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双城记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2-05 10:1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双城记读后感3000字一:(3031字)

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把《双城记》读完了。些许震撼,些许愤怒;些许感动,些许欣慰,一时间充斥了我的心。我为革命群众奋起反抗爆发出的伟大力量而震撼,也为他们在革命进一步进行时不分黑白的复仇行为而愤怒;为卡顿对露西真挚无私的爱而感动,也为小说尾部卡顿的美丽憧憬,为他生命的延续而欣慰。

这部小说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他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虽然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然而这部小说最能打动我的部分却是卡顿对露西珍贵的爱情。它虽然闪现于一时,却持久了一世。爱情,是什么?是包容,是索取?是单纯的占有,还是博大的宽容?这个话题如此陈旧却依旧没有答案。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在想到底有没有长久,有没有无私?“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卡顿在《双城记》中给了我们答案,给了一个人应该有的对于爱情的信念。

太多的分离让我们这一代人丧失了对真爱的追求,丧失了很多信心,很多理想。然而卡顿牺牲式的死亡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唤回了我的很多希望,很多畅想。卡顿对露西的爱是专一的,更是坚定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生命给予了露西一个美好的未来。当他作为查尔斯的替身,平静地接受本不属于他的死亡,安详地走上断头台时,这悲剧的故事便拥有了充满希望的结尾。他崇高的爱,拯救的不只是一个生命,更点亮了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他一直渴望拥有的果断、坚定的形象。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仅拥有了父亲的爱、丈夫的爱、仆人的爱,更重要的是她还拥有卡顿那份只属于她的爱情。卡顿爱她,却并不要回报。在她生活无忧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祝福她;在她的生活出现困境,爱人被囚时,却挺身而出,代替“情敌”走上了断头台。只要爱人幸福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就可以了无牵挂,正是怀着这样简单而满足的愿望,卡顿可以没有难过和忧伤的观望露西的幸福,可以离开得那么从容。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样羡慕露西,羡慕有那么多人用心用生命来爱她。

查尔斯是幸运的,从第一次法庭上的转败为胜到最后的成功逃脱,卡顿——这个本该同他针锋相对的情敌,却一次又一次的帮了他。表面上看是因为卡顿爱露西,而露西又深刻的爱着查尔斯,但事实上查尔斯出色的人品也是卡顿愿意帮他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知道露西在他身边一定能够得到幸福,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心快乐,他认同露西的选择,同时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也许会有人觉得卡顿傻,为卡顿不值,但我想,为所爱的人奉献一切应该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吧。

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话很对。看完《双城记》,我突然醒悟,发现原来世上本没有真正的恨与爱,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正如这部小说的经典开篇:“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所有的事都没有固定的性质,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重要的不是这件事本身怎么样,而是一个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像卡顿对于查尔斯,本该是恨的,因为是他使得卡顿失去了拥有露西的机会,是他使得露西眼中再无他人。但卡顿却选择用博大似海的爱来化解这种恨。也许在他眼中查尔斯已经不是查尔斯,而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爱的人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他所爱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查尔斯,可能还是会出现查三斯、查四斯、查五斯的,卡顿如果选择了恨,岂不是要恨很多人,要恨一生、恨一世、恨在每一天了么?卡顿是聪明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恨,而是将恨升华成了一种最最伟大的爱。即使他死了,即使他不能再亲眼看到露西的幸福,相信他也能在天堂感受到爱人的笑,感受到爱人的快乐。卡顿会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不止是露西、查尔斯,还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后人。他的精神会永存,他会得到永生!

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爱别人甚于自己的人都是傻子。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这种爱纯得像冰、热得像火,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最悲壮的行为,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无声息,也可以爆发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为了情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哪怕这种牺牲是因为拯救自己的情敌。这样的故事不可思议,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作者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思考。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她)幸福,哪怕这种爱会伤害自己,哪怕这种爱会让自己消失……

卡顿的牺牲是一种重生,他之所以能够坦然得面对死亡,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他知道自己的离去可以带给所爱的人更多的快乐,也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他没有怨恨革命者,也没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自己爱露西的心愿,实现自己的誓言。

常听人说:“爱一个人要爱他(她)的全部。”爱她的好,她的坏,甚至是她的爱。爱上情敌,不可思议,但卡顿却诠释得很好。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么恐惧的死亡,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活着也许会美好,但如果看着所爱的人每天伤心流泪,相信那便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顿选择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种安详的无畏,一种沉静的离开。

同卡顿相比,当今的爱情似乎被强加了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利益……这些本不该成为爱情的影响因素的东西却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人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生存而爱。很多情况下,虚伪代替了真诚,物质凌驾于精神。也许我们是一群理性的动物,也许我们所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是否应该正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吃好喝好睡好么?媒体上报道出的一个个为情仇杀的事件,应该为当今的人们敲响警钟了,大家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为爱而杀还是为恨而杀呢?如果我们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会了无生趣,失去色彩。

转而回到《双城记》,卡顿的伟大赋予了他太多的光芒,但就这个人物本身来讲,他还是有悲剧的性格。他太小看自己,可以说是有些自卑,因此放任了自己,又因为放任而感到绝望。最终他没能尽力的追求露西,而只是把对她的爱隐藏在内心,默默地承受着煎熬,无私地付出,却不求一丁点儿回报。这种爱凄美而崇高,但却过于低调。如果卡顿能够努力,如果卡顿愿意争取,露西未必不会选择他,而他同样能给予露西很好的幸福。

总之,《双城记》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复仇,也关于重生。当小说尾部卡顿看到希望的时候,我仿佛也从整部书有些阴郁的情绪中看到了点点星光。所以,卡顿的存在不仅仅是作者对爱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对未来的信心。不错,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恨,当所有的恨都升华为爱的时候,没有复仇,没有血腥,有的只会是幸福的欢笑,灿烂的阳光。

再次感动于狄老的良苦用心,感动于卡顿至死方休的梦、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动于这份人世间最崇高、最永恒、永不退色的爱,那么难得,那么美好,也必将永存!

双城记读后感3000字二:(2719字)

看完《双城记》,受益颇深。那个时代,发生了从王权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狄更斯挥毫泼墨,展现出一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

封建专制时期,免不了压迫与被压迫,压迫人们的是那些封建贵族,被压迫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层无权无钱的贫苦百姓。那些勤劳的人们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种的地是别人,收获的粮食也成了缴纳地租房租的替代。而高高在上的贵族王者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懂春种秋收,却过得个个油光粉面。狄更斯从这两个群体出发,以女主人公的父亲亚历山大·马内特医生的冤狱为起始,引发的一连串故事牵扯出三个不同层面的人性,那些人物活灵活现的游走在那样一个充满杀戮、渴望和平、爱与被爱的时代。读完这本书时,我不由得感叹,这是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更是关于人性最深处的真实反映!

在故事里最久远的年岁,一位高高在上的贵族看中了一位平民妇女。他千方百计地得到了她。她的弟弟得知后要为姐姐讨回公道,他拿起剑去找那位贵族决斗。决斗的结果是令人伤心的。妇女的弟弟惨败在贵族的剑下,不仅未能救回姐姐,还搭上了自己的命。平民妇女发了疯,贵族和贵族的哥哥找来了城里红极一时的医生亚历山大·马内特。医生在妇女的弟弟临死前,知道了这件事前因后果,也是由此,这位和蔼可亲的医生被卷入了风波之中。贵族两兄弟为了不让此事败露,对医生实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囚禁。在慢慢无期的囚禁中,医生利用狱中的纸和笔写下了此事和对这两位贵族的控诉。二十年后,医生被救出冤狱,而那位贵族哥哥的儿子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他的女婿。大革命如暴风雨般席卷了整个法国,医生当年的控诉被找了出来。往事重现,那位平民妇女的妹妹成了“复仇女神”,千方百计地要致他的女婿达奈于死地。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犹如狂风暴雨般朝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奔来,顷刻间就瓦碎屋倒。这一家善良的人被推上风口浪尖,达奈毫无疑问地被宣判死刑。眼看着整个家庭即将破碎,但故事远不会这样就结束。

狄更斯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脉络去,运用倒叙、插叙等写作技巧,以他独特的笔触,呈现出法国大革命中的恶与善。文中如此多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般的巧合,让我猛然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广岛之恋》——“夕阳西下,我那死去的爱人是法国的敌人。”在《钢琴家》中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画面,一位德国纳粹军官沉醉在犹太音乐家的钢琴声中,军官没有杀害钢琴家,而是每天为他送来食物,还在临走前把自己大衣给了钢琴家。爱远远大于仇恨,我相信,爱是长久的,是一个民族永生不灭的精神,因为有爱,世界才是美好的。是爱,让纳粹军官搭救了钢琴家:是爱,让法国少女恋上了民族仇敌;是爱,让马内特医生放弃了追讨不白之冤的控诉。。。。。。有些人,选择用爱去化解仇恨,正是在这些人矛盾的情感中,才体现出了这爱的坚毅与伟大。有些人,则选择用仇恨去报复仇恨,就像书中的德法日太太(那位平民妇女的妹妹),一心想置人于死地,她选择不放手,所以到头来也没能放过自己。上帝总是公平的,极恶之地必定存在着极善,就像每一种毒物的周围总是生长着解毒的植物。而我认为,这本书中的“极善之人”并非那位善良美丽的马内特小姐或者她宅心仁厚的医生父亲,而是在故事末尾毅然死去的那位勇士——西德尼·卡顿!

在故事进行到第五章的时候,我一直都认为西德尼只是一个过客。那段文字是这样描述他的——“西德尼·卡顿是最懒惰最没有出息的人,而他又是斯特莱夫最得力的伙伴。”他是一只“放纵的猫”,有着最锋利的爪子却不用它为自己抓取猎物。他的心里藏着一只“狮子”,但是是一只半梦半醒的“狮子”。他才华横溢却将“实力废弃而置身沙漠”,他似乎这世界早已看开,听任所有的事物繁华与衰败,在他眼里却是过眼云烟。他本可以拥有世上最豪华的住宅,拥有世界上最美满的家庭。一个能言善辩、会抓住重点的律师,是那个时代可以引以为豪的职业,当然,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但他拥有着建构美好生活的所有材料,却不去建构,不去生活www.guaze.com。他是一只豺狗,为主人叼来猎物,然后乞求着一点能够温饱的肉。这样一个人物,在我们的眼中是不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但是他在故事末尾如此壮烈的举动,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后悔,倒像是去赴一场胜宴般。他是天空中灿烂的烟火,虽转瞬即逝,但当空而放之时却光彩夺目,一下便可以照亮整片天空。他是在用爱去爱。相比之下,那位处心积虑的“复仇女神”则是应验了罗兰夫人的那句话——“自由啊,多少罪恶假你的名义而行。”

这本书除了情节上的引人入胜外,狄更斯哥特式的描写也成为了此书的一大亮点。“山谷里迷蒙的雾霭弥漫着整个凹地,雾气凄凉地往山坡上缓缓爬升,好像一个邪恶的鬼魂,在寻找一个歇脚处,却没有找到。”这番描写,猛地让人背脊发凉。在迷雾茫茫中,似真的有一个无处归家的鬼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四周,不知何时,它就会出现在你的身后,茫然的眼睛望着你的背,然后你猛地一转身。

《双城记》把冤狱、爱情和仇恨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第一种是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他们是王权专制的体现者和持有者,是千百年来人民痛斥的对象。而并不是所有贵族都是一个样,那位贵族哥哥的妻子和儿子和就是一个例子。在马内特医生从贵族家出来之后,那位好心的妻子曾带着悔恨和赎罪的心来造访他,在多年以后,达奈又和他的女儿喜结良缘,带给了他一个和睦美好的家庭生活。第二种是以革命群众为代表,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底层遭受过迫害的劳苦人民,他们有着被逼无奈的凄苦,有着恨天恨地的愤怒,对封建贵族们怀着巨大的仇恨。而仇恨堆积,以致爆发,无数底层的人民拿起长剑捍卫他们的利益,轰轰烈烈的革命诞生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有些人的私欲也跟着扩大,他们假借着推翻一切封建统治的名义,对着自己的仇人伸出了魔掌,把那些曾经害过自己的贵族以及他们无辜的家人送上了断头台。他们此时的作为与当初的贵族无异,他们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已经发了疯,就像"复仇女神"一般。第三种人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人物,书中此类人物的化身就是放弃仇恨的马内特医生和西德尼·卡顿。当读到西德尼勇敢地进入监狱把查尔斯·达奈替换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都颤抖了。“你没有时间了,别问我为什么带信,别问是什么用意;我没时间告诉你。”就这样短短的几句话语,他不需要别人的赞扬不需要歌功颂德,他的爱是默默的,是沉寂的,但是最圣洁的,也是最无畏最勇敢的。

书中以了一段西德尼的话作为了结局,感觉就像是一个电影的画面般。以四段“我看到了。”为看头,在最后谱写出希望、和平与爱。“我做的这件事情,远比我过去所做过的一切都没好,我将要安息在一个远比我所知道的更美好的地方”——因为他将永远安息在人们的心里。

双城记读后感3000字三:(2942字)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他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虽然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然而这部小说最能打动我的部分却是作者所描绘的爱情。爱情,是什么?是包容,是索取?是单纯的占有,还是博大的宽容?这个话题如此陈旧却依旧没有答案。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在想到底有没有长久,有没有无私?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它隐藏在内心,但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与煎熬,为的是使它维系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地付出,而不求一丁点儿的回报。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放出凄美而运人的光彩,成为了经典,引起人们对它的重新理解,带给人们最真、最切的情感体验。

在《双城记》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令我最为感动的人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的长相与查尔斯·达尔内一模一样,但两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就与众不同。当贝勒满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当观众由于长期的积怨盼望着一场杀人活剧上演,而他的一张字条揭穿了隐蔽在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了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却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自己与名、与利、与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曾说说:"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他的悲剧在于,他太小看自己,似乎有点自卑,因此放任了自己,又因为放任而感到绝望。他是个很有才华,感情深厚的人,却无法用那才华和情感为自己获得幸福。

他爱上了露西,却不愿去追求,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担心自己"难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着她一起堕落。"于是他把爱情隐藏在心里,宁可痛苦地徘徊在午夜的街口,压抑着心中热烈的感情与无尽的思念。他的爱是无私的,奉献的,他满足于偶尔看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儿,他羡慕达尔内,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绪纠缠中,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他们永远幸福,因为"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好贪杯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个极崇高,极纯洁的人。最后,他向露西表达了爱情,那段话是我一直铬记在心的,每次读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给自己一点儿信心,或许这个悲剧也不会如此的伤人。"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的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见到了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这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已死灰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我曾有过许多没有成形的想法:重新奋起,改弦更张,摆脱懒散放纵的习惯,把放弃了的斗争进行下去可那只是个梦,整个儿是个梦,一个没有结果的梦,醒来时还躺在原来的地方,不过我仍希望你知道你曾唤起过我这样的梦。"

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话很对。看完《双城记》,我突然醒悟,发现原来世上本没有真正的恨与爱,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正如这部小说的经典开篇:“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所有的事都没有固定的性质,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重要的不是这件事本身怎么样,而是一个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像卡顿对于查尔斯,本该是恨的,因为是他使得卡顿失去了拥有露西的机会,是他使得露西眼中再无他人。但卡顿却选择用博大似海的爱来化解这种恨。也许在他眼中查尔斯已经不是查尔斯,而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爱的人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他所爱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查尔斯,可能还是会出现查三斯、查四斯、查五斯的,卡顿如果选择了恨,岂不是要恨很多人,要恨一生、恨一世、恨在每一天了么?卡顿是聪明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恨,而是将恨升华成了一种最最伟大的爱。即使他死了,即使他不能再亲眼看到露西的幸福,相信他也能在天堂感受到爱人的笑,感受到爱人的快乐。卡顿会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不止是露西、查尔斯,还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后人。他的精神会永存,他会得到永生!

卡顿的牺牲是一种重生,他之所以能够坦然得面对死亡,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他知道自己的离去可以带给所爱的人更多的快乐,也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他没有怨恨革命者,也没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自己爱露西的心愿,实现自己的誓言。

常听人说:“爱一个人要爱他(她)的全部。”爱她的好,她的坏,甚至是她的爱。爱上情敌,不可思议,但卡顿却诠释得很好。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么恐惧的死亡,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活着也许会美好,但如果看着所爱的人每天伤心流泪,相信那便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顿选择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种安详的无畏,一种沉静的离开。

同卡顿相比,当今的爱情似乎被强加了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利益……这些本不该成为爱情的影响因素的东西却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人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生存而爱。很多情况下,虚伪代替了真诚,物质凌驾于精神。也许我们是一群理性的动物,也许我们所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是否应该正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吃好喝好睡好么?媒体上报道出的一个个为情仇杀的事件,应该为当今的人们敲响警钟了,大家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为爱而杀还是为恨而杀呢?如果我们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会了无生趣,失去色彩。

转而回到《双城记》,卡顿的伟大赋予了他太多的光芒,但就这个人物本身来讲,他还是有悲剧的性格。他太小看自己,可以说是有些自卑,因此放任了自己,又因为放任而感到绝望。最终他没能尽力的追求露西,而只是把对她的爱隐藏在内心,默默地承受着煎熬,无私地付出,却不求一丁点儿回报。这种爱凄美而崇高,但却过于低调。如果卡顿能够努力,如果卡顿愿意争取,露西未必不会选择他,而他同样能给予露西很好的幸福。

总之,《双城记》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复仇,也关于重生。当小说尾部卡顿看到希望的时候,我仿佛也从整部书有些阴郁的情绪中看到了点点星光。所以,卡顿的存在不仅仅是作者对爱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对未来的信心。不错,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恨,当所有的恨都升华为爱的时候,没有复仇,没有血腥,有的只会是幸福的欢笑,灿烂的阳光。再次感动于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动于卡顿至死方休的梦、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动于这份人世间最崇高、最永恒、永不退色的爱,那么难得,那么美好,也必将永存!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