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审判读后感4000字

时间:2017-04-15 17:3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审判读后感4000字一:(4721字)

狗和无所不在的审判--卡夫卡《审判》读书笔记精选

“活得就像一条狗!”他说,仿佛耻辱并没有跟随他一块儿逝去。——《审判》结尾

耻辱,失去做人的尊严,是K经历噩梦般的审判后获得的唯一结果。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法庭和审判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卡夫卡意义上的法庭是一种判决的力量,它要判决,是因为它有力量;是它的力量,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赋予它合法性。”(昆德拉语)

这场审判是绝对的、无所不在的,K的一切都要被审查。“他必须回顾自己的一生,找遍自己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从各个角度来一次彻底的大检查、大曝光。”他的任何行为都要被法庭关注:他对母亲和埃尔娜的冷淡,他和蕾尼、和比斯特纳小姐的关系……在“弄不清楚的琐碎中,最后不知从哪里生出一大堆罪状来。”同时,审判不仅仅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K的叔叔这样说,如果官司输了,“你就被社会抛弃了,连你的亲戚也一块儿倒霉”。“约瑟夫,亲爱的约瑟夫,想想你自己和你的亲人们,想想我们的好名声。”

审判的结果--耻辱,表明被审判者的一生都是耻辱\失败,毫无可取之处。这样的审判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求得公道,而是为了(从精神上)消灭被告。”

——“您总是有理,别人都是诡辩。您超越于这些事情之上,这是最主要的。”——《致父亲》——

审判的无所不包和审判的目的表明了“审判的另一个特色”:“从一开始,法庭就判定你是有罪的”,而且最后一定要找出几项罪名。审判没有“无罪推定”的概念,即使被诬告,到了法庭,你就有了罪。

在与画家迪利托利的谈话中,画家说了K努力可能获得的三个结果:无罪释放,假释,拖延诉讼。既然法庭从一开始就推定一个人是有罪的,无罪释放无异于神话。“没有一个无罪释放,”K说,“……无论如何都毫无用处。一个刽子手就代替了整个法庭。”

被审判者可以获得无数次的假释,但紧跟其后的是无数次的逮捕——他永远都要被审判。拖延诉讼的最后,仍然是一场诉讼。这两个结果都指向最后的判决——有罪。K有罪么?“罪行”只有在法律和道德中才存在。(自然状态下无是无非。)K如果有罪也是法律上的。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他的罪行(按照画家的话说,法官们也不知道,天知道这是怎样的荒诞),但从K被对待的方式上来看,这种法律是邪恶的,这种专制的法律是邪恶的。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摧毁我的个性(内在性\主体性\自尊\自我肯定\反抗能力).——

K的最大耻辱就是他的屈服、“他的尊严的丧失”。K没有意识到荒谬的法庭和周围的人在(有意无意地)努力使他产生负罪感(驯服),于是他也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卑)。从开始时抗争,到一步步被审判控制,最后脱离不了审判的阴影。昆德拉将下面的场面说成是“具有极大反嘲寓意的玩笑”(这在文学分析上是对的),但是,这些反嘲也说明了K在接受审判后尊严的丧失:K在第一次审判中似乎获得了力量,以致最后自动离开了,并且痛斥了法官和听众,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周,他却“等着再次传讯他的消息;他无法想象自己拒绝受审已被法庭认可;到了星期六晚上,他仍未接到通知,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设想,他们准是等着他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到同一地点去,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因此,他星期天又到那里去了……”

没有独立性\主体性的人,失去了自我,而自我丧失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丧失了个人的尊严。他不能独立决定自己的行动,有形无形的东西总在制约着他。~K可以去上班,可以过照常的生活,但是他已经被审判制服了。“他还是自由的”,卡夫卡写道,但他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对自身的行动有了顾虑”。

自由是一个靠不住的概念。“法律”给了他自由\生存,但剥夺了他的尊严。“K的自由\保存,是与服从审判相联系的”,他“有自由\能生存”,但他不可以不被审判——全能的、无所不在的审判。他可以解雇律师,但他无法脱离审判。他就这样被控制,放弃\失去自我,成了无尊严的人。

尊严,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无怀疑,对自身行动的无顾虑。

——应该如同暴君,事实上是对自尊的摧残——

从个人来说,有尊严的人与他人的交往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除非他主动放弃,他永远有与一切人、一切组织平等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放弃,但不可剥夺。

在K的世界中,屈服就意味着对剥夺的承认,只要(能)拒绝接近法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人,K就能脱离"被审判者"的身份。K很软弱,也缺少对自身力量和尊严的清醒认识。从头倒尾,他都在努力接近和赢得他人,以避免“可能的”危险。

——似乎他人提供他的生存,能对他生杀予夺。——

“总有一天我也要审判你们”,K在第一次审讯的最后叫道。这不是不可能的。审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我们暂且乐观,不认为它永远存在),被审判者也许在某一天成为审判者(比如87年前的11月7日)。他们继续审判别人,包括曾经审判他们的人。K会怎样审判?他的审判也许同样的无所不包:初审法官看淫秽书刊,看守受贿,愚蠢荒唐的检察官和刽子手,残忍的打手,无能自私的律师,有野心的副经理……也许还有另外的一些人:A,B,……Y,Z……

“自由”这个观念是不可靠的。我们从霍布斯的这个“精辟可佩”(罗素语)的定义出发:对外界运动不存在障碍,是谓自由。但是我们是有障碍的。

不用去关心自由,应该关注的是权利放弃后人的尊严的保持。对于法律,我们用是否保护人的尊严来判断它的善恶在审判中,K没有得到公正对待,没能保持住自己的尊严。

(他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法律没有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来主持公正,而是兼任了原告的身份(这是无疑是一种恐怖:法律主动惩罚犯罪),相对应的是,K并不是被告,而是“被审判者”;被告还有诉讼的权利,而被审判者却是一无所有;“自由”掩盖了尊严的丧失。我们在从画家和K的对话中可以发现,(按照他的委托人即法官们的意愿)画家迪托莱利笔下的正义女神成了正义女神和胜利女神的结合体(审判追求的是胜利,而不是公正!),最后,这画像“既不像是正义女神,也不像是胜利女神,倒完全像是狩猎女神。”“狩猎”,多么形象的说明了审判的主动和荒唐,这场审判把K当作猎物(狗)而不是人来对待。

“法院不要求你做什么,你来了它就接纳你,你要走它就放你走。”但要记住,你是被审判者,法院不要求你做什么,因为你什么都不能做。即使你是被诬陷的(卡夫卡的第一句话暗示了这一点),“不仅无罪可以判罪,而且不问所以然也可以判罪。”

道德上的有罪是可怕的,基督教的原罪就是一例——让我们无缘无故在一千多年中承受了祖先的罪行。即使亚当夏娃有罪,我们也无罪,我们的出生是清白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因为他的父亲是罪人而继续背着同样的罪名?然而耻辱在西方人心中留下烙印。直到近代,人们才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和清白。(这点,科学和文化的觉醒给人以极大的帮助。)K在审判中力求证明自己无罪的徒劳努力,恰似基督教信徒企图以信仰和祈祷获救的行为。——理性的努力永远无法消除非理性的怀疑!——

“当一个人不信仰时,他就有机会自由。”如果K不理会这场审判,就不会有什么损失。

可惜他性非如此,从开始到死去,他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他始终在自我怀疑,自我审判(自我贬低,自我监控,以避免别人的审判)。

——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似乎总有个旁观者存在,监督他的行为\表现,随时审判它\谴责他\质疑他。那个旁观者,那个高高在上的,上帝似的人物,他究竟是谁呢?——

直到最后死去前,他还要帮两个刽子手躲避警察!他还在想:“这是不对的。难道现在我要作为一个愚笨的人离开人世吗?……我不愿意别人这么说我。……”他还天真的想让大家都感到愉快。这是不可能的:他人即地狱!K这样的殉道者只有死去,在既定境遇和他自身性格的决定下,他的死是唯一的结局(卡夫卡也这么做了,他把结局先于其它正文写了出来)。如果K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拔一毛以悦天下”,那他无疑是幸福的,结局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那K应该怎样做?“还是人们忘记了不同的意见?肯定有这样的意见。法律或道德的逻辑固然不可动摇,但它绝抵挡不了一个渴望自由的人。”要把握自己的生存!

昆德拉说:“我们所遭遇的事在多大程度上由外界决定,我们相应地受到多大的奴役;人有几分自决,便有几分尊严。”

——应该如同暴君,事实上是对自尊的摧残——

被审判、被绞死、被神父怜悯、被人们咒骂的“默尔索”是一个荒谬的符号。法律机器以这个符号的审判维持自己的运作。法律和道德一起对默尔索进行了审判。如果说在法律上他犯了杀人罪,在道德上则是更多的罪: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母亲刚刚死去就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为一个无赖做伪证,不爱玛丽(或者说他不会去爱一个人)……加谬对他作品的解释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作者已经清楚地预见了这种荒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审判,对一个人所有一切的审判,“不是为了求得公道,而是为了消灭被告”的审判——法律的、道德的、政治的、历史的……审判。(有关历史和政治的审判,见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第八部分“雾中之路”。)

“仿佛耻辱并没有跟随他一块儿逝去”,那么耻辱留在了哪里?如同“默尔索”的符号一般,审判留下的耻辱被记载在历史中,留给后人。在法律的意图里,耻辱不仅总结了K和默尔索的一生,也向企图效仿的人发出警告:你们看看这些罪人的下场,快悔悟吧!

法的门前

法律之门通向什么?我们假设为正义,但绝不可以是法律。以法律为目的,就失去了法律存在的正当性。即使正义的达到是需要法律的,也不要相信守门人,因为他,以及比他权力更大的守门人,都可能不真正知道法律是什么。用K的话说,他们是失职的。从律师(即使他不是守门人,也是最大的帮凶)、预审法官等人来看,这些守门人是愚蠢的。他们蒙蔽了自己,却也欺骗了渴求进入法律之门的乡下人。无论牧师怎样解释守门人的行为,这些守门人都是要被指责的。他说:“怀疑他的功绩就等于怀疑法律本身。”我们恰恰是要怀疑这种荒唐的法律——不以人为目的的法律(或者说不以正义为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的法律。

守门人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法律是错误的。对于守门人的错误,牧师进行了辩解,但是,我们要知道牧师是谁。

“你得先理解我是谁。”牧师说。

“你是监狱神甫。”

牧师也是守门人。

“不,”牧师说,“不用把什么都看成是对的,只需把它视为必要的。”

“可悲的是”K说,“谎言成了世界的秩序。”···

——可悲的是,接纳\价值需要能力\成功\完美...作为基础。——

在越过法律之门后,我们还要小心,因为“门后还有一级台阶。”

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这位当代的文学大师写道:“靠着《审判》,卡夫卡至少为我们留下两个概念词,要理解现代社会,这两个词是不可或缺的:法庭和审判。”他又说:“卡夫卡意义上的法庭是一种判决的力量,它要判决是因为他有力量;是他的力量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赋予法庭以合理性:当K看到两个陌生人闯入他的房间,他一下子就承认了这一力量,它当即就俯首称臣了。”我认为这是理解《审判》的钥匙。在这篇小说中,他以司法的腐败隐喻了某种力量对人的控制、扭曲,这种力量或许是社会秩序,或许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是律师、商人,还是画家、教士都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是法的一部分,他们正像《在法的门外》里的那个守门人,而K则是那个死在法的门外的乡下人。这正表现了卡夫卡“异化”思想的深刻。翻看以前的笔记,从不起眼的一页上发现了以前作的摘记,是钱满素和袁华清两位先生为这篇小说作的译序,他们说:“孤独的人在异己力量的控制下不断挣扎,试图去达到种种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的,结果却使自己进一步非人化,甚至分裂、变形、死亡。”这与我的理解有相同的地方。

——焦虑的个体从维护自己的保存出发,结果却导致了\走向了自我的毁灭!

审判读后感4000字二:(3891字)

刑法学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向我们强调,法官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是需要一些文学常识的,法律工作者也需要去认真研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一些文学名著,这样就会对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状况有所了解,而这些从文学名著中获得的了解有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体悟“法律之门”内外的相关状况,特别是那些和法律相关的文学名著更是如此。刑法学老师说,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名著《审判》不仅可以当作文学名著来阅读,同时也可以作为法律教材尤其是刑法学教材来阅读。于是,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课外作业,让我们去阅读《审判》,并明确告诉我们刑法学的期末考试就考《审判》。果然,我们的期末考试题目是:“请结合卡夫卡《审判》谈谈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

《审判》中的主人公K先生自30岁生日那天莫名其妙被逮捕,直到他在31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被两个神秘人物带到荒凉的、人迹罕至的采石场被秘密执行死刑,K先生从来没有向法院提交过一份抗辩书,对自己为何被捕、为何又被判决死刑一无所知,甚至连负责审讯K先生的预审法官,以及负责执行死刑的属于法院的工作人员均无从知晓K先生案件的真实情形,所有负责本案的司法工作者只负责某个具体的环节,他们不知道案件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即将呈送到哪个机关,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而不可预测。正是因为如此,刑法学老师让我们据《审判》讨论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也倒妥当。

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被颠覆的重要历史时期,他的作品大都通过象征直觉和荒诞的形象表现那些绝望的个人,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力图生动地刻画人类的困境,对此,美国诗人奥登在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然而,卡夫卡生前都是默默无闻专心写作的。为了写作,长得英俊潇洒的卡夫卡多次取消婚约,始终保持单身,因为卡夫卡认为婚姻必定给自己的写作带来障碍,只有处于婚姻之外才能专心写作。卡夫卡死后,他的文学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作品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卡夫卡热”在全世界经久不衰,他本人也被追捧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师和先驱,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生前,《审判》并未发表,在卡夫卡的遗嘱中希望他的朋友将《审判》等著作付之一炬,但他的朋友不忍心将这些作品烧毁,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将《审判》等著作整理发表。《审判》是以法律为主题的经典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性,从哲学的、现实的和道德的视角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部审视现代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文学名著,自然必须对法官的形象进行刻划。《审判》中的法官显得十分神秘、诡异、龌龊,作品自始至终仅仅描绘了一次预审法官开庭时的情景,在其他场合均没有直接对法官的形象进行描写。而“预审法官”仅仅是法院的低级职员,至于法院的“高级法官”,在文中从未出现,但读者据小说的情节可以推断,所谓的“高级法官”必定是更加令人反感、更加龌龊不堪的人物。在卡夫卡笔下,法官的素质是极其低劣的。K先生是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他生活在一个有正式宪法的国家里,全国一片歌舞升平,所有的法律都在起作用,但K先生居然在自己30岁生日这天莫名其妙被捕,而法院准许在他的案子没结之前自由上班,K先生仍然是自由的,在K先生第一次接受预审法官的审讯之时,预审法官翻着笔记本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架势对K先生说:“你是油漆装饰匠?”在K先生作出否定答复后,在场的许多人哈哈大笑起来,预审法官顿时勃然大怒,缺乏必要的权威控制大厅里的人。后来,K先生居然在法庭上“高谈阔论”起来,K先生毫不客气地攻击法院及其法官,让预审法官听后心情十分沮丧。预审法官在翻阅其笔记本时,K先生从预审法官那儿一把夺过笔记本高高举起,继续毫不客气、针锋相对地的攻击法官,当众“侮辱”预审法官,导致台下许多人蔑视地用手指着预审法官。K先生在庭审中的“演说”快要讲完的时候,用拳头擂着桌子,让预审法官听见后“吃了一惊”。在继续“演说”中,K先生说:“整个司法机构都是荒谬的,上司又怎么能防止他们的下属贪赃枉法呢?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这个机构中的最高法官也不得不默许他的法院里的受贿现象。”从第一次庭审的整个情况来看,对预审法官的着墨不多,但却生动刻划了他们的低劣素质,预审法官即便想摆出一幅威风凛凛的样子,却无法控制整个场面。

在第一次庭审中预审法官的出场,是卡夫卡对法官形象的直接刻划,预审法官不多的言行却给人留下一种十分卑劣的印象。《审判》中对法官形象的刻划,更多的是间接刻划,在法官不出场的情况下通过相关人物、事件、物品体现了法官的虚伪狡诈和低劣品行。在卡夫卡《审判》中,间接刻划的效果要远远超过直接刻划的效果。在法院的审讯室里,K先生看见审讯室讲台的桌子上摆放了几本书籍,K先生从法院门房妻子的口里得知那些书是预审法官的书籍之后,K先生认为:“那些书可能是法律书,这里施行的法律的主要部分都在那些书里。”讲台上的桌子,相当于审判桌。法官审判桌上的书籍,按照常人的推测,也应该属于供法官审判时参考的法律书籍。而事实却非如此,那都是些旧书,边角全卷着,有一本书的硬封面几乎从当中裂成两半,其间只连着几根细线,第一本书打开就是一幅不堪入目的淫秽图画,第二本书是一本色情小说。K先生见到这些淫秽书刊后无奈而具有讽刺意味地说:“这儿研读的法律书便是这些玩意儿,受命审判我的便是这些人。”总之,卡夫卡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法官的言行,却通过间接刻划的手段让读者深信法官是些什么样的人。又比如,预审法官在星期天将门房支开后,命令在法院实习的学生去将门房的妻子带到自己房间里来。而据门房的口述,在法院实习的学生“看见所有的女人都要追。仅仅在这座楼里,他就因为想偷偷溜进别人家里,而被五户人家赶了出来。”门房说:“我妻子在整个公寓里是最漂亮的女人,而我所处的地位又使我无法自卫。”

法官形象和法院形象之间密切相连,卡夫卡通过对法院的描述间接地刻划了法官的睚眦必报、爱慕虚荣的丑陋嘴脸,在卡夫卡笔下,始终将法官和低素质、贪污受贿、好色等联系起来。卡夫卡在小说中善于借用各种人物之口,直截了当地对现代资本主义法院的极端虚伪性进行了批判。K先生的叔叔曾经建议K到乡下避一避时对K说道:“你得避一避法院的淫威。他们在这儿拥有各种机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候把他们开动起来对付你。”霍尔德律师的情人莱妮向K先生规劝道:“以后别再那么倔强;你斗不过法院,你应该认罪。一有机会就认罪吧。你不认罪,就不可能逃出他们的魔爪,谁都无能为力。”某名法官个子矮小,简直就是个侏儒,却要求画家在画面中将自己画成高大威猛的形象,对此,莱妮发表评论说:“他个子矮小,几乎是个侏儒;可是他却让别人把自己画成了这个样子,原因是他和这儿所有的人一样,爱虚荣爱到了发疯的程度。”

按照《审判》中所描绘的情形,律师的辩护能力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律师和法官的私人关系能够对案件产生重大作用,小说中的许多篇幅表面上在描写律师,实质上是透过律师的形象,让人们对处于幕后的法官的贪赃枉法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法院有着密切联系的霍尔德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最重要的事情是辩护律师与法官的个人关系;辩护律师的主要价值便在于此。”律师通常需要向法官行贿以获得案件的相关消息,《审判》中的低级法官没有什么素质和道德可言,对案件十分不负责任,律师和这些法官打交道既困难又容易,这些法官工作起来毫无原则,法官感兴趣的是贿赂的多少而非案情的真相,因为,法院对案情具有“决定权”,案情是什么、被告是否犯罪都由法院“私底下”说了算,任何人无法干预。画家迪托莱利那常给法官画像,他的画室也是法院无偿为其提供的,其向K先生陈述说:“法院从不改变他们的观点。如果我把所有的法官都挨个画在画布上,您站在画布前为自己辩护的话,您也会比在真正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更有成功的希望。”

在卡夫卡笔下,法官是丑陋的、好色的、贪贿的、无耻的,是恶的世界的代表者。法院也如此,法院的形象决不是正面的、善的、美好的,法院并不维护人间正义,相反地,法院比地狱还可怕,无辜之人在法院并不能得到申辩,反而可能被冤死。法院是一座强大的、严密的体系,超越了一切人力和时间的力量,法院无所不在、永恒不变。K先生在自己30岁生日那天莫名其妙被捕后,始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和法院、法官发生了关联。K先生在自己工作的银行的储藏室里,看到法院的打手肆无忌惮地鞭打看守。居住在乡下的K的叔叔,在得知K被捕后找到了好朋友霍尔德律师,而霍尔德律师是属于法院系统的。K银行的重要客户推荐K去找画家迪托莱利,而这个画家本身就是属于法院的,连K在走道上看见的看样子不满13岁的淫荡的女孩“也是属于法院的”。K先生奉经理之命陪意大利客人参观教堂,等来的不是客人,而是属于法院系统的“狱中神父”。K先生一直到被秘密执行死刑,始终无法摆脱法院的牵引力,法院始终具备无穷巨大的力量像天网一样无处不在,无时无处不对K先生的精神造成巨大的惊恐。霍尔德律师指出了法院的重要特点:“这个庞大的法院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永远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它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还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

总之,在卡夫卡《审判》中的法官形象,以及和法官有关的一切,都是丑陋和龌龊的。卡夫卡在《审判》中无情地、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虚伪本质。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