚定的自立性格。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甚至包括大多数家长)都不具备的品格。事实上,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服从、规矩、听话这些词才是给予孩子的表扬,教育也是灌输的,思想和理念也是单一的。在这本书中,我们能明显感到我们的孩子和安德烈在面临社会、世界时的不同选择,不同行动,他们更注重自我思考,更注重行动,更注重责任。而我们中国的家长,为了表达爱,就是为了让孩子更物质,更单纯,更没有承担很责任,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家长、我们的教育的重视吗?

当然,我也看到,在全部的书信中,很少提到父亲这个角色。我认为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完整的。龙应台以一个母亲,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知性母亲,给孩子温和的、理性的教育、沟通,却缺少一个父亲的观点和对孩子的影响,我觉得多少是安德烈的遗憾,也是这本书的遗憾。(www.guaze.com 读后感)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