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牛虻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2-13 11:5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牛虻读后感3000字一:(2937字)

牛虻(亚瑟·勃尔顿)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牛虻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刚出场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而经过革命锻炼之后的牛虻则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像,都随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现在眼前,他便斗志激昂,再也无恐惧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琼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

与牛虻关系密切,给他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忏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实是他父亲)。主教蒙太尼里欺骗了牛虻,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从此,牛虻开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而你呢,却一直用谎言欺骗我。”出走前牛虻这样说道。蒙太尼里影响了牛虻的一生。应该说,牛虻的死,他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亚瑟,一个不会被忘记的名字。第一次阅读,很难和那个强壮而有毛的动物——“牛虻”联系起来。读了,懂了,明了。同一个人,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灵魂,却摆脱不了“影子”的夹带关系。这是一个发展在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斗争的年代。这是一个新养育革命之间的较量。它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革命小说,它的本质隐藏了一个家庭悲剧,让人无法忘却却无限惋惜的悲剧!亚瑟,家境富裕娇生惯养的他,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他的生命单纯,美好,犹如湛蓝的天空透彻,不挂一丝浮云。他单纯地喜欢一个人,单纯地吃醋,单纯地参加革命,也单纯地信仰上帝。革命和上帝,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的信仰。年轻的亚瑟同时保留两种信仰,是因为他没有被卷入到两种信仰的齿轮之间。太幸福就是太悲伤的开始。命运就像一个贪玩的恶魔,捉弄着幸福的人。他被伪善的教士卡尔狄出卖,进而被自己信任的同志和最爱的姑娘琼玛的误解,琼玛一巴掌,撕碎了他的心,陷入了绝望的深渊。然而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他内心几近崩溃,原来他是蒙坦尼里与母亲的私生子,偷情的产物。又这么一个片段写道:他的反映却反常的可怕:“他就是笑,笑,无止境的笑。”这样支离破碎的笑容,反映出之前被出卖,被战友误解,被心爱的人不信任更大的打击。因为他是那么的信仰上帝,信仰蒙坦里尼。他一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难像,以示与教会的决裂。最终他选择了逃遁,并制造了自杀的假象。当时,他才17岁。有谁能知道,那样的云淡风轻,稚气未脱的外表下,是一颗绝望的!掩卷之余,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更大的悲伤,所以对这个世界忍让和不屈服,人们把这称之为坚强。这一连串的打击,造就了后来更加坚韧的牛虻。

接下来就是亚瑟开始了南美洲的地狱般的苦难的生活,他曾在利马被喝醉酒的拉斯加打得几乎送命,并从此留下了残疾。他曾在南美流浪时做过搬工,补过锁,打扫过猪圈,甚至在马戏团做过畸形小丑,所有属于他的骄傲,他的尊严否在脚下被践踏。这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但是坚强的亚瑟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顽强的活下来。历艰多难,回到了让他失去一切濒临绝望的土地,其中也掺杂仇恨和报复吧!

经历了皮鞭与暴力,经历了困苦与艰辛,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此时蜕变为尖刻二决绝的牛虻。用支离破碎的心重组生命,坚持回来,带着“革命者”的头衔,带着毁灭性的残酷要变本加厉地吧痛苦偿还给他人。他对情人琦达莱尼享有肉欲,但是这个吉普赛女人只是革命者牛虻疲惫时的一只温软枕头而已;而他依旧深爱的琼玛,他态度粗暴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示自己的创伤;面对他的生父,他无情地“封锁“了父亲的爱,因为他对那种欺骗一直耿耿于怀;二他对曾是他的好朋友,老师,甚至是父亲的神甫,却不惜用一切来讽刺和挖苦,吧一个个都伤得血肉模糊。但是,他不快乐!有人说,他生前的快乐,是革命的一种符号。

在这一悲剧中,另一个人,却不禁引起我的尊敬与伶悯,那便是蒙泰尼里教士。他生平也许只做过一件错事,但他却虔诚地用他的一生来忏悔。他是众矢之的的“敌人”,却因慈爱善良而不失为一个圣人。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许是年轻时犯下的那桩“罪”。这桩罪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同牛虻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后的毁灭,同类的故事在教会世界中并非少见。如《十日谈》中所述,一个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条,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了。也许,正因为他是个如此善良的人,便注定他要负“债”一生。他与亚瑟母亲都是善良而虔诚的人,这便也造成了亚瑟天性悯人,嫉恶如仇,坚持正义不动摇的性格。他最终的选择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换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得不把自己最心爱的人送上断头台,最终导致自己的精神崩溃。当他领悟到现实真相后,他悔恨不已,在他疯狂地砸下圣像之后,他选择了死亡。这也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他也如牛虻一样获得了解脱。他最终跟随心爱的儿子去了。余下的人们,我想他们都将继承他的遗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让“圣子的鲜血”唤醒那些沉睡的民众,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脑涂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琼玛也是个极让我尊敬的人。她的沉着冷静,她的坚定不移和深明大义,都无愧于牛虻对她的执着的爱。然而,她也承受着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个从童年时代就一直印在脑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琼玛会更加执着地顽强地战斗下去。前进吧!为了自由。——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牛虻》一书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为死亡所缠绕的肉体和灵魂是何其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身边那一点点轻如尘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叹!没有什么事能使我们放弃对信仰的追求与生之希望,没有什么沟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你为什么还要停滞不前呢?我的太阳到底在哪里呢?难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吗?第一个走出这一步的人固然是艰难的,但是,再困难也得朝前走,即使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讽与阻挠,也要坚定地走下去!有什么让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呢?

牛虻读后感3000字二:(2861字)

当第一眼进入《牛虻》开始阅读时,虽不懂文字串联所表达的意思,但是语言的优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化身,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传奇。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LilianVoynich1864-1960),英国人,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毕业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的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伏尼契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意大利——一个惊心动魄的年代,这个故事也同样惊心动魄。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此书充满深刻描写人情人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着无数的、几代人的崇拜者。

英国青年亚瑟就读于一所意大利大学,他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掌握了家产,对他冷淡排斥,大嫂裘丽娅更是视他为眼中钉。惟一能给他以关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伴琼玛和爱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意大利比萨神学院院长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亚瑟家的旧交,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亚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亚瑟和蒙太里尼谈心时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参加大学里为反抗奥地利统治、解放意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险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担心,劝说亚瑟和自己一起去阿尔卑斯山采集标本,好找机会说服亚瑟改变计划。然而,虽然他们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这意味着他将离开亚瑟,而新来的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又让人难以信任。由于担心亚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愿离开,他希望亚瑟挽留自己,但亚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劝他上任,他只好忧心忡忡的离开。

琼玛与亚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她也是“青年意大利”的积极拥护者,因此与这一团体的领导人之一波拉交往逐渐频繁。这使亚瑟心生妒忌,单纯的他在忏悔时受卡尔狄神父的欺骗,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奥地利军警逮捕。在狱中,亚瑟经受住了种种折磨,拒不招供,最后在哥哥的干预下被释放出狱。当他在狱吏口中得知是卡尔狄出卖了他时,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伤心绝望的亚瑟刚回到家里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企图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告诉他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亚瑟是她母亲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回忆,他砸碎了家里的耶稣神像,留下了一份遗书,最后藏身到一艘开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后,新即位的教皇为了收买人心,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席卷了意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数年的亚瑟历尽磨难,在形体、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变化,唯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反对教会的信念没有改变www.guaze.com。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化名为列瓦雷士,以“牛虻”为笔名,以笔墨为武器继续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时他应几位意大利名流的邀请回到意大利,为他们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琼玛见到了他,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从他身上,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爱人亚瑟的影子。

琼玛当年在看到亚瑟遗书时深受打击,认为是自己害了亚瑟,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亚瑟,并一次次的进行试探,但牛虻感于过去的痛苦,一直不愿开口承认。

牛虻的讽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对敌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红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谦和的风度和无可非议的德行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无情的攻击他,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愿只是做纸上谈兵的斗争,他一边写作,一边组织起义。喂准备起义,他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被密探发现。枪战中他本可以逃掉,却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现而在一时犹豫中被捕。牛虻在狱中见到了蒙太里尼,与之相认,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脱离教会,与自己共同战斗,要么继续做教会忠实的奴仆,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劝服不了牛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牛虻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狱吏,他们自愿带信给琼玛。在信中牛虻终于原谅了琼玛,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他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情。牛虻英勇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毁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复活节作完疯狂的演讲之后,黯然辞别人世。

《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动,就是因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方面的“冲突”之故。这就应验了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这“冲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冲突,或者是爱情与理想的冲突,而由于这些不能调和的冲突,就爆发了惊心动魄的悲剧。

这许多的冲突中每个都耐人寻味,每个都动人心旋,每一个冲突都把牛虻带向悲剧。可我无暇仔细体味这些冲突,因为我在被他的那种精神感动着、震撼着……

的确,牛虻精神是永不泯灭的。在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的象征。

无论在牛虻那个战乱的年代,还是如今这和平的时代,牛虻的执着,坚强,顽强的毅力和面对敌人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我知道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就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牛虻用一生的时间和恶势力作斗争,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毫不吝啬地献给了意大利,献给了他深爱的与之无关的人民。而面对死刑表现得从容不迫甚至让执行枪决的军官士兵都不寒而栗。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牛虻,他们显得多么狼狈不堪!就连枪决的士兵都舍不得下手,一心想着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后竟有个士兵甚至没有开枪。牛虻就是有这个力量,能让他的敌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灵魂的魅力。并受到他的熏陶和感染。哎,这样一个好人还是被乱枪射死了,可就连最后一刻,他都不忘和敌人斗争,最后一刻他也是胜利的。他的敌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神父蒙太尼里和女友琼玛的双重伤害下、其内心承受着非人的炼狱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过了地狱般的十三年。而后再出现在意大利的他已经成熟了,已经是老练的“牛虻”,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转眼看看现在的我们,90后的我们,莫说是受到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的双重打击我们有没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就是遇到挫折也会让许多人放弃前进去选择逃避!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其实,即使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依然需要拥有这种牛虻精神——执着、坚强、顽强的毅力和战胜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

牛虻读后感3000字三:(3059字)

读了《牛虻》,也读了一些人关于这本小说的评价,同样一个小说或故事,每个人读出的东西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但有些东西却是相通的,比如有些对别人说不出口或者只能模糊说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通过小说来表达或者通过别人的故事来找到和自己心灵相通的东西,每每发觉时不免双手相庆,拍地叫好。

先说说有些人的对本书的评价,他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我也觉得甚好:

金钱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把故事主人公亚瑟树立成一个英雄的形象,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自由,他宁愿失去富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宁愿失去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这就是金钱和爱情在自由面前皆可抛弃。不知道有多少人读完这本书时会感觉亚瑟是一个英雄,我是没有这种感觉。

在我的心里,英雄往往是出现在紧要关头,在没有人愿意去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要去完成,而英雄却站了出来,并且不计较后果(包括牺牲生命)。但是亚瑟没有因为这些而牺牲,他完全是在可以逃脱的情况下被抓捕的,就是说他心甘情愿的被敌人抓捕。所以我说,在我心里亚瑟不具备一个英雄的形象。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型的无神论者,读到蒙泰里尼时,有些人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是一个披着虚伪外衣的,为了政治用宗教来蒙蔽老百姓的人。

我读到的《牛虻》似乎和他们完全的不同。来说说我的理解。

本书以亚瑟一个主要的人物将故事展开,以蒙泰里尼和琼玛两个重要人物分成两条主线。他们分别代表着亲情与爱情。蒙泰里尼和亚瑟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相爱,但亚瑟的母亲却因为一些原因有名无实的嫁给了另外一个人,这样他们只有背地里相爱,并生下了亚瑟。事情败漏后,因为亚瑟家庭是上流阶层,所以为了面子没有把亚瑟母亲休掉,而是让蒙泰里尼和亚瑟母亲永远不能相见。但亚瑟到蒙泰里尼那里去学习或者忏悔却被允许了。蒙泰里尼有亚瑟在身边,心里总是充满着对亚瑟的疼爱,但这分特殊的爱并没有让亚瑟怀疑什么。

亚瑟后来的一些巨大的变化总让人感觉迷雾重重,比如,是什么让亚瑟从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突然变成了一个憎恨教会的人?是什么让亚瑟从一个柔弱的并不善言辞有些羞涩的人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家讽刺作家?也许我们弄明白了亚瑟的心理变化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教育的亚瑟一直都没有怀疑过上帝的是否存在,在他的脑海里,上帝是必然存在的,就象他日常的祈祷和定期的去神父那里去做忏悔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的心纯净的如清水一样。但是当他突然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的时候,他周围的人没有人可以信任的时候——竟连自己最爱的母亲和最信任的神父都一直在欺骗着自己,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如果上帝存在,他无法理解上帝为何要这样对他,他没有犯什么错啊?所以他觉得上帝也在欺骗着自己,他发疯似的把十字架敲碎了,并且再也不会相信有上帝。

当亚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琼玛的时候,琼玛却为了另一个他妒忌的人并且不容解释的打了亚瑟一个耳光,虽然亚瑟心里并没有怪罪于琼玛,但是这也让他的心冷到了极点,这也是促使他想结束生命的一个原因。爱情可以让人发昏,的确是这样的。

当亚瑟经历了万般苦难,在他见到的社会丑恶现象越来越多时,而教会却在为维护这些丑恶现象而工作,所以亚瑟变得越来越憎恨天主教会,当然他最恨的是欺骗他的虚伪的不可原谅的蒙泰里尼神父。

如果被自己最爱的亲人伤害了将对自己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也许亚瑟的不正常的反应就可以告诉我们这种伤害是很难去弥补的。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有必要为了亲人过去犯下的错误一直耿耿于怀吗?原谅象一道坎一样,其实这道心坎很容易跃过去,只是我们不愿意跃过去,为了自己这点小性子让他们为了自己的过错去终身悔过?从蒙泰里尼一直痛苦的忏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伤害了亚瑟是多么的难过,虽然他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他愿意承担亚瑟对他的一切误解攻击侮辱刁难。我想他也只能用泪水去告诉亚瑟他是多么的爱他,多么的希望他活的幸福开心,多么不希望他现在这个样子难过。只是亚瑟还没学会去宽容原谅。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到的电视剧〈〈花开有声〉〉,那个单身父亲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准备跳河自杀时,把自己还不记事的宝贝亲生女儿送给了一个阿姨抚养。但他并没有自杀成功,并且很好的活了下来。多年后当他再次的见到女儿时,女儿却不能原谅他当年把她抛弃了这个现实,这个父亲只能终日以泪洗面,后来女儿还是想通了,并原谅了她父亲,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她变得比以前更加的快乐。这个结局让我看到跃过那到砍的美丽。读到最后,亚瑟和他父亲的谈话,虽然亚瑟并没有听蒙泰里尼的话和他在一起,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亚瑟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后他真的发现对蒙泰里尼还是有很深的爱的,并且在话里也愿意原谅他的父亲并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却因为信仰的问题他们没有“谈拢”。亚瑟认准了上帝的不存在,让蒙泰里尼也背叛上帝,我想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不会就这么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所以,结果让我们感到不那么满意。但是亚瑟的话语间已经可以感觉到他原谅了蒙泰里尼对他隐瞒犯下的错,并接受了蒙泰里尼是他父亲的这个现实。

我读完这本书,总认为这个条亲情主线是最重要的主线。蒙泰里尼从面目全非的亚瑟眼神里就可以认出他,我想这种亲情不是可以欺骗的,就象另外一种感情——爱情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的感情。

爱情在本书里其实写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主线,从亚瑟被琼玛打一个耳光到亚瑟和琼玛的再次见面,从琼玛的痛苦回忆到对亚瑟眼神的心跳怀疑,我们可以感觉到琼玛对亚瑟的爱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并且到最后都没有把它开成花朵。但为什么后来再见面时亚瑟不把真相告诉琼玛呢?我们从几个片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亚瑟对现在的自己身体外貌非常的自卑并且对别人说关于他的外貌有点病态的敏感,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亚瑟为什么在确认自己要死了才把心中那分滚烫的爱说出来。这对琼玛公平吗?我想琼玛如果知道了那就是亚瑟,她也不会太在乎亚瑟的外表的,但是亚瑟的自卑心里让故事就这样的发展了,凄楚的美丽。

在爱情面前,为了那点自尊,或是因为心里的那点自卑,心甘情愿的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爱着的人离自己远去或者永远无法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我想懂的人就可以相互意会了。呵呵,这种性格的人做不成大事情的。

最后来说说亚瑟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去死。

我觉得说亚瑟选择一种死的方式不如说是选择了一个死的时间。因为他那时没有任何理由去送死,因为革命还未成功,组织非常需要他,而他这时候死,就让我觉得不够英雄的标准。他完全可以理智的为了革命而逃出去,为了下次更大的成功努力。而他却选择了这个时候死。我想主要是因为他这一生最在乎的东西他已经得到了——亲情与爱情。亲情,他已经可以确定自己完全的拥有了。爱情,他确定了琼玛是爱他的,但他觉得今生因为他的相貌已经不配和琼玛在一起了,确认了琼玛爱他就足够了。亲情与爱情都感受到了,但是也不能再更近一步了。所以都无所必要再去追问什么了。而这么多年的痛苦,包括身体的心灵的让他感觉过于的疲惫了,对于革命的事情少了他还有很多人在努力,所以他想休息了。就这样亚瑟走完了他的一生,可以说在最后他是微笑的离开这个世界的。

这本书里写的有宗教,亲情,爱情,革命,上层社会的虚伪刻薄等等,反映了很多。也许我们抓的重点不同,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吧。

人生最重要的也无非就是亲情与爱情了。缺了谁都不会完美。而事业,只是享受亲情与爱情茶余饭后的一点点重要的调剂。不能调换了位置。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只有理解了幸福才能得到幸福。你理解了吗?你追求的东西是叫幸福吗?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