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4000字

时间:2017-03-31 07:3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罪与罚读后感4000字一:(3849字)

去年夏天我买了同一家出版社出的两本书,一本是托马斯·曼的《魔山》,另一本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然而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完,因为那时我总觉得时间紧,所以经常同时读好几本书,欲速则不达,这是很功利的,搞不好能把脑子读坏掉。

前不久我重新拿起《罪与罚》,又从第一页开始读,果不其然,从前读过的部分几乎全部忘记了,看来以前那种读书法确实是在做无用功。

《罪与罚》的故事围绕着一起犯罪事件展开,一个在彼得堡读法律专业的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把人分为“材料”和“超人”两种,所谓“材料”就是普通人,顾名思义,他们只是完成人类繁衍生息的“材料”而已,而“超人”是极少量的,如伟人、英雄、宗教领袖等等,“超人”可以跨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只要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的所谓人类事业。拉斯科尔尼科夫显然把自己归为“超人”一列了,为了尝试自己能否跨出那一步,他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因为他认为那老太婆是社会的渣滓,是肿瘤。但是这起凶杀却被老太婆的妹妹无意中撞见,结果连她也死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利斧之下。

就是这样一个残酷血腥的杀人事件,紧紧缠绕着《罪与罚》的叙事,读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而且本书的叙事角度一直在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那里,所以读者不得不贴近拉斯科尔尼科夫狂热的信念,燥郁交加的心理和患病的身体,尤其是在他杀人之后,那种巨大的恐惧的阴影就一直顽固地笼罩于书里书外的世界,使我们感同身受,仿佛我们也杀了人,仿佛我们的罪也一直在等待审判。

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算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不像有些欧洲作家那样注重典故和寓言,注重作品的象征性,那样盘根错结,但这不意味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好读的作家,首先是他作品中情绪就让人受不了,在《罪与罚》里面,很少有人物不是处在一个极端的境地里面的,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穷困的大学生,他因为没有学费却不得不暂时辍学,而他却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脑袋,善良的内心和不一般的志向,但却又被一种虚张声势的理论所迷惑,所以这一切致使他既狂热又抑郁,既善良又冷酷,总之这是一个病态的人。又如索非亚,她为了家庭去做妓女,她的父亲是个酒鬼,而她的后母念念不忘自己的“贵族”出身,又被贫困和苦难所缠绕,结果因为精神失常和肺病死去。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为了躲避色鬼斯维德里盖洛夫,也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差点嫁给了一个坏蛋……这些人物揭示了一个残酷扭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充满着人和人之间的对峙和战争,伴随着吵闹和咒骂,甚至是癫狂的呐喊,无怪乎鲁迅这样的作家也说妥思妥耶夫斯基太伟大,但是只敬服,却总不能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里,鲁迅说:“一读他二十四岁时作的《穷人》,就已经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仿佛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似的。这决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的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鲁迅的话常常要想得深入一点,什么叫“总而言之,就因为太伟大的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呢,此文前面提到但丁,说《神曲》和《炼狱》里面“有我所爱的异端在,那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峭壁去……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是很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这是重点,即读妥氏的作品,绝对不能离开他的宗教性,而鲁迅确实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中国没有基督,所以宁愿做推石上山的小鬼,做在地狱里呐喊的魂灵,而不愿到上帝那里去,这就是他想“废书不观”的意思,但是我竟觉得这里面也有种宗教性。

《罪与罚》里面刻意描绘了几个梦境,其一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做的一个,书里强调说这是一个病人的梦,因为“病人的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和现实惟妙惟肖。”梦中七岁的小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父亲在家乡小城散步,周围有墓地,教堂,和酒店前狂欢的醉汉。他和父亲看到一个醉汉使劲在打一匹负重的瘦弱母马,周围的人全在起哄,直至母马被打死……母马被打的场面描述得极为详细,情绪也极为癫狂,像一根无限被拉紧的弦,虽然梦里没有出现任何超现实的场景,但却使人感觉阴森和战栗,而且这个梦肯定有一些象征意义,比如小拉斯科尔尼科夫抱死马痛哭的场面,使我隐约想到尼采(传说尼采做过类似的事情)。

从上下文来看,按我的理解,母马可能喻指当时的俄罗斯底层百姓,或者换一种说法即书中提到的“人类的苦难”,(犯罪后拉斯科尔尼夫曾找索非亚详谈,并向她下跪,并说这是向“人类的苦难”下跪),而梦中的小拉斯科尔尼科夫曾试图冲上前为母马复仇,只是被父亲拉开了,我想这大概预示他将要做那件事,即杀死他所认为的社会毒瘤,那些欺诈和压迫别人的人,那些所谓的“主人”,于是他选中了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后来索非亚和拉斯科尔尼科夫谈话时,她追问他为什么要杀人,他就试图向她解释他的理论,但她完全不懂,于是他开始诉说自己的困境,身体和精神的疾病,家庭的苦难,然而所有的原因都不足以解释他为什么会杀人,而且用了那么残忍的方法连杀两人。

我前段时间听到广播里说京郊一个事业有成,有房有车的年轻人居然在一夜间杀害了自己一家七口人,据说凶案现场令办案经验丰富的警察都感到战栗。后来凶手被抓到后,所有人都想知道他的作案动机,结果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家庭积怨”,后来记者就此事采访某犯罪学教授,教授也轻描淡写地说“类似的案件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例子动机都是不明显的。”

上述的案件使我隐约感到一些东西,即为什么都是年轻人,为什么动机都不太明显,拉斯科尔尼科夫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要是我杀人时仅仅是出于饥饿”!对于聪明、单纯、易冲动的年轻人来说,究竟要拿什么来做生命的食物?而世俗社会又是那样冷漠和肮脏,那些当权者用冠冕堂皇的说法杀掉无数人,而虚张声势的学者却在不断制造欺世邀宠的理论出来,放眼望去遍地是奴隶,劳苦和疾病……这些是食物吗?于是饥饿感出现了,而拉斯科尔尼科夫却相信了“超人”。

书中还有一个梦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花花公子斯维德里盖洛夫在自杀前做的。提起斯维德里盖洛夫,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享乐主义者,但是他还不是真正的坏蛋如卢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赃陷害别人,只要对他有利他就去做,卢任要娶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亚就是因为她贫穷而且美丽,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隶,并且还要她感激他,把他当作恩人。

而从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行事说话来推断,他很可能年轻时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曾经很狂热,也很聪明博学,但当一切梦想破灭后,他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纵欲和享乐,但是当他对漂亮女人的无限欲望在杜尼亚那里受到挫折之后(他甚至想强奸杜尼亚,但最后一刻放弃了),他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终归虚无。自杀前他在一个小旅馆里做的梦境,就象征了纠结他一生的魔障,一个纯洁的少女被某种淫亵的欺辱所杀死,欲望的洪流将淹没整个城市,另一个无家的少女却睁开了淫荡的双眼……噩梦醒来后,斯维德里盖洛夫把所有的钱财留给了杜尼亚和他的小未婚妻,然后选择在一个警察局的门口,当着一个犹太警察的面,对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他相信某类人可以杀人,所谓“超人”的理论就是把这类人放到跟上帝同等的位置上了,所以虽然拉斯科尔尼科夫说他相信上帝,其实他已经开始背离了上帝,而这种“超人”行为所带来的灾难,在书中直接体现为无辜者(老太婆的妹妹)被杀,和这起命案所带给所有人的痛苦。

记得《浮士德》的最后一幕,浮士德博士下令围海造田,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却被一对老夫妇的房子所遮挡,于是他就让恶魔驱赶这对老人,结果老人被恶魔吓死,在老夫妇那里歇脚的旅人被恶魔打死,所以正如西谚所言“强权胜公理”,这种事情从古到今是一再发生的。

虽然歌德在书里肯定人类不懈的努力,最终灵魂可得救赎,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为了某些所谓“人类的事业”,使无辜者丧命,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这种事情到底是不是正当的?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权利?

《罪与罚》的尾声,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亚,而索非亚陪着他一起去到那苦寒之地,然而全书最为平静安详的描写却就在这里,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非亚的爱里面,渐渐获得新生,他开始承认自己的罪,并且开始阅读福音书,而开始时讨厌他的狱友,说他是“不信神的人”,后来也开始慢慢接近他,这样拉斯科尔尼科夫才获得救赎,可以说,这就是他的复活。

最后一个梦,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复活前做的,书里的这段话我想把它抄下来:

“他在病中梦见,似乎全世界都将毁于某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可怕瘟疫——它从亚洲腹地一直传到了欧洲。所有人都将死亡,除了为数甚少的几个圣贤之外。出现了某种新的旋毛虫,侵入人体的微生物。不料,这些微生物是具有智慧和意志的精灵。人们食用了这种微生物,立刻就会精神失常,陷入疯狂。但人们从未,从未像感染瘟疫以后那样认为自己聪明盖世,真理在握,坚信自己的评判、自己的科学论断、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信仰。整个整个村庄,整个整个城市和民族受到传染,陷入疯狂。大家惶惶不安,互不理解,人人以为只有自己掌握真理,看着别人就难受,捶胸痛苦,绞着双手。他们不知道该审判谁,怎么审判,不能认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不明白谁是谁非。人们相互残杀,怀着某种毫无意义的仇恨。”

罪与罚读后感4000字二:(3793字)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他的文笔很平淡普通,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什么经过太多抽象的分析的东西,但很真实,读着也很舒服,总比那些内容空洞只有无意义的词语堆砌的东西值得一读。

这本书,吸引我的,内容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便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陀的内心独白与我以往读的一些小说不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总结加以漂亮的表达方式而凝结成的带有悲剧性色彩的如同玉石玻璃一般优美而易碎的工艺品,这样的东西,需要慢慢的品读与把玩;而陀的内心独白则像一大杯一大杯白开水一样的东西,不值得记忆不值得字字分析与拆开,却往往在一口气喝下许多杯之后长吁短叹,不能自已。

书中最有名的片段,或许便是男主角A在对最终爱慕他的女子倾诉的那些话语,A所有心中的罪恶或许最初就是在这样的思想里萌芽的,并且后来在他那简陋破旧肮脏的小房子里,在无数个夜晚昏暗的灯光下慢慢形成并最终行动的吧。

那样的思想,便是说在世界上那些不平凡的人中间,若有什么阻隔在他们与他们想要的东西之间,那他们不管用怎样的方法,只要有必要,就算是杀人放火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样的想法,我丝毫不觉得哪里不对呀。A也是一样,他从始至终,都是没有悔过的啊,即使最后还是入了监狱,他所气愤所苦恼的,与他的罪行是毫不相干的,而仅仅是在犯下那些罪行过后,他没有逃过他内心的审判与折磨,罪行虽然已经犯下,可他做到的仅仅是杀人,如同小孩子模仿大人的语气与腔调那般做作的不真实的演技,他还是停留在了从前的那一方,没有能跨越得过去。

他的痛苦,不就是源于这里吗。他是典型的有天才的那样的气质的人,离群索居,孤僻,自闭,内心极其敏感,又自卑自大着。没能跨越过那样心理的折磨,也就意味着,罪恶与他而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忍受得了这个结论呢,因为行恶的不可能,也就与天才无缘了啊。哪个天才不是一个破法者呢,不打破那么多的规则与法律,那么多的道德与人伦,除了原地踏步,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我想,罪恶真的是必要的啊。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就不能像一个真正的所谓的正常人那样生活呢,为什么就不能在那样重重清规戒律模式化下的生活中做到最好以此来谋求幸福谋求所谓天才的称号呢?后来我似乎有点想明白了,幸福这东西,真的是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也许最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对幸福起着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样公众眼中规则定义的幸福,那样有钱有家庭有地位什么的幸福,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啊,有时候听着那些同学以最孜孜不倦的态度与敬佩对某个成绩怎样怎样好的人评头论足,我能怎么办呀,只能一面以伪善的微笑说着毫无意义的羡慕的话语,一面以茫然地思考着到底羡慕他们哪里……

幸福与自身的残缺难道不有着奇妙的关系么?正因为这样的遗憾,幸福才得以以一种驾临于生活之上遥不可及的姿态来驾驭我们,才能够包含我们想要的一切欢快与逸乐。从小到大,总有那么些东西是我们不太容易得到的,而正是因为不容易得到,所以才挥之不去,慢慢变成带有恶意的剧毒的麻木与疲惫阻碍着鲜活快乐的生。对于A而言,他的不幸不就是源于贫穷吗,他生活的破破烂烂的小屋与那些伟大的统治者那些行兵征战的幻想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在这样每日残酷的想象下,痛苦是多么鲜明而实在啊,他所想要的一切似乎越来越远离他了。这样一来,贫穷或许只是个借口吧,他真正想要证明的,便是罪恶本身啊,便是杀人暴力践踏这一类的东西,因为只有罪恶成了可能,他的梦才能成为可能。不然,一切不过是泡影和徒劳。

我觉得A他还是算个正派人吧,他还是有那样光辉的理想,就如同他所说的一样,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若非要杀死那么一两个人或许真的是无所谓的吧。毕竟他虽然要证明的是罪恶本身,但他的目的却并不是罪恶本身呀。

有时候我觉得,A这样的人,他的失败或许是因为虽然他不幸,可却没有不幸到过分那样的程度。毕竟贫穷这样的东西,真的是可以改变的啊,就算通过杀人这样的罪恶让A不能承受,也可以正正经经的教书做个生意人之类的。我想当时的他,正在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勾画杀人蓝图时候的他,不幸这个词,甚至在他身上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而只有隐秘的快乐,这样隐秘的快乐来自于禁忌,来自于踏入进去时的小心翼翼与突然加速的心跳,来自于将要看到另外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感受到从未感受过的情感的再真实不过的新鲜,我觉得这样的快乐,便是罪恶本身的快乐啊,如同他杀人前前后后歇斯底里的心理斗争,痛苦无力与快乐激动来回交替甚至并存的把持不住从内心喷薄而出的情感,在对那个笨蛋警察说出罪行并让他相信后从他眼里的恐惧之中感受到的征服的快意,从与那个精明的侦探员对话中彼此猜测琢磨繁琐而复杂的心理分析中所赢得的极度的自我膨胀。我想这样种种的快乐,A他是分分明明感受到了的吧,只不过他的聪明才智却没有把这样的快乐分门别类加以分析和利用,虽然他犯下了罪,可是他却与罪无缘。

我直到最后也没有想通,为什么A这样的人竟然受不了这样的罪恶的折磨啊。凭他的幻想、敏感、聪明才智,为什么宁愿看着罪恶成为不可能,看着自己的梦变成不可能,也不愿去承认自己的罪恶不愿去真真正正地去面对呢。也许贫穷这东西可以成为一切的来源与动力,可它却太脆弱了吧,它没有任何力量,切不断任何东西,不仅是梦,就连生活,贫穷也是拿它束手无策的啊。穷人们,照样可以天天生活得快乐开心,连自己穷人的这个身份,或许都将快遗忘了吧。就算A他的梦是怀着索多玛的心态建立起来的,可他与他的母亲和妹妹之间的情感,他与那个大学同学的情感,却像是雪崩一样强烈的阳光,是生活当中真真切切的光明的东西啊,在这样的东西的分分秒秒的净化与陪伴下,罪恶这东西,又怎么能成为可能呢,它所带来的,仅仅是痛苦啊,痛苦到A他必须去拒绝他的亲人朋友拒绝所有这样的明媚的情感,可就如同前面说的,他真的是与罪恶无缘的一个人啊,他无法深入阴暗,又怎样拒绝生活呢,只有在拒绝之后后悔,发现自己对母亲妹妹的爱,是无法拒绝的,痛苦也就因此而愈演愈烈了。A最痛苦的时候,想必是在犯罪之后一段时间慢慢屈服于生活,屈服在自己会的仅仅是杀人却无法跨越无法深入的不可置否的想法中的时候吧。处处都是这样的矛盾,他又该向哪里伸手呢。他没有自杀,而是选择了受苦。

有时候想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真的是算幸运的呀。至少他有那样的机会去发现一切都是可能的呀,一切都近在眼前都是可以触及的。而生活,快乐而鲜明的生活啊,对他而言,也是可能的。想象一个容貌丑陋猥琐,身材矮小,木讷而不善言谈的人,或者一个结巴,一个瞎子,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区区贫穷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他们来说,生活这东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更别提什么梦了,他们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深入罪恶吧,只能残忍地同自己所想要的背离,并走得越来越远,就像一种报复,因为自己丑陋自己的结巴等等,竟然是丝毫不可改变的简直如同永恒一般的东西,只能走向毁灭,因为若真能毁灭的话,永恒也就不存在了啊,所谓丑陋结巴这一类的东西,也就成了可以改变的东西了吧。

想想看,生活从未给予我什么机会吧,我相信我能跨越罪恶,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总会有东西亲自委身来到这个世界告诉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于我而言,罪恶跟通向那光辉的彼岸的必经之路是没有什么关联了,只是我用来逃避那不可能的生,深入其中自由自在的翱翔的东西罢了,最牵强的一点,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仍觉得我一定会通过某些莫名其妙的罪的方式,达到生的一端。在那时,我会有多么轻松啊,在背负了如此久的难以忍受的包袱之后,忽然得以轻装漫步在生温暖而宽广的怀抱里,轻松得甚至会飘起来吧,或许能触碰到那蓝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天空,也是说不定的呢。

在书中,同A最为相像甚至比A更为可怕的,或许便是A的妹妹曾做过家教的那个家庭的主人吧,对于他而言,罪恶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吧,他懂得如何在那些最肮脏低等的地方享乐,便是最好的证明吧。可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爱呀,不仅是没有忘记,甚至整个身心为了它炽热地燃烧最后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最这样的人,我是多么钦佩啊。

当然,不可能是只要不幸的人我都钦佩呀,我钦佩的仅仅是不幸而又不与这样的不幸妥协的人。而大多数人,却只会逃向另外的生活或者空想啊。

A最后去受苦了,并在爱情中得到了拯救。这样平淡的结局,或许不和我意,但也没有什么不好吧。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只要好好生活,就已经足够了,带给我的感动,已经太多太多……

以前埋下的痛苦的种子,又在最近生根发芽,对于现在的我,我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徒劳呀,不过也正是因为徒劳,才是我应该做的。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