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城堡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4-15 17:3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城堡读后感3000字一:(3396字)

作品的多义性已是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中多年习见的一个思想,一个概念。通俗说,它指的是一部作品体现多重含义,可以这样解读,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这里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作者写作时就赋予作品不同的几种含义;其二,作者或许没有这种意图,只是读者认为用不同意义去解释这部作品也完全可以说通。

我阅读小说有限,在我读过的中外小说里,似乎没有多少作品的意义可以做不同的解释。当然,有些作品除了直接的或者说故事表面的思想针对性外,也包含更深层次的对人、对人性的哲学思考,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不过作品这些意义的指向都很明白晓畅,多数读者经过点拨,通常都是认同的。

但是现代作品的面貌已和传统相去甚远,我这里说的“现代作品”指的是所谓“现代派作品”,它是一个产生于当今社会背景——不仅是西方世界,也包括正在向现代化发展国家的社会——的一种写作风格的作品潮流。这种作品直接刻划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重重困惑,对外部世界及他人的不理解,对自我生存意义的怀疑和否定,个人的无能为力也启示了对社会合理性的反省。这样一种思想倾向使得作品的意义往往变得深奥难解,时常产生理解的歧义。

卡夫卡的《城堡》就是一例。弗兰茨?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约30年前我曾读过他的《变形记》,小说写了一个小职员一天早晨醒来成了一只大甲虫,家庭和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变了,他成了令人屈辱的负担。荒诞的形象和情节却逼真地揭示了现代世界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变异,这种变异来自于周围社会环境。作品对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窘境的细致深入描绘唤起我的想象与同情,但那时候我们刚刚度过一段梦魇,人在社会上还只是争着呼吸新鲜的空气,没有能力去思考当今外部世界经历的变化和我们自己社会的将来,对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和人的存在意义的认识是肤浅的。

人生匆匆,30年过去了,重新阅读卡夫卡,《城堡》给了我很多感想。我先从阅读时直接的个人感受谈起。坦白说,由于我的阅读水准限制,对凡是冠之以“现代派”的作品,我的阅读都感觉吃力。它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作品没有传统意义的情节,比如没有一个完整紧凑的中心故事,往往没有故事的起因,事件的矛盾冲突层层展开,达到高潮和一个把每个人物都交代清楚的结局。阅读时缺乏一条清晰的线索来使阅读保持一种连贯的注意力,叙事芜杂,散漫,重复,琐屑,絮叨,大量描述人的清醒状态和下意识状态的内心活动,不再强调人物的外部动作的意义,好像这个世界都是灵魂在生活,在不断焦灼于反省自己。第二,小说、戏剧作品(不包括诗歌)文字太白,缺乏色彩,缺乏修辞,传统意义的抒情、环境真实刻画与人物白描等文字也消失殆尽。这样的阅读感觉很枯燥,需要极强的耐心来全神贯注于捕捉作品的深奥意旨。阅读过程中更多诉诸于思考而非文字美感的体验。

《城堡》的阅读给我的直接感受也不例外。简要叙述作品发生的情景很困难,也很没有意义,无助于他人了解该部作品。但如果什么都不介绍,别人就更不明白你提起这部作品想说什么。它写人物K向一个城堡走去,在城堡下的村庄驻扎下来,在村子里他莫名其妙地获得了城堡赋予的土地测量员的职务,而他的目标是进入城堡见到主管官员,获得在此居住的合法身份。他与村里人交往,了解城堡里的各种情况,甚至陡然准备与村里姑娘结婚。他什么工作都没做,却收到过信差从城堡里带来的两封信,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但他始终都没有可能进入城堡。来村里接见他,对他进行审问谈话的低级官员,不仅没给他说话的机会,还粗暴训斥他,要他叫同居的未婚妻弗丽达立即重回酒吧去工作,因为“我们有责任关心克里姆(城堡一位主管官员)的舒适”,弗丽达原先在酒吧工作时公开当克里姆的忠实情人。作品没有写完。据出版卡夫卡文集的他的朋友介绍,作品结局原有一个构思,土地测量员在奋争的疲惫不堪中死去,弥留之际,他的愿望得到部分满足,宣布他无权要求在村里居住,但“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据认为,这部作品的含义很多,在此不一一转述。我只说说我的第一印象和作品出版者——卡夫卡朋友马克斯?布洛德在出版后记中的说法。

我的印象是,小说中的城堡是一种强大官僚机器的象征,外表如小说中说的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入城的路子,内部更是扑朔迷离,任谁都难以讲清它的机构设置、运转的来龙去脉、官员状况。小说通过各个小人物的谈话,对城堡内部的官员的办公情况、心理状态做了很多片段介绍和描述,读了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他们人数众多,终日忙碌,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如山,不断掉在地下,有时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机构便成年累月地运转,而真要办成一件小事(如像信差得到一件工作制服),“城堡在这一方面办事拖拖拉拉,而且最糟的是你永远不知道拖拉的原因是什么;可能这件事情正在办理之中,但也可能根本还没有着手办理。

……我们这儿有一句俗语:官方的决定好比大姑娘——羞羞答答。”说这话的是村里一位鞋匠的女儿奥尔加。她的小妹因拒绝官员的粗暴无耻要求,全家终日忧心忡忡害怕惩罚降临,为求宽恕,奥尔加想找到官员的跟班说情,不惜跑到客栈,委身下贱的仆役。她竟说“女人和官员的关系,是很难断定的,或者不如说是很容易断定的。他们之间总会产生爱情。官员们不会有情场失意的事情。”难以置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卡夫卡对官场对权力的异化产生的腐败弊病会具有如此深入的洞察。当然有他一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无可置疑,卡夫卡对国家机器可能的官僚化、专制化有着深刻的剖析和预见。

作品的现代笔法充分体现在叙述者主观分析表态的刻意淡出,所有隐含的评论性意见都还原为人物的谈话,心理的自然流露或潜意识活动。这也是一种对表现生活原貌的极力追求。但毕竟作者的批判与讥刺态度是不可能在这样一种抽象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严肃而毫无娱乐趣味的描写中丝毫看不到的。

而作品出版者卡夫卡的朋友布洛德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这部作品体现了基督教的“圣恩”思想。“这座K不得其门而入、不可思议地甚至不能真正接近的‘城堡’,正是神学家们称之为‘圣恩’的东西,是上帝对人的(即村庄的)命运的安排,是偶然事件、玄妙的决定、天赋与损害的效果,是不该得到和不可得到的东西,是超越所有人的生命之上的‘事态不明’。”人与城堡的关系便是上帝安排的关系,“所有诽谤的言论和意见只能表明人的理解和上帝的仁慈安排的差距,不过这是……从人的立场来看的,……表面上完全在理,实际上却总是不可思议地不在理。”“‘怎么干都是错的’——K企图与村子和城堡建立真正联系的所有那些徒劳无益的尝试为这句话做了再生动不过的旁注。……我认为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在思想上和情绪上(两者不可区分地交织在一起)简直炉火纯青地表现了上述种种评价和直觉对人的所有这些戏弄,表现了人生的一切精神上的抑制、模糊不清的事物、堂吉诃德式的行为、困境乃至不可能以及我们在混乱中模模糊糊意识到的更高的上天秩序。”尽管这位朋友说“推动这个浮士德前进的不是对人类最终目标和最高认识的渴望,而是对最起码的生存前提、安居乐业、参加集体的需求”,但上帝的安排成了人的宿命,“决不能把道德的范畴和宗教的范畴想象成是一致的。——尘世活动和宗教活动是不能按同一标准衡量的:这一点直接通向卡夫卡小说的核心。”

我感到,有相似的生存体验但缺乏宗教文化背景的我们中的某一个人,很难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体会到这些可能存在的内涵,乃至不理解或轻视它的深刻的和积极的思想意义。布洛德在另一篇论卡夫卡的文章《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中说:“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关于某一类型的人对于世界做出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其准确与细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由于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类型的成分——正像他能在自己身上发现浮士德、堂吉诃德或于连?索黑尔也是他的‘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所以卡夫卡的《城堡》超越了书中所写的人物的个性,成为一部对每个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

除了与欧洲读者在作品思想内涵上认识的差别,还有艺术审美的差别。“他(K)对‘城堡’发表了极不恭敬的意见和看法,但他在内心深处对它始终是十分敬畏的,这一点其实构成了这部无与伦比的小说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构成了它的讽刺性氛围。”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体现的诗意,是更加形而上的,抽象的和悲剧性的,与我们多数情形里理解与欣赏的具有明确而具体审美价值的生活的诗意有着差距。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