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理想国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10-20 10:02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理想国读后感3000字篇一:(3330)字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

这时阿得曼托斯参与进来,提出了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了一个船长的譬喻说明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城邦中的处境。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成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

第七卷的开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一切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初等的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代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上都是为学习辩证法而做的准备。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操”科学的重视。在谈论音乐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音乐,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音乐,会错过音乐的深邃;单用心灵听音乐,会失去音乐的激情和灵魂。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读后感3000字篇二:(3723)字

读《理想国》之前,我看过这样一则评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见仁见智,有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确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取义,游谈无根,那就无意思。

这段话,对我读《理想国》很有影响,思量,如何做到既不断章取义又能细读?相比先通读,再熟读精思。

读《理想国》,就不能不了解其成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四年。父母都是望族,优越的家庭条件和雅典传统,使柏拉图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已经处于衰落时期,政局不稳,就在柏拉图从20岁起学于苏格拉底的七八年间发生了几件重大的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失败而结束;接着“三十儹主”推翻民主制度,但因施行暴政,仅存八个月又被人民群众推翻;雅典恢复民主制度,但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给柏拉图以深刻的刺激和影响。这种深刻,从柏拉图的《第七封信》部分内容可看出。

《理想国》写于柏拉图壮年时期,融合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是体现柏拉图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代表。

《理想国》正是柏拉图基于自己理想的建立正义国家的构想。

全篇有个统贯的中心议题,即正义问题。虽内容繁杂,但都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展开。篇中讨论的出发点是:对个人来说正义是有利还是带来痛苦,正义的人幸福还是不正义的人幸福。柏拉图用“以大见小”的方法来确定什么是正义,先分析在城邦中正义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发现城邦的正义体现在各阶层各司其职,城邦和谐有序。这是“大”的正义,对应于“小”的心灵来说,正义就是心灵个部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谐有序。最后,柏拉图在比较中证明,对城邦和个人来说,只有正义才能幸福。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家庭道德问题、文艺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

《理想国》一书,思辨性强,特别是“以大见小”的论证方法,充分体现其合理性以及思辨性。在这样的一部巨著之前,所受启发颇多,细读1——4卷,对以下三个问题感触甚深。

(一)国家结构与心灵结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理想的国家应当是由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三个阶层组成的。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正义就是各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因此,城邦要实现正义,首先就要合理地建立起由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构成的城邦。其次,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合起来构成一个功能完备的理想国家。

在理想国中,城邦最基础的阶层是生产者阶层。他们为城邦提供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在此基础上,再将城邦中具有军人天赋的优秀青年挑选出来,加以教育与训练,使他们担当起护卫者的职责,于是就有了城邦的第二阶层——护卫者阶层。

最后,城邦还需要常设的监护人作为统治者,这是最完全意义上的统治者。经过严格的观察和考验,把护卫者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最优秀的人选择出来,作为国家的统治者。

至此,构成城邦的三个阶层就产生了。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义的城邦。

同时,柏拉图提出人的心灵结构与国家的结构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灵由爱智、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最理想的心灵状态是哲学家的心灵。哲学家的心灵和谐有序,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帮助爱智节制欲望,爱智、激情、欲望各司其职,也因此,哲学家的心灵是正义的。

用国家的正义来说明个人心灵的正义,这种“以大见小”的论证方法,让我称奇,合理而深刻。而其辩证内容也让我受启发,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的正义来自统治者——哲学家的正义,哲学家的正义来自至善。至善,神圣,圆满。拥有至善就拥有最真实的,所以正义就是幸福的。在这整个论述过程,摆脱了单纯的辩论,而是细致的分析与卓有成效的探讨。

不可置否,柏拉图关于理想正义的设想,回到了极端的层面,但其思想之深度仍鲜有其超越者。他的关于真与美德思想也在他创造的表达方式——对话里,找到了用武之地。

(二)音乐教育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强调,作为保卫城邦的护卫者,首先必须秉性刚烈,性格里有对智慧的爱好。而我们可以“在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①

然后,在这个“对自己人温和”的天性基础上,再寻找好的教育。

那么,这个教育究竟是什么?

“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这个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有音乐来陶冶心灵。”②简而言之,就是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而这个教育的过程,要先教音乐后教体育,这是因为故事属于音乐教育,而教体操之前要讲故事,也即先音乐,后体操。

音乐教育有几个方面,故事、诗歌和曲调,故事又分故事的内容和形式。

因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③所以,讲故事要注重内容。

“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拒绝他们编得坏的故事。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去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④同时,痛加谴责的,是丑陋的假故事。

形式方面,则赞成单纯善的模仿者体裁。

至于,诗歌的词、曲调和节奏,则有以下规定。词作为诗歌的内容和故事的内容一致的,不应该哀婉和悲伤,曲调和节奏又与文辞一致。曲调和节奏作为诗歌的形式与故事的形式一样也应进行善的模仿。

好的音乐教育通过潜移默化,使节制与和谐等美德在护卫者童年时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如何做好这一步的工作?

首先,如果“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现象,耳濡目染,有如牛卧毒草中嘴嚼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了”。⑤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财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做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其次,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再次,“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陋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对于任何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迎,这是自然的。”⑥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在教以识别节制、勇敢、大度、高尚等等美德以及与此相反的诸多邪恶的本相时,也要能认识包含它们在内的一切组合形式,亦即,“无论它们出现在哪,我们都能辨别出它们本身及其映象。”⑦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我们今日所言的音乐专业教育,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所以,在我看来,音乐教育可以看做是今天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理念原型。

音乐教育之所以强有力,是由于韵律与和谐找到了伸向灵魂隐秘之处的通道。就如柏拉图所言:因为通过音乐灵魂可以认识到和谐和韵律,甚至可以学会公正。一个和谐的人怎么会不公正、不正义呢?所以音乐教育是训练的基础。它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德爱。

而在音乐教育过程又特别强调了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这是教育学原理——学生的可塑性的体现。关于其论述内容,值得我们深思。

(三)体育教育

如果说,音乐教育教化护卫者心灵的爱智部分,那么体育则锻炼了心灵的激情部分,便护卫者勇敢。

音乐和体育不可偏废,只有音乐教育,则会使人过分软弱,而只进行体育锻炼,则人会过分粗暴。只有二者兼修,理智和激情才会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人才会温文而又勇敢。

同样的,“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⑧

因此,对于护卫者而言,“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训练,以至一生。”⑨

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凭一个好的身体,不一定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相反,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佳。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先音乐后体育的观点。

“战争中的斗士应该需要更多样的锻炼,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视觉和听觉都要极端敏锐;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各种食物都能下咽;在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素。”⑩

显然地,《理想国》里的“体育”与我们今日所说的“体育”,是有区别的,德。可是细想,又不免发现二者有相通之处,皆是用训练磨练心智,有利于心灵与身体的健康,这也是体育的最后目的。

(四)结束语:我们瞻念前程,渴羡尚未实现的理想

人类的意义莫过于能憧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并想方设法至少让自己理想的一部分变为现实。

这是我读完《理想国》的第一感觉,我总在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都有一份关于国家结构和心灵结构的设想,或是关于自我教育的设想。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