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000字

时间:2017-02-15 10:4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000字一:(3972字)

新年第一天,我在杭州。

没有任务,没有工作,或者——也没有什么目标,闲散地漫步杭州街头,一种快意唤醒了内心深处某个强烈的意识,想想,是一种“毛姆情结”。

恰好随身带着毛姆的《刀锋》,在杭州街头晃荡时这本小书只在抵杭途中读了一半,但从简介中知道毛姆“让”主人公拉里天涯浪迹,随处为家,最后在印度似乎才得到人生真传。而事实上毛姆本人的经历亦是如此。他的《面纱》就是对曾经的意大利语老师所讲困惑了几十年,一直不得要领,直到有了在中国的游历,那一团乱麻才被激活如冰山浮出水面。

杭州街头令我反复浮想的,是《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以第一人称站出来所讲的一件事——伦敦圣托玛斯医院里的阿伯拉罕。在这一节里,毛姆的开头一句颇有些谶意: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

接着的大段,都在讲述这种人生的无常。“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则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月亮与六便士》已经翻了数遍,初读时一直对阿拉伯罕这一章节有所不解,认为与整书不协调,显得漫无边际。可是随着一遍遍读下来,愈加觉得这一节才是整书的点睛之笔。

阿拉伯罕是个犹太人,似乎倾尽所能才融入英国社会。但是他才学过人,能力超群,在医学院毕业时成绩遥遥领先,以此成为唯一进入医院领导层的毕业生,由此也成为众人羡慕和嫉妒的耀目人物。谁都不会怀疑他的锦绣前程,特别是一直把他当作竞争对手的阿莱克,也以一种喷火的目光表现着自己的无奈。

可是,就在阿拉伯罕履职之前,他申请了一个短暂的假期到埃及旅游,船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也只有短暂的停留,“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无法描述这是怎么回事。事情来得非常突兀,好像得到了什么启示……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取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他觉得好像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24小时之后,他已经带着行李登岸了。”

是的,一般人肯定别无二致地认为,阿拉伯罕疯了。他此前从未到过亚历山大,也从无了解,无论风土人情,无论古今背景,一切就在一眼之间。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东西。这样的召唤来自天外宇宙,人力所不能及,说它神性,可能有些玄虚,却不得不承认这里一种神性的昭示。

于是,阿拉伯罕在亚历山大终了一生,一所狭小的医院里做着平静的医事,薪水刚好养活自己。没有前呼后拥,没有香车宝马,没有上流社会的派对,重要的,那个本该属于他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被阿莱克获得。

这个世界一副太平景象,皆因各得其所啊。阿莱克得到了他想要获得的一切名位与勋章,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在他眼里,也顺理成章地将阿伯拉罕看作“变态”、“可怜虫”。而寒酸卑微的阿拉伯罕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淡泊宁静和心灵的召唤。

若干年后,毛姆在亚历山大靠岸,在乘客例行体检时,碰到一个长相平庸衣着寒酸的医生,定睛一看竟是阿伯拉罕!他们有过一段精妙的对话,大意是毛姆问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后悔?阿伯拉罕说:“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活着非常好。”

至此,大概也会有人觉得他在作秀,言不由衷。就连毛姆也让布吕诺船长逼问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你离开欧洲从来也没后悔过?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怀念巴黎或伦敦街头的灯火?怀念你的朋友、伙伴?还有剧院呀报纸呀公共马车隆隆走过鹅卵石路的声响?”

很久,很久,斯特里克兰德一句话也不说,最后他开口道:我愿待在这里,一直到死。

布吕诺船长仍不死心:但是你从来也不感到厌烦,不感到寂寞?

书中的原话,“他咯咯地笑了几声”。

毛姆还借布吕诺船长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91岁的毛姆可谓长寿,而他一生里似乎都在寻找这样一个圣地。他自己在找,他让笔下的各色人物也在找。或者,他道出了大部分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那应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精神图腾。只因俗世枷锁而雪藏或泯灭罢了。

写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与写于1951年的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前后相差32年。读罢毛姆再来读塞林格,读罢塞林格再来读毛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里那个霍尔顿整天晃晃悠悠,拒绝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做作和毫无个性的生活,不愿遵循世俗,而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是个有职业、有家室的证券经纪人,却也像霍尔顿一样不循规蹈矩,以至甘愿把自己流放到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这是两部让我惊醒的作品。

据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比利。费恩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两本书都用少年日常用语讲述主人公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所不同的是哈克比利。费恩代表纯真自然,而霍尔顿所上的那所贵族学校培养的都是见钱眼开的伪君子,霍尔顿的理想破灭了,只能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却是一位渴望画画儿的画家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毛姆的另一部书的名字叫《人性的枷锁》,单看《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书名就知道毛姆是一个追求完美理想和个性自由发展愿望的人,是一个极具反叛色彩的人。毛姆,一个被称为“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不同于英国文学的别样风格。

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也许作品有时候只属于作者自己!外来的读法是种主观的想法。

记得钱钟书先生决定写《围城》时就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刺激。钱先生的学问是没有人与之可以媲美的。钱钟书先生说:毛姆都能写出那样的小说。读者之多是无法计算的。毛姆当时确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于是乎《围城》横空出世!关于《围城》它可以说是借着钱先生的才华融多家与一体的杰作。其中可以看出很多欧美小说名家的影子,以为钱先生学贯中西的才华《围城》被写成了一部杰作!

毛姆以前是个医生,而当医生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的画本身就很有价值,这部以他为原形的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高更印象派宗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塔希提岛---高更隐居的小岛也名扬于世,成了旅游胜地。

根据高更的著作《马裏欧的古代信仰》,知道女人是月神希纳,男人是地神法脱。大地之神主宰人世的生成和轮转,乃是必然的毁灭。月之女神掌管永远的丰收和不朽。

这是关于这个作品的题外话,而真正的文学内涵远非如此简单的解读。这本小说远远超过毛姆自己的解读。因为我发现其实这本小说写的是关于天才的事情www.guaze.com!天才是个残酷的字眼,人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天才!因为我们总相信:天才出于勤奋!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在文学领域。真正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天才。文学不过是艺术中最上乘的精品!

作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把人类的智慧发现后用作品表现出来。人们很难均衡文科与理科的思维。理科讲的是科学。科学真的是个很麻烦的词语。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能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才是科学。科学越来越教人怀疑?怀疑所谓的科学?所谓的科学根本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我不想借文学来阐释科学。

张贤亮在《绿化树》中说:“凡是出现两次的事物必有某种意义,那就是命运!”

文学,文学真的是很难言的东西,它如此另人费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学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尤其是化学!而文学则不然!这个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尼采说:“模仿无疑于自杀”。科学的本质正是模仿。

“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对半路出家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的揣测。在小说行将结尾之时,他又借布吕诺船长之口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月亮代表高贵的精神追求,也就是真我。六便士代表低俗的物质生活,也就是假象。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月亮的美丽和迷人,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坚定而勇敢的为了“月亮”而放弃“六便士”。毕竟便士也有便士的幸福。毛姆在小说中描述了一些欧洲人,放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到远离文明的南太平洋岛生活了一辈子。作为迁徙者,布吕诺船长说,他在那里生活的非常幸福,原本并没有打算到这个岛屿上生活的,只是来观光一下。没想到一踏这块土地,心中有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体验,就从此再也不想离开这儿了。虽然这里甚至远离文明,但是在这儿没有嫉妒没有斗争,阳光很明媚,雨水很甘甜。自己种植果树、庄稼,一家人收获,很踏实、很幸福,也很骄傲。

最后想说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究竟有什么含义?一般人的解释(我过去也一直这样认为)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力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但也是一位毛姆的研究者解释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月亮代表仰望星空,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的时候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名字挺有意思,遂成。两者正是暗含了现实与理想的意思。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其实门一直都开着,问题只在于我们的脚步去留不定。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000字二:(3936字)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深刻提示出个性、天才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作品有着广阔的生命视野,对人性的提示令人颤粟,在看似幽默随意的叙述中光涌着一股惊心动魄的力量,并有着一种残忍的意味。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鞭评论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贴一篇豆瓣上的读后感,比较有助于对这个小说和毛姆的理解

再打个小广告大家如果去豆瓣搜‘人性的枷锁’那本书,里面推荐的书评有7班见多识广学识渊博阅读丰富神通广大。。¥%……#的李萌斐同学的:>

最近在看毛姆的书,又忍不住要来讲同一个故事了。

我和毛姆一样,对于那种有勇气摆脱生活的泥沼,毅然追寻精神自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景慕”,这是自从我知道有这类人存在就没有改变过的事实;而另一个事实是,我也只能如他,是个尘世中人,毛姆甚或还能通过幻想并撰写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来得到安慰,芸芸众生如我却只能从他写的这些故事中得到安慰。我们可能都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一样的问题,但却从没有如那位画家(原谅我记不得太长的人名)和拉里一样的探险精神,愿意真正尝试远离物质文明,世俗目光,和生理欲望等等,专一地探究人生的本原和带给我们痛苦的深义,也许那种表达的情感也十分之强烈,那种缠绕我们思考的痛苦也甚为恼人,但还是远远不足够润色我们贫乏的文字,丰富我们浅薄的阅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意志是何其薄弱,薄弱到连尝试改变的勇气都没有。当然我有时候也觉得,那并不是一种害怕改变的勇气,而是害怕改变带来失败的懦弱,毕竟你怀揣的这些问题,历史上没有什么人探寻成功,而你,一个没有什么惊世才华的人,凭什么无畏呢?

“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都不能,即使那些欣赏原作的翻译大家(姑且这样假设)也远远不能,我很喜欢《月亮和六便士》的翻译,外文作品里难得流畅的文笔,感觉得到译者的功底不俗,《刀锋》的层次就差了一些,这从译者序里不难看出,中国的文学评论者有一个让我头疼的毛病,喜欢把故事的意义简单归结为表现某个时代的风貌,所有人物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我很遗憾他们看不到毛姆在书中作的自我探寻式的追问,他通过自己视角的“俗”和主人公视角的“怪”的对比,其实是在讲他只是在思考某些问题的阶段,而他的主人公们却已经到了放开思考,亲身实践追求的那一步,这对任何一个通点艺术天性的人来说,都是甚为羡慕的状态: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我有一点不想为月亮和六便士赋予语义解释,因为我觉得无论怎样的词都表达不了那种对比,它不仅仅是现实和理想,亦或物质与精神,或是我自己归结的自由与爱,每次看到那样的评论我就开始皱眉头,为了表达的方便,我决定还是继续用月亮和六便士好了。画家的月亮是什么,到最后都没有说出来,毛姆还是给结局作了一定的美化,当然这种美化是带有自我批判意义的,画家将他的惊世壁画完成后,知道死亡临近,用一双已瞎的眼睛冥视良久,深感满足,要求自己的女人在他死后一把火烧光。烧光自己的绝作啊,他明明知道这会是流芳后世的经典,但对他来说,表达完了就已经足够,他是没有带一点一滴的功利心在创作的,毛姆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大概被自己塑造的浪漫主义情景给深深感动了吧,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作自我批判,他自己的写作的目的是:“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如果说他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不会被人看到,那还有任何写作的动力吗?这或许已经不算是很功利的想法,但毛姆还是深深感到自己不如画家那般,可以做到纯粹地表达。

毛姆写作的方式是很特别的,他喜欢把自己放在故事中,以现实里自己的身份----作家,合理化故事的进程,一边作为一个旁述者客观地描述,他不只一次在向读者解释这个情节的客观来源,说明自己在哪里加了想象,让你觉得小说像真的一样;另一边他又作为现实价值观的代言人,不断向主人公的价值观提出质问,似乎是代读者发问一样。但最终你可以看到,他只是借着故事的壳,说自己心里的两种声音。无论是画家还是拉里,他都未必认同他们对世俗人情的冷漠,但一边他也为他们辩护,道破那些感情的虚假之处。我们都一样不曾超脱,而正是这种留守,给了我们对比思考的空间,就像那些画家的天才画作或许我们不懂得欣赏,但是他们的人生哲学却给我们更多启示。还有一点便是,这些故事诞生的前提,无一不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种种滋味后,你要经过了在乎六便士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月亮的好。

我一直都不想放弃月亮,而这必须要有六便士的对比才有可能,所以我也并不拒绝承担人生的责任,我会觉得必须要经过那些故事,经过对人世的观察,才有可能让自己更明白生命的真义。

以前我以为远离家乡历尽世情可以,这段历程的确是帮我认清许多现实的东西,但却也更坚定了我内心的别扭。我知道我一直会这样下去,我始终无法和那些俗不可耐的嘴脸和睦而处,我还是打心底里瞧不起他们。即使一样样打击接踵而来,逼迫我承认某些处事哲学的必要性,我还是无法和他们一样娴熟地表演。我无法不承认,那些以虚荣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曾经抓住过我,我曾经放任自己被奴役过,但是我因此而表现出来的俗气却着实是让我难堪的。有些人或许会觉得我假,当然了,我从来不知道如何在那种情境里表现得真,我本来就不是那样的人,连假装都力不从心。

有些朋友一直追问我为什么喜欢北京,叫嚷要去北京,最终又无法做到。其实很简单,我喜欢北京那拨搞话剧的,那拨搞音乐的,那拨搞媒体的,总之就是那帮文艺人的圈子,在我还不太懂事的时候,从那些人的作品里多少看出一点不同来。某些长辈劝诫我,那些人是很脏的,无非是在说他们在道德上把持不住自己,但是在这一点上我又和毛姆一样了,天才就是天才,和道德无关,而我,我喜欢天才。只是可惜的是,慢慢的我又在那些人身上看出许多做作的成分来,我发现他们很多时候一样不得不为生活所迫,我就会胆怯了。我不太相信自己能够超脱其外,反而害怕自己最终也会和他们一样,不得不端着。而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它成为我不断鞭策自己的一个借口,一种因为得不到而形成的巨大精神支撑,让我至少还保有做梦的权利,一旦连这个借口都变成六便士,我就彻底连望月的可能都没有了。

当然,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现实里的失败者,他们是主动放弃作为一个现实成功人士的可能,去寻找另外一种人生意义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相当欣赏这种态度,很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淡泊名利,淡泊世人的评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存。有的时候我会赌气,会想证明给某些人看,但是最终我会发现,那些人的偏见并不是因为你的缘故,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那样庸碌的人,他们假装看不到你的特别之处,假装否定你的人生哲学,无非也有一种隐隐的疼痛在里面,慢慢理解了这些以后,我会经常规劝对我怀抱期待的人,不用为那些人而烦恼,他们根本不参与你的真实生活啊。

除非真正找到让自己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我还是会不太安分的。我以前觉得有没有人理解我这种反叛性很重要,所以喋喋不休也说过许多,但是现在我觉得其实不然,这种不理解其实反而给我保护。我并不需要解释太多,同一个世界的人,一点即明,而跟你另一个世界的,永远南辕北辙。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象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

我把以上这些滔滔不绝讲给了某个信任的人听,我并不要求任何回应,因为我知道不会有任何我期望的回应。我喜欢那些善良的人,我愿意和他们作朋友。但是我也很清楚,在精神世界里,可能注定是要孤独地行走的: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