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7-04-04 07:1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3000字一:(3171字)

一直想把《静静的顿河》这部据说是反映苏联红色革命的名著读一遍,在几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读着,今天终于读完了,下面来谈一谈读这本书的感想吧。

一、关于全书的内容

《静静的顿河》这部名著一共分为8册,在读前面几册的时候,不由产生一个奇怪的感想:这算是一部世界名著吗?除了景物描写显得十分拖沓冗长,感觉就像是许多废话之外,觉得里面既没有多少对苏联革命的描写,也见不出文采有多么好。全书一开始只是写位于顿河畔的鞑靼村的潘苔莱一家,写顿河的鱼多么多,多么肥。一直到后面几册,都还没有见到多少关于苏联红军革命的描写。这部书据说是反映苏联革命的,但更多的却是站在暴动的哥萨克和白卫军这一方面来写的,把反革命的这一面进行了正面描述,而对革命的苏联红军进行的却是侧面描写,让人感受不到多少革命的内容。而且书中几乎没有关于一场战斗的详细描述,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也显得很跳跃,几句话一交待,一场战役就结束了,感觉不太妥似的。

耐着性子读到第7册,才觉得里面的一些景物描写显得比较生动形象,而且文采似乎也渐渐好起来。如葛利高里被迫加入福明匪帮时的一段景物描写:“葛利高里把自己马的腿拴起来,放开它去吃草,自己在近处的斜坡上拣了块干燥的地方躺了下来。这道沟的向阳的斜坡上的嫩草比别处长得又高、又密。太阳蒸晒的淡淡的黑土气味还不能把花儿已经开败了的野紫罗兰的淡淡的清香压下去。紫罗兰生长在撂荒的地上,从干木樨草茎中钻出来,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耕地边上像镶了一道花边,甚至在石头一样坚硬的生荒地上去年的衰草中,用它们那浅蓝色的、孩子般清澈的眼睛看着大千世界。紫罗兰在这荒凉、辽阔的草原上结束了它们注定的生命极限,而来接替它们的郁金香已经神话般地盛开在沟坡上向阳的地方,把红色的、黄色的和白色的花萼开向太阳,清风把各种花香混在一起,把它们带到草原很远的地方。在北面、断崖遮掩的斜坡上,还留有往外渗着雾气的厚厚的积雪层。雪层散发出阵阵袭人的寒气。葛利高里大叉开两腿趴在地上,用胳膊肘撑着身子,贪婪地凝视着阳光下烟雾缭绕的草原、远处山岗上闪着蓝光的的古垒和在斜坡边缘上流动的蜃气。他闭了一会儿眼睛,听着远处和近处云雀的鸣声、吃草的马匹轻微的蹄声和响鼻声、马笼头的叮当声和风吹嫩草的悉索声。他全身趴在坚硬的土地上,感受到一种奇异的、远离尘世的安逸心境。这是他早已熟悉的心境。他的视觉和听觉仿佛都更加锐敏,先前不曾留意的事物,大难之后,引起了他的注意。现在他满怀同样的兴致注视着一只雀鹰翅膀呼呼地响着斜身飞着,在追逐一只什么小鸟,注视着一个黑甲虫正缓慢艰难地在他——葛利高里——撑开的两肘中间爬着,注视着紫红色的郁金香迎风招展,炫耀着自己处女般的艳丽。郁金香离得很近,就长在一个塌陷的田鼠洞边上。只要一伸手,他就可以把它折下来,但是葛利高里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满怀着说不出的喜悦心情欣赏着小花和茎上挺秀的叶子,叶纹上残留的晶莹多彩的露珠。后来他转移了视线,久久地、无所用心地注视着在苍空、在废弃的田鼠洞穴上空盘旋的苍鹰。(按:这一段‘废话’够长的)”

在写到阿克西妮亚最后一次跟随葛利高里逃亡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不眠的夜里,阿克西妮亚流了多少眼泪,最近这几个月又受了多少痛苦。就在昨天白天,在菜园子里,当有几个婆娘在不远的地方锄着土豆,唱起一支忧伤的娘儿们歌曲,——她的心碎了,不由得倾听起歌声来:

咔咔咔,灰色的小鹅啊,回家吧,

你们该洑够了吧?

你们该洑够了吧?

我呀,我这个婆娘也哭够啦。

领唱的女人高声地诉说着悲惨的命运,阿克西妮亚忍不住了:泪如泉涌!她想赶快干活,忘却这些,把在心底蠢动的苦闷压下去,但是泪滴在碧绿的土豆秧上,滴到柔软无力的手臂上,她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干了。她扔掉锄头,躺在地上,用手巴掌捂上脸,尽情地哭了起来。

就在昨天,她还在咒骂自己的一生,觉得周围的一切,一片灰暗,无限凄凉,可是今天,她觉得整个世界是这么光明、可爱。”

二、关于哥萨克男人

《静静的顿河》写了生活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写了他们的战争与和平。从书中可得知,哥萨克是一个剽悍、桀骜不驯的民族。哥萨克男人们粗犷、爱喝酒、好斗,他们亦兵亦民,拿起锄头犁耙就是种地的庄稼人;扔下锄头犁耙,拿起马刀和步枪,就成了剽悍的骑兵。他们以自己的哥萨克身份为荣,瞧不起“庄稼佬”和“霍霍尔”;他们吃腌猪油,就着几块咸鱼干下酒。苏维埃政权在顿河流域哥萨克地区第一次建立时,哥萨克们因为不满有人被苏维埃政府随意拉去枪毙,而起来进行了暴动;暴动失败后,苏维埃政权第二次建立时,因为不满余粮征集制,部分哥萨克又进行了第二次暴动。

《静静的顿河》着重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而鞑靼村又着重写了麦列霍夫一家,麦列霍夫家又着重写了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的小儿子葛利高里。葛利高里是一个典型的哥萨克,他强健、勇悍、机智,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哥萨克暴动时曾经指挥过一个师的兵力。葛利高里从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也不是一个彻底的反革命叛乱者,他曾经在红军队伍里干过一段很短的时间,后来回到哥萨克暴动军队里,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始终对苏维埃政权有着一丝隐隐约约的亲近和好感,这一点可以从他在一次战斗中因为砍死四名红军水兵而无比痛苦看得出来。在暴动失败后,白卫军渡海逃到了克里米亚,但是葛利高里最后留了下来,参加了红军,但又始终得不到红军的充分信任。这种内心的矛盾给葛利高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使得他最后既不容于白卫军,也不容于苏维埃政权。

在书中,葛利高里算是一个有一定魅力,因而让人喜欢的人物了。我最不喜欢的人物,要算是鞑靼村的米哈伊尔·科舍沃伊,虽然他是一名坚定的苏维埃分子,但是他偏激、狭隘、残暴,从他杀死向他举手投降的彼得罗,杀死年迈的格里沙卡爷爷,烧毁几十栋商人和富农的店铺及房屋,对于他的行为,我一点也不认可。看的时候,我真希望他赶快在一次战争中死掉,或者被葛利高里逮到砍死,为他的哥哥彼得罗报仇。

战争给哥萨克们带来了灾难,哥萨克们都讨厌战争,逃避战争,只想平静地种地过活,可是战争却总是找上他们,先是和德国人打,然后又和红军打,有的哥萨克参加红军,和白军打。总之,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和恶魔,始终笼罩在顿河哥萨克的头上,使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丁兴旺的麦列霍夫一家,到全书最后只剩下了葛利高里、他的妹妹和儿子,葛利高里的哥哥彼得罗、妻子娜塔莉亚、嫂子达丽亚、母亲伊莉妮奇娜、父亲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女儿波柳什卡先后去世。作者对于书中的人物似乎毫不吝惜,让他们一个个就那么挂掉了。

三、关于哥萨克女人

书中描写了几位典型的哥萨克女人:操劳了一辈子的伊莉妮奇娜(潘苔莱的老伴、葛利高里的母亲),放荡的达丽亚(彼得罗的妻子)、美丽而又贤良的杜妮亚什卡(葛利高里的妹妹),善良、温和、忠贞的娜塔莉亚(葛利高里的发妻),漂亮却背叛自己男人的阿克西妮亚(葛利高里的情人)。哥萨克女人给人总的印象是:泼辣、勤勉、坚忍,在苦难中有一种罕见的坚忍的力量。

四、关于情感

书中,作者着重写了葛利高里和邻居阿克西妮亚的婚外情,在这里葛利高里几乎充当了“隔壁老王”的角色。阿克西妮亚对葛利高里是有真感情的,她自嘲说:“我就像一只母狗,只要你一吹哨声,我就跟着你走了。”第一次跟随葛利高里私奔,去给大地主利斯特尼茨基家当长工和佣人,在葛利高里被征去当兵后,阿克西妮亚又与地主的儿子小利斯特尼茨基勾搭在了一起,因此导致了与葛利高里的分手;在葛利高里的发妻娜塔莉塔因为自己老公的出轨而去堕胎,最终被愚蠢的来太婆用铁钩弄坏了子宫,大出血而死后,与葛利高里又有过短暂的疏远;经过了若干的波折后,阿克西妮亚又一次与葛利高里走到了一起,在最后一次跟随葛利高里逃亡时,她以为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在与红军征粮队的一次遭遇中中枪死去,作者最终还是不舍得把幸福给予她。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3000字二:(3229字)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该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赏析与评论

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支……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说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语但读者却能从这片刻的出场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样具备这样的神来之笔,在顿河中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俄罗斯小说家一向是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说到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妥斯脱耶夫斯基,与之相比较,妥斯脱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对话就显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还有译者。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译文。我深以为然。我先后买过两个版本的《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显然不如漓江出版社这一版,漓江版的译者力冈,据说是翻译俄文的权威,单从这本书的翻译上来看,权威是肯定的。他译出了小说的神韵,也译出了哥萨克人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

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宛如看风景,比如大漠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浩瀚、苍凉、雄浑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这不是矛盾,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

诚然,《静静的顿河》一书使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在它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创新……现实主义这一手法,与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出现的一些模式比显得简单而质朴……”我以为,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现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讲述的故事。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使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胜利的,无所谓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小说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买弄技巧,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为例,黄药师武功的奇巧华丽可以成为大师,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没有,每一种现代主义离开了现实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小说不是隐藏,不是让读者在迷宫里晕头转向,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建筑迷宫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赏。作为小说家任性的肆意妄为和心血来潮,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实验,这些实验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没有一种小说手法的成就能够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顿河》这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

瑞典老人们对《顿河》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时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苏联,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中的作者,在那时,能够不娇柔不做作不掩饰,能够以正直的决心和正直的良心来描写真实的人性之美,站在与《日瓦戈医生》《古格拉群岛》的同等意义上,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理应获得读者更多的尊敬。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