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变形记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4-14 07:2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变形记读后感3000字一:(2904字)

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

小说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但是,由于接受不了他的这种改变,愤怒的父亲和感到畏惧的母亲,也开始远离他。只有他的好妹妹去负责和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情况。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格里高尔已经没有能力帮助父亲还清公司的债务了,没有能力送他的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了,现在他完全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累赘。接着就是家人开始对他的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逐渐地远离他、厌倦他,恨不得他即刻消失。

第三部分,讲述了家人为了节省生活的开支,把仆人辞掉了,年老的父亲去了银行里当杂役,患有哮喘的母亲在家里替别人缝补衣服,妹妹也开始努力学习法语,早些为家庭分担一下重担!为了生活,家里人都拼命地挣钱,甚至把地方原本不大的房子,也腾出一个房间来出租给客人,为讨好客人,家人都想了很多的法子,但是都被格里高尔的出现给搞砸;至此家人就更加不能难受格里高尔这个累赘。后来,连最关心他的妹妹,也开始放弃和厌恶他,提出要把她哥哥弄走。一心只想着怀念和眷恋家人的他,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奇迹,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为这个家庭继续承担点什么!可是,当他听到最关心他的妹妹的这番话的时候,亲情的完全丧失,让格里高尔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心,完全陷入了绝望,以至使他在这绝望之中死去。他死后,自己的父母、妹妹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感到任何的伤心,而是开始了一次郊游,准备着另外一段新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和压抑。那时候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的黑暗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灾难,人性的毁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人们只注重于个人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要毫不留情的抛弃掉!难怪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会被看作是个累赘,最后绝望的死去!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时,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说到的一则事件。这个事也是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伤害,与小说《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遭遇,也有几分相似!事件也是发生在一战还是二战期间,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在战争中幸运活下来的士兵,有一天他拨通了给父母的电话!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而感到十分的高兴!儿子在给他父亲通电话的过程中,高兴地说到,战争结束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看望你们了。但是,说完后,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就跟他的父亲说,“在这次战争中,我认识了一位很好的朋友,这位朋友帮了我不少忙。不过,战争结束了,我的这位朋友被流弹炸掉了双脚,现在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我想让他跟我一起回去,同我们一起生活!”他父亲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说,我先跟你母亲讨论一下吧。后来,他父母的回应是,不接纳他儿子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的那位失掉双脚的朋友,带回来也是个累赘,会增加家里负担,并劝告他们的儿子远离他的那位朋友,让他自己生存下去。当听到父母的这番话之后,他挂断了打给父母的电话,并且,这名士兵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这名士兵的父母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儿子回来,就心里感到十分地焦急。最后,他父母收到了军区送来的信息,说到他们的儿子自杀死掉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伤心,后来,去认领他们儿子的尸体时,惊讶地发现失掉双脚的那具尸体正是自己的儿子!至此,他的父母也感到后悔莫及!

一个错误的决定,就这样断送的自己儿子的一生!为什么就不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一个人和关心一个人呀!为什么人们内心总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利益化。这则故事,不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还反映出人性的变得扭曲,变得丑陋和私益化!

无论是《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还是失掉双脚的这名士兵,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命运无能为力的时候,承担的伤害没人去关心和理解,这时唯一的归属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连家回不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都无法去容纳他们时,那么他们的存在已经是被看成是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使他们走向绝望的原因吧!

同样,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存在与这个世界已经相隔开来了。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副躯壳,虽然还留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在里面。但是,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身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也只能是感到无能无力!在这种种的生活压力下,格里高尔已经是完全被剥夺了自身的自由,已经是没有了自身价值可言的这么一个生活在现实主义世界里的一个牺牲品!不用说那个年代了,就是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面临这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例如什么找工作难、看病难、供房难等等这些压力,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勾心斗角,真的让人防不胜防呀!虽然,我的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似乎有点悲观,不过,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充满强烈的愿望的。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学校读书学习的这些日子,等出去社会上闯荡的时候,那才是真的磨练一个人的时候,要看自己怎样去用双手去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就开始下定决心,不断地向前努力奋斗!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

变形记读后感3000字二:(3325字)

暑假的时候,经老师的推荐,看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位作者在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对他的变形记也有所耳闻,不过是很模糊的映像,细读之后终于了解了为什么大家说他的小说常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作者在作品中常不拘一格,将现实与虚幻,将写实与荒诞,将常人与非人,将合理与谬说合为一体,他的这些对传统小说中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大大的淡化,他的作品在现代西方颓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一开头看起来十分简单:“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尔清早一起来就变成一只甲虫,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虚幻的怪事了,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发生的。奇怪的是,并没学什么法术的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象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出了什么事啦?”尔后,他又象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着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当家里人因叫不开门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当他的声音里“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出来”的时候,他似乎没事儿似的,认为“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看到这里,我很好奇,究竟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形?变形以后的他会有怎样的遭遇?这些都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

看完后,我不禁掩卷沉思,格里高尔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并彻底牺牲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高尔而言是一种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了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直到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成为亲人的负担后,格里高尔还要自觉地以自己的死来使亲人获得解脱。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至于那些邻人,比如那三家房客,更象躲瘟疫一样避开了他。这就等于,他从人的世界里被踢了出来,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至于冷漠如斯!当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悄然死去,他的家里人却如释重负,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作者在此并没有发表议论,他只是用平稳的语调,象新闻报道一样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地说明情况和记叙过程,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如:格里高尔变形后,环境却毫无变化,还是那个“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的房间;衣料样品照旧摊放在桌子上;他最近从画报上剪下来的那幅画象仍然挂在墙上。本来,人异化成甲虫是很荒诞的一件事,但卡夫卡笔下的不变的环境,又使人觉得异化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足为奇的。作者几乎一直是用这样的笔调,用这样的态度来叙述格里高尔变形后发生的一切,使小说中梦幻的梦境,难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场面,街头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义,也使我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利害关系也就暴露无遗,而作者正是想想借此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在现代的经济社会,实际上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小人物,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不可否认,我们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孤独的、无能为力的。想想,每一天,你不是在扭曲着自己以适应外在世界的现实规则吗?你不是常常讲着言不由衷的话以应付那必要的人际应酬吗?你不是常常在做着你并不愿意做的事以支撑那必要的生存吗?其实,你在无形之中已经一点一点地远离你本身,而这又是在不知不觉、在点点滴滴中所不可抗拒的。于是,一觉醒来,你发现你已不是你自己了,或许会变成一只大甲虫或者别的什么。虽然本书反映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是在今天看来,仍是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些也是作为现代都市人的深深的悲哀

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整部作品的灰色的主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让作品熠熠生辉,百读不厌。

文中甲虫这个角色很重要,我认为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块伤痕,处于溃烂状态的伤疤。伤疤达到使人痛彻骨髓的程度的时候,有知觉的、不麻木的人就会加以正视且不加掩饰地揭露它;当然揭露过程的本身是痛苦而又无奈的,作者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痛苦本质而又敢于揭露它的人。

可以说,比较一下格里高尔和作者本人的性格可以发现,其实格里高尔就是作者本人的另类写照。卡夫卡是犹太人——苦难、漂泊不定的一个民族中的一员。骨子里的无归属感和自卑感使得他敏感、细腻而又忧伤。他的父亲是个中产阶级,其性格蛮横、专制;他母亲非常关心儿子,但对丈夫非常顺服;卡夫卡自己又十分依赖家庭、依赖父母。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却又接触到了西方社会兴起的新的思潮,使得作者充分感触了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并且自己感到十分孤独。正视这份孤独、这块伤疤、这只甲虫,于是作者创作了《变形记》。

那么大甲虫(也就是这孤独和伤疤)代表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类(尤其是西方人)在工业革命后精神家园的失落而造成的尴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中摸爬滚打、挣杂呻吟和奋斗,却把精神世界的闪光点(包括人性和道义)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抛弃掉。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人们先是产生了信仰危机。尼采说过:“上帝死了!”,也就是说世界——确切的讲是精神世界空虚了,人们陷入了生存意义上的荒诞。就像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了甲虫一样,是甲虫而非人。尽管它有着人的心理,但已经非人了。这就像演出了一出《无间道》,无从定义自己的处境,无法定义自己是什么!小说提出了残酷的问题:生活到底是像人一样有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还是像动物(这里不包括人)一样的生活呢?追求的是意义,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只是“荒诞”两个字。

当信仰危机出现后,人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性和道义上的危机。正如法国哲学家傅里叶所说:“医生希望病人多,棺材铺老板希望死人多,粮食投机者希望到处是灾荒。”人们逐渐在精神的不归途上渐行渐远。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成为甲虫后,家人态度是由惊恐变成淡漠,既而又变为厌恶乃至唾弃,直到格里高尔在落寞中死去。连亲情都找不到归属了,何况爱情、友情乃至人类远远多于此类情感的复杂情感和关系呢?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用,如果是你,生活在那样的世间你能不感到孤独吗?

又一次提到“孤独”这个词。全作品中体现出格里高尔的孤独是彻底的、悲剧性的。格里高尔成为甲虫后能够听懂家人的谈话却不能与他们交流;格里高尔非常体谅和深爱着家人,而家人却在也无法体谅和理解“它”;格里高尔像与家人隔着一个时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于是他成了一个异类,一个异类生活在人类之中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有个悲剧性的结果。看作者对格里高尔死时候的描写:“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许离

这里,他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坚决呢。钟楼上的钟声敲响凌晨3点之前,他一直处于这种空洞和平和的沉思状态。他还看到窗外的朦胧晨曦,然后的脑袋不有自主地颓然垂下,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格里高尔的死是落寞的,但却是震撼人的。

正是格里高尔的悲剧性使得小说的分量显得非常沉重,比起时下一些肤浅的庸俗的作品来,显得异常高大。

美是痛苦痉挛之后的产物,而一部伟大的作品必定是痛苦的。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过程与其说是抚摸伤痕不如说的揭开伤疤,当然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之极的。我认为这次写读后感也应该来一次痛苦,让我们重温大师之心路历程和这部经典的不朽名篇。

变形记读后感3000字三:(3461字)

偶然看到博友“孤独的老愤青”发表了几篇关于卡夫卡的研究文章,想测试一下自己的阅读层次。

当然我采取的不是研究者的角度,只是赏读者的角度。他要讲严谨,我尽管散漫写来。不过是紧紧抓住阅读中产生的一点观感——阅读感触,生發开去。

《变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卡夫卡小说选》中的一篇,共48页,李文俊译。)

《变形记》二十年前就读过,现在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关于这篇小说主旨,还隐约记得有一种像“社论”一样毫无新意、寡淡无味的说法,大致是说,通过写一个推销员变成甲虫后的种种遭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之类。

当时正襟危坐看到了都是这样的“高论”。主旨如果这样阐释,大大缩小了卡夫卡作品的意义。当然现在这样的说法应该不多了。

这篇小说很好读。写得很精致、精妙。叙述平实流畅而又内涵深刻。平静的叙述下潜流着多少话语,多少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感。翻译也很精到,用词精准,味道很足,可以诵读。如小说开头第一段: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多么怪异的图景,从来没有发生过。小说就在一片惊诧中展开。

但是荒诞派一点也不荒诞。

《变形记》一向被视为荒诞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我一点也读不出什么“荒诞”的意味。小说句句影射现实、体现真实,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现状,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一般人的思维、做法、表情,再正常不过了,没有任何荒诞的意味。当然就是因为太正常了,有些事情反而让人感到可怕!

按道理,《动物庄园》情节更加“荒诞”,动物联合起来把人赶跑,当家作主,与人谈判、交易。作者甚至在小说中将当时处于初始阶段的集权政治通过想象推演成极端形式。但是谁也没有说奥威尔是“荒诞派”。

荒诞仅仅是表象、形式。内核——都是作家在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一般作品并无二致。

只不过采取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形式、形象而已。一种恰当的、适应作者表达方式,一种较为惊悚、怪异的方式。

说话方式不同,寄予思想的形象特殊。这样才能引人注目,才能发表,才能让作者更好表达,让读者更好接收到作者想发出的信息。

那么这篇《变形记》内在意蕴是什么?

在怪诞的外表下,感觉是对一个病患者以及遭遇的描写。“活像个老弱的病人”p70。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生病的时候,的确是会无助得像只甲虫的。

当然其中隐含了对人的困境、人性冷漠的形象而又深刻的揭示。

人的困境、人性的冷漠,古今中外哪种社会形态没有呢,不把人当人的现象什么时候没有呢?什么时候都不缺少这种东西。

大量的细节,亦真亦幻的大甲虫行动细节,比如翻不了身子、手脚不听使唤、下不了床、嗓音变化、发声困难等,都是病人的一些基本的症状。

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一种“恶疾”、“绝症”,很难指认是具体哪种病症,也许是鼠疫、麻风病、艾滋病、吸毒、传染病等令人嫌恶的恶疾的综合,大致符合以下特征:

(一)不洁

(二)面目可憎

(三)需要隔离

(四)有损声誉

(五)无药可医

对于“巨大的甲虫”形象设计很有意思。

一是巨大,与成人的体量近似。卡夫卡之前,似乎还没有把“人”变形成为“巨型甲虫”的先例。变成鸟兽鱼,倒是常有的事情。孙悟空曾经变成过“蟭螟”飞进水杯里被铁扇公主吞进肚子里,变成过苍蝇飞蛾去刺探情报,还会用寒毛变跳蚤、瞌睡虫,但都是些很小的昆虫、飞虫之类。后来倒是出现了巨型甲虫类的东西,但大都是机器怪物、儿童动画之类的东西。

二是不会飞。甲虫一般都是会飞的。没有赋予他翅膀,也是经过考虑的——会飞就会使他较为容易地摆脱困境。还有一个版本把“巨大的甲虫”翻译成“巨大的跳蚤”,有一定道理,就没有翅膀这点上。但是跳蚤有针形口器,还有非凡的跳跃能力,这点很难符合小说的细节描写。

三是“人虫合一”。描摹逼真得很,假如自己变成甲虫,也一定会是那样行动的。“他小心翼翼地把头部一点点挪向床沿。这却毫不困难,他的身驱虽然又宽又大,也终于跟着头部移动了。可是,等到头部终于悬在床边上,他又害怕起来,不敢再前进了,……”相信每一个玩过虫子的对于这一幕都不会陌生。

四是有意识的虫子。让格里高尔变成虫子,但又不使他丧失意识,可以思维,但是没有自由,身不由己。还有无穷无尽的“饥饿”。一只生病的、饥饿的虫子,除了可憎外形、笨拙的动作以外,没有获得甲虫的其他性状。也就是没有把他变成“蜘蛛侠”。

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形象。不由得赞叹作者的构思。找到了甲虫这个形象。影射人的“孤独”、“受约束”、“无助”、“封闭”、“沟通”等困境。

甲虫是常见的最低等的生物。大家都有玩弄甲虫的经历。我们总不能拿“草履虫”来说事儿吧。《阿Q正传》里,骂人最低贱的就是“虫豸”。

能找到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不由想起奥威尔回忆《动物庄园》写作过程,有关思想早就酝酿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写成,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鞭打一头牛,想:如果牛会说话,会发生什么事?顿时开悟,很快就写完了全书。

一旦成为生活的“绊脚石”,就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

小说前半,通过变成甲虫后起不了床的格里高尔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写格里高尔像虫子一样的生存状态——“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以及种种屈辱遭遇。

小说后半,写遭致家人憎恶、嫌弃,最终死去的过程。最令人关注的是格里高尔“心地善良”的17岁小妹(格里高尔最关心,小提琴拉得很好,计划供养她进费用昂贵的音乐学院)。对哥哥的态度变化最大:同情怜悯—>主动喂养—>敷衍了事—>彻底抛弃—>获得解脱。

首先是,放弃希望,搬走房间的家具,“放弃了他好转的希望,硬着心肠由他去了”

其次是,“妖魔化”,“夸大哥哥环境的可怕”。

最后是,遗弃、否认、取消哥哥的存在性。

“对着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的不是了。”p79

“他会把我们拖垮的,我知道准会这样。咱们三个人都已经拼了命工作,再也受不了家里这样的折磨了。”p80

“他一定得走,这是唯一的办法,父亲,你们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认为这就是格里高尔。我们好久以来都这样相信,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以我们就能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地纪念着他。可现在呢,这个东西把我们害得好苦,赶走我们的房客,显然想独霸所有的房间,让我们都睡到沟壑里去。”p80

最无情、冷酷的是父亲,最温情、尚未丧失人性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是母亲。当然最可怕的是小妹!

格里高尔原来是一家的顶梁柱,辛辛苦苦独立支撑着全家的生活。现在突然变成大而无用的甲虫,使得全家生活马上陷入困境——困难得就像四脚朝天的甲虫翻身一样。立即成为“祸害”,成为一家人生活的“绊脚石”。“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陷入这样的困境,如何解决呢?唯有自己了断,一死了之。一只可憎的、也没有任何价值的“甲虫”,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唯死一途。“消灭自己”p82小说在小妹舒展充满青春活力身体的描写中结束。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

令人困惑、很难抉择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好像还不少)。话都好说,一旦落在自己头上,难免摇摆犹疑,在现实的逼迫之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做出什么高尚的举动来。

而这不正是“人”的可悲之处吗!

在这个世界上谁才配活下去?谁又只能充当别人活下去的“牺牲品”?

《海狼》拉尔森说“生命没有价值”,因为“供应量太大了”,“较小的酵母”除了给“较大的酵母”提供养分以外,没有价值,也没有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凭什么立足于这个世界上呢?

应该有不少评论中会讲到“异化”的概念。“异化”的概念是不是有点用滥了,什么都是“异化”。

“异化”是个哲学概念,不是一般的变异,而是由你产生的、成为反对你的东西。比如机器本来是用来帮助人劳动的,反而成了操控人行为的东西。这就是“异化”。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这篇小说未必套得上这个概念。

最后,引述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的。”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