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3000字读后感 >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9000字

时间:2017-03-29 07:56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9000字一:(9225字)

1、佐西马长老的兄长马尔凯尔

马尔凯尔是个心地善良,但是性情急噪易怒的年轻人,在17岁的年龄,像所有处在花样年华的少年一样,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也对哲学和政治有着浓烈的兴趣,当然就对宗教的虔诚感到厌烦和不屑。他梦想着在漫长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像那个他接触的被流放的哲学家一样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代价,那也是壮丽的诗篇,是值得他为之牺牲的巴别塔,建造这样的巴别塔不是为了接近上帝,而是为了把上帝挪移到人间,他们不相信有上帝,上帝只不过是他们超越的目标,来显示他们生命的伟大和青春的力量,也许这样的信念在像他一样的他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中间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他的健康状况不出问题的话,他会一直在远离神的道路上,越来越远。不久他生了病,还很严重,没有多少日子留在世上了。在有限的时光里,面对死亡的恐惧把他捆绑到上帝面前,迫使他去认真思考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当人被疾病所折磨,生命即将凋谢的时候,再好的承诺,再美丽的梦想,再渊博的知识,再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无法安慰他的心灵,他必须解决是否有上帝的问题,也就是灵魂不灭的问题。之前他所坚持的观点在死亡的黑暗来临的脚步声中,正在渐渐地土蹦瓦解。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死亡与上帝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只能说,这样的人,到死都不愿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只能是那些不属于上帝的人。上帝在圣经中,并非是为了给人类一个光明的信仰,他清楚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根源在哪里,人为何会死亡?人为何不幸福?死亡的真实意义和景况是什么?上帝为何要拯救世人?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的罪性与神的神性的关系,如果解决罪的问题?像马尔凯尔这样悔改的人,他们很直白地面对灵魂,把罪恶揪出来,寻求上帝的怜悯是很珍贵的,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个罪人,才会发现自己最需要的是上帝,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可以抛开罪的重担归回生命安息的愿望,只有上帝可以做到,人是没有办法帮助的,因为只有上帝有权柄赦免人的罪过,赐予人安息。如果否认上帝的存在,那就意味着,不承认自己的罪恶,不需要上帝的怜悯。伊凡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罪恶,不存在上帝,就可以无所不可地行事,也就不存在罪恶感。

现代的文明的发展,在一些方面让神得到了更多的彰显,例如科学家发现每种生物体的基因是巧妙的设置,是不能改变的,就像电脑软件一样,是事先设定好的,也就否定了进化的可能;大到宇宙,小到生物体的最微小的细胞都是遵循着严谨的秩序和最完美的设计,人显得非常渺小,如果没有上帝的话,这一切的智慧和精妙是从何处来的呢?科学家在对地球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发现生命体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的条件是多么的复杂和苛刻,决不是简单无聊的巧合,这一切的问题谁能解答?只能归荣耀给上帝,除了藏在人类灵魂里的罪恶是肮脏的之外,所有的一切被造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被上帝洁净和祝福过的,都带着至上的光辉。

另一方面哲学和无神论的思潮,把人们推向离神更遥远的国度,像伊凡一样,与其说是知识和教育让他否认上帝的存在和伟大,还不如说他内心的自高和自恋让他拒绝上帝;世界上的存在都有两面性,包括知识,学说,思想,理论。可以让人靠近上帝,也可以让人靠近魔鬼。

马尔凯尔的转变是有代表性的,他很慎重地考虑自己的问题,虽然他说归向神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孝顺的爱心让上帝的光照亮了,从此他在万物身上找到了上帝的爱,这种神圣博大的爱把他包围了,他就像个婴孩,身边站满了纯洁的天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最大的罪人,甚至鸟儿都比他圣洁,他向鸟儿花儿忏悔,流着痛悔的热泪,拥抱着新生命的愉悦和欣喜。他认识到每一个人在所有的人面前确实都是有罪的,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负有罪责。如果我们认为别人的罪与自己无关,就是在间接地宣称自己是无罪的。夏娃是首先犯罪的,把罪传给了亚当,他们又传给了后代,以此类推,谁能说自己是无罪的呢?就像一个长大麻风的人说自己与其他的大麻风病人是无关的。从别人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我们的罪的影子。也许我们无意的言行就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从而播下了做恶的种子,谁能否认曾经伤害过别人呢?对罪的深刻认识让我们渴望被医治,渴望被宽恕和接纳,像一个饥饿的孩子渴望母亲的怀抱一样渴望神的爱的抚慰。这也印证了主耶酥所说的话:有病的人用得着医生,没有病的人用不着医生。罪就是属灵的疾病,吞噬着我们的灵魂。医生就是主耶酥,他在十字架上钉死就是为了来医治所有的罪人,给人类带来新生的幸福和喜悦的热泪。然而,有多少人认识到这个宝贝呢?所以,福音的核心就是:解决罪恶的问题。耶酥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有几个人能看到自己灵魂的卑劣和污秽,来到耶酥面前寻求洁净呢?就像那几个长大麻风的人求医治一样呢?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确实带给人们很多实惠,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提高,但金钱,虚荣,骄傲所引发的人性的迷茫和荒寒也是有目共睹的。人的质朴善良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是疑惑和孤独,一系列的假酒,假奶粉,假大米,假蜜饯等等,受害者还没有从伤痛中醒过来,又有不同的受害者加入进来了,仿佛在中国没有什么不可以造假,只要有利可图,就没有不可以做的,只要人看不到,不被发现,就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上帝,他们也不需要上帝来妨碍他们赚钱,那些因他们的罪行而早逝的生命,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他们的快乐和享受,他们的幸福和自由就是上帝,没有上帝,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就是伊凡们的处世哲学。多么可怕的哲学啊!在全世界又有多少人愿意作他们忠实的信徒啊!那些世界的物质享受和诱惑就像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非常的诱人和美味,人们在疯狂地抢食,结果那是包装精美的罂粟和迷魂药,为了心安理得地沉迷在罪的温柔里,人们拒绝上帝,否认上帝,因为承认上帝,就如同承认自己有罪一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宁愿停留在这沉重的疼痛中,向自己说谎,向上帝挑战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审判官,自己就是上帝,如果能接受另一个他们陌生的上帝呢?这就是伊凡的宗教大法官所说的,他们使地上数十亿的人们像孩童一样幸福,而自己却吞食着痛苦,就因为他们是少数保守这秘密的人,然而这样的秘密能保留多久呢,这样因抵挡真理而遭受的痛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呢。人啊,就是上帝眼中迷失的鸽子,上帝造的鸽子是可以知道回家的路线的,是什么让它们变成了蠢笨的迷失的鸽子呢?他们唯一抵挡上帝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罪恶,拿着罪恶向上帝宣战的人类是勇敢还是可怜,难道我们自己从没有问过自己吗?、

2、圣经对佐西马神父一生的影响

相对于宗教大法官把他所持守的信仰建造在奇迹,秘密和权威之上,佐西马长老的信仰是建造在认罪和神的话语之上的。、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6/17)。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圣经,没有一本书把世界和生命解释得如此清楚合理,也没有哪本书能显露出父亲对儿女如此的爱和怜悯。神并不是高高在上地施舍给我们人类一点爱和温暖,而是坐在至高之上,自己谦卑,降世为人,来到我们中间,亲自给瞎子带来光明,给瘫子健康,使死人复活,来抚慰人们悲苦的心灵,擦干他们的眼泪,承诺给他们光明,希望和天国的自由。他为罪人钉死在屈辱的十字架上,为了实践他给我们的承诺和爱情。如果他从十字架上下来,暂时堵塞了那些讥诮他的人的嘴巴,却永远地让他对人类的承诺和爱情落空了,所以,他宁愿忍受那种被误解的耻辱和痛苦,为了带给人类永恒的幸福和安慰,为了天国里那纯净的爱和热泪,他一言不发,他用沉默斥责魔鬼的卑鄙。那如死之坚强的爱,让他用十字架热吻苦难的被罪人的眼泪浸泡的大地,让他的神圣的血浇灌脚下的土地,为了那地里的种子,能发芽,开花,结实。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能结出许多子粒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他就是那粒麦子,为了丰收的麦田,他愿意死去再复活,来诠释生命的永恒。、谁能说死就是结束呢?死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世界的生生不息就预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死亡并不是结束,灵魂是不灭的。佐西马长老从小心田里就种下了这粒种子,因为他喜欢看圣经,他临终的谈话散发着成熟的麦香和收获的喜悦。、世界是本无形的圣经,而圣经是让我们灵魂茁壮成长的粮食,在圣经里蕴涵着丰富的营养,让神的儿女在他的爱里完全,从而能行各样的善事,爱是人行在神道中的必然条件。、如果从圣经中,没有看出神的心意,让我们更亲近他的话,那么得到的空洞的知识就很容易成了魔鬼诱惑我们的破口。那个旷野的精灵是勤奋的,为了败坏人的灵魂昼夜不眠的,对于那些弱者像犹大伊凡之流,他进行收买;对于那些强者像约伯保罗之流,他采取控告的手段。他不能在上帝其他的创造物上找到突破点,因为它们是无罪的,只有人性里的自我是他可以攻击的,他尽力让人的自我放大到不见上帝的地步,然后来作人的上帝,虽然他是上帝的仇敌,也无妨他享受崇拜的热情。当佐西马长老很小的时候,听到约伯的故事,心灵就受到强烈的震撼。约伯是完全正直敬虔的,他就如同上帝其他的创造一样,是上帝看为好的,折射着上帝的容光和智慧。但是,这种美德一方面是上帝的荣耀,、一方面是撒旦所嫉妒和嘲弄的.、而在这个世界上,、撒旦在勤劳地遍地走来走去利用人性的破口培植自己的信徒,、他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去施展自己的存在和智慧,、在他看来人性是一个致命的创伤可以来羞辱上帝的创造,达到嫉妒和嘲笑的最好果效.在这上面撒旦乐此不疲;、而上帝却任由人性在撒旦的手下遭到摧残和强暴,在那旷野的精灵沉浸在胜利的快乐中的时候,、用他伟大的宽容的爱收拾残局,用十字架缝合人性在世界的创伤,他在苦难里培育人性的美丽和自省,坚韧和对恶的厌恶,他利用魔鬼制造的痛苦在人性里赐下对生命和真理的热忱.以及对上帝的敬畏和热爱。、当人性被魔鬼的毒液控制,被罪恶压伤而低下高贵的头颅的时候,、上帝用他仁厚的钉痕的双手轻轻地把人的头抬起来,、用他那坚定的充满爱的眼睛给人信念和希望,、这是多么的感人啊,人性在上帝的爱里绽放.、约伯在受试炼的时候,、在自己的纯正里,、发现了自义,所以,、他说自己以前是风闻有神,现在却是在皮肉之外亲眼看到了神.、"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旧约·约伯记》第19章)、由此我们就看到了嫉妒造成的苦难,在上帝的爱里化解成了精纯的生命,也看到了苦难的最高价值。值得人深思的是:人真的可以忘却苦难而在上帝的爱里安息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何伊凡认为忘却苦难去拥抱那永恒的大和谐是不可能的,他宁愿在痛苦里背叛,也不愿被上帝的爱和怜悯所收买,这意味着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应该受苦的,他无法接受苦难的正当性,如果有上帝的话,为何他要给自己如此的痛苦呢?如果他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他就决不会给自己任何苦难,会像他说的那样拥有完全的自由,做任何事都是正当的,没有罪恶的限制和制约。为此,他拒绝给自己苦难的上帝,苦难已经在他的心中发酵产生苦毒和恼恨,把他的灵魂之灯完全熄灭了。约伯是把自己置于上帝之手的,乐于接受任何从上帝来的环境,不论是祝福,还是祸患,他都坦然地承担。他是上帝园中的一棵葡萄树,在秋冬季节,上帝要把他的枝叶全部剪除,为的是来年春天能结出累累果实。他承认苦难是上帝的爱的修剪,虽然是魔鬼做的,那也是上帝利用魔鬼做成他工的结果,他是上帝所亲自栽种的,他为了上帝的荣耀和爱活着,只有如此他的生命才能在神的爱里永恒。所以,敬畏上帝就是智慧,远离恶就是聪明。

约瑟的故事也是和约伯的故事一样都是教导人们在苦难的路上顺从上帝的带领就有福乐和平安。约瑟身上也是查不出有任何的过失,他是那样的圣洁和顺服,就像父亲怀中的羔羊,他看不惯哥哥们的恶性,向父亲报告,为了改正他们,却引来了他们的嫉妒,在沙漠里的一座枯井旁把他以低价卖给了过路的商人,他苦苦地哀求哥哥们别把他一个人遗弃在外邦人中间,但没有人怜恤他。在埃及,神像众多敬拜混乱的地方,他并不因为哥哥们对他不公的行为就离弃神,相反他把神作为他唯一的追求,即使全世界都不要上帝,都没有公理,他仍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的羔羊。上帝与他同在,给他智慧,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并无外邦神与他同在。耶和华使他乘驾地的高处,得吃田间的土产,又使他从磐石中咂蜜,从坚石中吸油;也吃牛的奶油,

羊的奶,羊羔的脂油,巴珊所出的公绵羊和山羊,与上好的麦子,也喝葡萄汁酿的酒。(申命记32:10/14)因为他在埃及受了苦,上帝把整个埃及赐予他,让他在法老的家中为尊为大,他的父家也因为他而得福,在他与哥哥们在埃及他的宫里相认的时候,他心中的爱一点也没有因为所受的苦难减少,他爱弟兄的情绪发动而号啕大哭,因为他看到哥哥们的转变,他们已经不是曾经的满怀仇恨的哥哥,而是愿意为了弟兄牺牲自己的哥哥,是神的爱让他们重逢和相爱,难道苦难不是很好的粘和剂吗?是苦难让他们彼此得着,也是可难让他们更加珍惜兄弟的手足之情。佐西马长老深信因为爱是可以遗忘苦难的,当人得到上帝之后,就不会再抱怨在地上的微薄报酬了,上帝的赏赐永远是丰厚的,人们有了神的话语,就有了生活的希望,然后就能在各种各样的生物身上看到上帝的光彩,即使是一个甲虫,一个蝴蝶,一片叶子,一屡夕阳的斜晖也会让人激动和感恩,流下喜悦的泪水。大自然是上帝给人的一面镜子,如果人类不能静下心去认识灵魂的真实光景,被上帝的容光感化而对生命充满感恩和赞美,就谈不上任何幸福。、在约瑟的经历中,他的痛苦因为有上帝的同在转化为了一种幸福,这就是佐西马长老嘱咐阿辽沙一定在他去世之后离开修道院,到尘世上,到人们中间去经历磨难,在痛苦中收获幸福的原因。没有上帝的爱,就没有任何喜乐和平安。从这些故事中,神是让我们坚定信心,一生的果效都是从心发出的。苦难不是我们拒绝上帝的理由,而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证据。正如我们在看到十字架的时候,也同时会看到上面的耶酥。看不到十字架的人,也就看不到上帝的真光。现在人们的心灵被物欲所蒙蔽了,苦难对于他们来所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何躲避苦难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怎能接近上帝呢?他们追求的是肉体的安逸舒适,灵魂的苍白和空虚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他们听不到神的呼唤,也看不到罪恶的重担,在灭亡的路上狂奔。一个亲近自然,聆听自然,热爱自然的人,只要心里思想,就可以发现上帝的踪迹和他爱的启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罗马书1:19/23)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本”有古卷作“血脉”),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使徒行传17:26/28)由此可见,神藉着所造之物在启示我们生命的智慧和上帝的存在。

3、佐西马长老回忆出家前的青年时代:决斗

在佐西马长老年青时代,他在军队里作军官,远离了圣经,也染上了各样的恶习。酗酒,闹事,傲慢,虚荣等,经常虐待服侍他的勤务兵阿法纳西,甚至为了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决斗。决斗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要做出牺牲。在决斗的前他开始心灵苏醒了,他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罪人,是没有资格去责打另一个人的,因为我们都是同类,自己并不比别人高尚,一个人打另一个人,这是多么可怕的罪行,如果同类之间都不能友好相处,消除隔阂,平等友爱,还能有作人的快乐吗?看那窗外的小鸟为何叫得那么快乐,是因为它们是无罪的,它们的心是清洁的,为何人类充满愁苦?是因为卑鄙可耻的罪恶夺走了人类享受快乐的权利。他厌恶自己,痛恨自己的罪恶,质问自己有何权利要去剥夺另一个聪明,高尚的人的生命,有何资格让一个女人失去自己的丈夫,而让她痛苦地死去?是啊,如果人在做事之前能思考这些问题的话,就没有那么的罪恶了,也没有那么多受苦的人们,也就不会让这个世界失去和平和幸福了。、一个人能开始怜悯同类,为同类哭泣,为罪恶感到羞愧,放弃骄傲和虚荣,来好好珍惜生命,这个世界就有可能变成天堂,但是,因为有那旷野的精灵在怂恿着伊凡们的野心和报复,所以这个世界注定是个争战的沙场,到处是罪恶的遗骸和腐烂的气息。、佐西马怀着敬畏的心忍受了对手的一枪,自己放弃了向对手还击的权利,并请求他的宽恕。因为他的改变,他的名誉扫地了,人们并不去理解他为何如此做的善良动机,而是嘲笑他的懦弱和胆怯。一个勇敢地承担世人嘲笑的人是胆怯的吗?他是最勇敢的人,因为他面对的是自己,他打败了自己,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当他投进上帝怀抱的时候,他仿佛又感受到了幼年的纯净,他兄长马尔凯尔的转变落在了他的身上,在大自然的映照下,他看到了上帝的光芒和天使的身影,感悟到活着就是天堂,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活在上帝的容光和护蔽下,就是天堂,有上帝的同在就是天堂。、伊凡为何不敢面对自己呢?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放弃作恶,彻底悔改,这是佐西马长老幼年藏在他心里的神的话对他的解救。如果他没有悔悟的话,也许就在决斗中丧命了。人往往是在生命受到至大威胁的时候,才会思考神的话语,省察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最黑暗的时候,才能看到那天空中闪烁的繁星给我们的启迪。人天生是自大,狂妄,骄傲,虚荣,贪财,好色的,这种人的劣根性,是必须藉着苦难来摒除,不接受苦难,就是不愿意出去这种灵魂的毒瘤。伊凡不愿意接受苦难,是因为他娇养着这些情欲的虫子,麻醉自己的灵魂。、

4、神、秘、的、客、人

如果说在决斗事件中,佐西马长老尝到了悔改的甘甜,那么在与这个神秘客人的交往中,他切实感受到了罪恶的可怕,也是最终促使他奉献一生侍奉上帝的动力。

这个神秘客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代表,我们与他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罪恶不同而已,其性质和结果是一样的。通过长时间的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他有了很深的认识。他认为任何科学,任何实利都无法确保人们公平分享他们的财产和权利。人们总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是有牢骚,彼此嫉妒,自相残杀,人人都力图最大限度地各自为政,都想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追求生活的完满,其实他们的一切努力并不能得到生活完满的结果,只能是彻底的自我毁灭,因为充分确立自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陷入十足的自闭。人人都把自己关在洞内,人人都远离他人,把自己和自己的所有的统统藏起来,活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拒绝任何人走近自己。、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类的亲情和信任,人类活在支离破碎的世界,独守着有限的所有就开始做自己的上帝,做世界的审判官,这种自闭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这也是聪明的伊凡所看不到的,为何我总是忘记不了他呢?总要拿出来做比较呢?是因为他还是个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我们在看的时候会体会到他宗教大法官的荒唐。

如果罪恶可以用善行来赎的话,那么这个神秘客已经尽力去做了,应该感到安心了,为何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灵魂被罪恶压抑得越来越沉重,无法呼吸,到了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程度。因为他在十多年前杀死了一个自己爱的女人,虽然别人做了他的替罪羊,没人发现他的罪行,别人不知道,但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他自己还有上帝。、他起初并没有为自己的罪过有太多的自责,只是认为自己杀死了自己爱的女人,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爱情,感到惋惜而已。渐渐地他感到莫名的烦躁和苦恼,并不知道是良心的谴责。他认为生活上了轨道就好了,这是人的解决办法。结果他结婚了,并没有大的改观,随着自己的孩子出世,对着孩子那天真纯洁的脸,仿佛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丑陋和卑鄙,那过去的罪恶在控告他,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无法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在外人看来,他是富有,仁慈,慷慨的绅士,他的内心却在地狱挣扎,痛苦不堪,无人可以理解,他以为靠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可以长期忍受这种折磨,准备以这样暗中苦熬的代价赎偿一切罪恶,但这个希望也落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却变本加厉地折磨他,让他无法呼吸,这时他遇到了年青时的佐西马长老,他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人一旦犯了罪,就做了罪的奴仆,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以自由’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你们却想要杀我,因为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我所说的是在我父那里看见的;你们所行的是在你们的父那里听见的。”(约翰福音8:31/38)一个罪人如果不靠基督的救恩是无法得释放的,罪的锁链和毒钩只有耶酥的宝血可以砍断。赦罪的权柄在耶酥手中,除了他之外谁也没有权柄带给我们真正脱离罪恶的自由,这就是彼得所说的:天上地下没有赐下别的名可以得救,惟有基督的名能救我们。、所以如果靠着行善和受苦可以得到赦免的话,就不需要主耶酥道成肉身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因为他是上帝,是高于人类的,是圣洁的无罪的,他可以有资格代替有罪的人类受罪的惩罚,从而把人类从罪恶的压制下释放出来。整个人类都是罪的奴仆,人是不能自救的,人也不可能救人,只有上帝能救赎人类。这是别的宗教所没有的,不论是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不能解决人类罪恶的问题,他们提出的修道方法和得救都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是为何有很多的人也信奉它们呢?是因为伊凡的宗教大法官所努力的结果。、年青的佐西马长老劝他去自首,只有承认离弃罪恶上帝的过度才能降临在他的心中,给他带来平安,只有在肉身吃过苦才能与罪断绝,大声地承认自己的罪恶,并有勇气去承担责任,就是对罪的强有力的斥责和反叛,标志着不再甘心做罪的奴仆,诚心地归向上帝的宽恕和慈爱。然而在很多次的犹豫徘徊中,罪的势力并非甘拜下风,而是做垂死挣扎,甚至反悔,这个神秘的客人,曾有一念之差要杀死佐西马长老,为的是继续隐藏罪恶,这也让佐西马长老彻底认识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危险,在世人中间,在罪人的包围中,是多么的危险。、最后,这个神秘客人战胜了罪恶的捆锁,自首了,却没有人相信,不久就平安地去世了。这个故事也让佐西马了解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那就是罪恶,他决定做修士就是为了站在上帝的身边更好地服务人群,帮他们脱离这种痛苦,他为此所受的痛苦,在他看来是最高级的幸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9000字二:(8570字)

序言:陀思妥耶夫斯基致力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创作耗时两年有余(1878-1880),巨著未竟,人却仙逝了!(据说陀翁着手创作下部时,因为案头上的笔筒掉落在地,遂俯身拾取,不意用力过度,血管崩裂而故世。)然而现行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文本已然自成体系,规模宏大。粗读下,可知陀翁所寄予《卡》中的希望之宏博。小说不仅写作技巧变幻莫测,情节曲折离奇,感情突变令人咋舌,更重要的是思想庞杂,矛盾重重,充斥着神秘、叛逆、否定、怀疑的论调和迷雾;不仅横逸斜出,枝蔓陡生,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层次分明,一以贯之,线索清晰至于冷酷的程度。但综观全书,与其说《卡》是一个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推理小说,不如说称之为作家有意设置以图拷问自我灵魂的舞台。作家将自我的思想恶狠狠、血淋淋地切割成若干块并加以外化(阿辽沙、米嘉、伊万、佐西马神父、菲久科维奇、伊波利特·基里洛维奇等六块),希图通过这些思想外化物的多次激烈论辩认识(或曰梳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其中最为根本性的追问(之一)是“上帝存在吗?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该怎么办?”因此小说中至关重要的章节是第三卷《酒色之徒》、第五卷的《宗教大法官》和第十一卷的《魔鬼。伊万·费尧多罗维奇的梦魇》。(本文所引章节、人名和段落等系荣如德译本《卡拉马佐夫兄弟》04年版,下同)。

《卡拉马佐夫兄弟》热衷于辩论。如果说第三卷《酒色之徒》是第一次激烈的探讨,那么作为呼应,第十二卷《错案》则是更为剧烈的辩论。而本文所欲从事的正是借助于对《错案》的分析,以图抛砖引玉地窥见陀翁的思想状况、创作手段。而之所以选择《错案》一卷,既是因为该卷几乎将所有(能够反映作家思想状况)的人物一一加以暴晒,更通过对检察官(伊波利特·基里洛维奇)和辩护人(菲久科维奇)赴汤蹈火的辩论的聚焦,全面展现了作家一再自我否定的思想(突变)状况,同时笔者也可以借此管窥蠡测,避免其余章节中“重复”内容的干扰。

一、审案过程的追述和分析

本卷中,作家一再“预先声明”,指出“自己远远不能胜任转述法庭上所发生的一切的使命”,唯恐“挂一漏万”“条理不清”。事实上,作家对本案的转述完全做到了穷尽百态(甚至近乎细大不捐),而且井井有条。陀翁将审案过程大致分成五大模块:其一是审案前众生相,其二是传讯证人,其三是公诉人(伊波利特·基里洛维奇)的公诉演说,其四是辩护人(菲久科维奇)的辩护演说,其五是检察官的自我辩护和陪审员宣布“有罪”。而重心当然是第二、三、四点。下文分别加以追述:

A、传讯证人

被先后传讯的证人有:作为控方的格里果利、拉基津、斯涅吉辽夫上尉、特里方·博里塞奇、两个波兰人(穆夏洛维奇、符鲁布列夫斯基)、三个医生(赫尔岑什图贝大夫、莫斯科名医、瓦尔文斯基),以及作为辩方的阿辽沙、卡嘉、格露莘卡、伊万、卡嘉、莫斯科医生。其中卡嘉再次出庭作证,“驳倒”自己原先的证词,致使传讯过程遭受短暂的混乱状态,是平静的行文中唯一的一次逆流,也是公诉人雷鸣般演说前一道刺目的闪电。不难发现在控方作证时,辩护人相对活跃,而辩方作证时,检察官和辩护人作了初步的交锋。

陀翁不惮于对如此频繁的传讯加以缕述,乃是因为他具体分析了每个被传讯人的情况,变幻叙述手段,择要勾勒,因此行文也避免了繁琐和重复。首先,作家声称“不知道控方证人与辩方证人是否由审判长分成两组,也不知道事先是否拟定按什么顺序传讯他们”,而事实上,恰恰是作家有意将证人从总体上划分成了两组。而证人的出场顺序也显然是精心安排过的。例如分别作为第一、三、六名(组)控方证人的格里果利、斯涅吉辽夫、三位医生似乎都无意于强烈指控被告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下文简称米嘉)。格里果利“至诚老实,也不偏心”,一方面指出“米嘉曾猛击格里果利的面部,把他打倒”,另一方面又表明其父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亏待了儿子”,一方面指出斯乜尔加科夫“诚实可信”“拾金不昧”,另一方面又指出他“脑瓜糊涂”“不信上帝”。斯涅吉辽夫上尉鉴于儿子“伊柳沙不让说”,故而“当被问到米嘉如何侮辱他的时候,他突然拒绝回答”。而分别作为第二、四、五名(组)控方证人的拉基津先生、特里方·博里塞奇、两个波兰人(穆夏洛维奇、符鲁布列夫斯基)则严厉地指控被告。拉基津“把正在审理的这桩惨案描绘成根深蒂固的农奴制余毒以及俄国缺乏适当体制而陷入混乱无序状态的产物”,充分暴露了自己急于炫示才华的卑劣心态。特里方·博里塞奇则是一副讨好法官大人的小市民嘴脸。两个波兰人只是为了一解心头之恨。显然,案件循着一文一武的节奏演进是作家刻意排列的。又如传讯辩方证人时,作家也不满足于直线式的追述,而是力求行文的曲折。譬如阿辽沙从被检察官诘问得走投无路到经由辩护律师的点拨而豁然开朗,进而追忆起香囊这条重要的线索。伊万从急于作证,到延宕不敢言,到精神躁狂自认凶手。卡嘉两次作证,自我否定,致使法庭秩序大乱。此外,作家对辩方投入的精力和墨水显然较之对控方的要多得多。而这一切,又怎能不说是作家精心排列过的呢?其次,作家在如此驳杂的传讯过程中还耐心十足地对各个证人的性格不同程度地加以区分和描绘。格里果利既是忠实而“委屈”的仆人形象,也是不偏不倚的老人姿态。特里方·博里塞奇见风使舵的市侩、赫尔岑什图贝对俄语的“情有独钟”、卡嘉近乎疯狂的爱情、伊万趋于变态的自责,作家都不愿放过。再次,传讯过程中,作家也不忘让检察官和辩护人崭露头角。我们不难发现,传讯控方证人时,辩护人表现得相对活跃,传讯辩方证人时,检察官也不愿错过机会。于是检察官和辩护人在传讯辩方时开始了初步的较量。辩护人初露锋芒时在格里果利被传讯的时候。可怜的老头尽管从容不迫,但是在辩护人近乎不着边际的诘问中还是狼狈地败下阵来。拉基津、特里方·博里塞奇和波兰人的作证失败,原因大同小异,容后再论。斯涅吉辽夫上尉自行放弃作证。三位医生则干脆内部发生分合,以至于所论证的内容简直无异于离题,而纠缠于各自医术的比拼。最后,检察官和辩护人针对辩护人的证词所采用的驳斥手法也是不尽相同,这是后话。

B、检察官的控诉演说

如前所述,卡嘉的第二次作证是作家在公诉人雷鸣般的演说前设置的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于是检察官开始了自己激情澎湃而又谨小慎微的公诉演说。综观或纵观这一席演说,不难发现它是带有“总分总倾向”的演说。之所以称之为“总分总倾向”,主要是因为演说的首尾都有脱轨的嫌疑。但这不是重点,略而不提,重要的是演说内容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需要强调的是,检察官是以被告犯罪的时间顺序进行铺叙的。这种顺序的叙述,有利有弊。利处在于检察官可以借此编织一条被告犯罪心理的完整路线。而公众由于受到检察官高超的演说技巧的吸引,就难免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接下来会怎样?”的情节追问中,从而忘记去考证“他怎能确认被告是这样想的?”。弊处在于这种对无关紧要的细节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干扰检察官本人对案件重点的把握,以至于“拣了玉米,丢了西瓜”,削弱了辩辞的说服力。

检察官就整个俄国的司法现状作了“宏论”。可惜由于内心的激动导致了语无伦次,中心不明确。庆幸的是,检察官渐渐平息了躁动的情绪,话题开始靠近案件本身。于是他通过两个案例表明被告在这个道德沦丧、麻木不仁的俄国社会的背景下“简直像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接着,检察官剑走偏锋,大谈特谈“三驾马车”的比喻。这个若即若离的话题简直是在炫耀自己的演说才华。构筑好这些飘渺空幻的地基后,检察官话锋直指案件本身,就事论事。他先后对被告之父、伊万、阿辽沙作了一番性格的勾勒。最后从不同角度对被告米嘉进行重点论述。主要内容是:①性格概述;②父子财产问题;③被告和卡嘉的关系;④卡拉马佐夫精神;⑤三千卢布的使用状况。对于第⑤点,检察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种种手段(排除法、逻辑推理等),几乎像是在解一道复杂深奥的证明题,最终确认结论为根本没有“小香囊藏着一千五卢布的事实”。

基于以上疯狂的分析,检察官又从“一切可能的角度”进行假设,对斯乜尔加科夫作了大篇幅的评论。这是为了力求排除被告之外最大嫌疑人犯罪的可能性,进而向公众表明米嘉绝无差错,必是凶手无疑。最后,检察官就被告在预审中的一些反常表现尽量作出“合理”的解释。(可惜这就失之于舍本逐末了。)毕了,他将本次案件审理提升到关乎整个俄国的命运的高度,也结束了自己癫狂的演说。

C、辩护人的辩护演说

辩护律师的演说侧重点是正面驳斥检察官的论证过程。他单刀直入地宣称检察官在“写小说”。辩护人首先就用米嘉不慎“丢”信封和“扔掉”铜杵两个细节的合并论证了米嘉并非“蓄意谋杀”,干净利落,毋庸赘言。基于这样“密林见飞檐”的开场白,辩护人话题一转,插叙了一段自明身份的告白,表示自己“初来乍到”,不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指出检察官也无“先入为主”的偏见,但“醉心于艺术性的游戏”,会使“事情更糟”。如此一来,检察官洋洋洒洒的演说就被“戏谑”了。于是方才建立起来的检察官令人信服的演说开始松动。

辩护人继而用“以牙还牙”的手段详加论述了开场白中的论证。表明假如被告是蓄谋弑父,既然他那么精于算计,那么他就不可能将凶器扔掉,以至于它成为重大罪证。而凶器被论定是“扔掉”,是因为“杵子是在离格里果利倒下的地方十五步左右被发现的”。所以被告之所以萌生怜悯和善意,查看格里果利是否还活着,“正因为在此之前他问心无愧”。但重要的是,辩护人并非停留于此,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各取所需”。这就从检察官的演说方法上加以否定。而演说方法则是演说内容得以运行的运输工具!

紧接着,辩护人作了三个令人惊心动魄的论证:①钱本来就没有;②谋杀也是没有的事;③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父亲和怎样对待父亲;④怎样对待罪犯。第①个论证彻底否定了被告的“谋财”罪。第②个论证彻底否定了被告“害命(弑父)”罪。①②两个论证都运用了釜底抽薪的方法。第③个论证从理性上吁请众人应当区别对待不同的父亲,从情感上唤起公众对被告的怜悯之心,同时也揭露了检察官人等之所以无法容忍被告很大成分是偏见,因为他们尤其看重本次案件(“弑父”案)道德意义。第④个论证委婉地提醒法官应当更多地用“仁慈”而非“严惩”的办法感化“罪犯”,从轻发落。四个论证一气呵成,彻底崩塌了检察官的宏篇大论,赢得了公众的赞许,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场内掌声雷动。

二、检察官和辩护人的比较

目的:小说第九卷《预审·案发》中写道:“检察官很爱面子,容易发火,不过人相当聪明,心地善良。看来他性格上的毛病全在于,自视稍稍高于他的真才实学。正因为如此,他经常显得心犹未甘的样子。他身上也确有某些层次较高、甚至颇具艺术性的倾向,例如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的专门研究,对掌握认识罪犯及其罪行的特殊本领他很感兴趣。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有怀才不遇之感,始终坚信上峰器重他,有人跟他作对。心境不好的时候,他甚至扬言要改行去当刑事诉讼的律师。突然发生的卡拉马佐夫杀父案仿佛使他全身心振作起来了。”可见,检察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单纯而冷静地分析案件的方向。他在本次案件中掺杂了太多炫示个人才华的非理性情感。所以在他把审案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他也就被自己的情感所利用了。而他在演说中一些语无伦次、若即若离的等荒诞的表现都是根源于此。

相反,辩护律师却全身心地致力于辩护演说。能使他眼睛为之一亮的是证人和检察官甚至公众的破绽,而非自己可以施展才华的空子。然而,恰恰因为他的全神贯注,他的才华展示反而剔除了一切藻饰浮华,显得质朴而不乏力道。

气度:检察官不仅易于躁动,投入的情感过剩,而且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他在追述整个案件的过程中,力图刻画出一个完整的自己理解的被告的形象,甚至于力图纤毫不爽地“再现”犯罪过程和被告犯罪心理历程。如此庞杂的追述任务最终席卷了检察官自己的驾驭能力。所以他的演说发生了游离,且不说开场白和结束语近乎不知所云,单单是他对“预审”的过于计较而不能自拔,已经要了他的命。因此,他的演说因追求完美而淹没了重心,削弱了说服力,露出了破绽。

相形之下,辩护律师则显得更加泰然自若,冷静客观。他无意于对全局的大包大揽,更多的是希望抓住重点,攻其要害,不顾其余。同时,辩护律师的眼光相对开阔,因为他还希望调动起公众的力量,等等。

辩论方法:(根据笔者粗步统计,)检察官主要运用了两种辩论方法,一是逻辑推理,二是心理素描。第一种方法中最突出的是排除法。当检察官谈及“斯乜尔加科夫论”时,他一一排除了“斯氏杀人”“同谋杀人”“胁迫杀人”等等情况,最终剩下了“米嘉弑父”。而第二种方法是他运用最普遍的。他在追述犯罪过程时,力图呈现出被告犯罪的心理。譬如当论及一千五卢布时,他说道:“这个极端疯狂、但意志薄弱的人挡不住诱惑,宁可忍受这般耻辱收下三千卢布,——而这同一个人竟然一下子变得如此坚忍不拔,脖子上带着一千五百卢布连碰也不敢碰!这与我们分析的此人的性格怎么合起来?”

辩护律师所用的辩论方法则是不拘一格,随即应变,除了检察官所用的两种方法之外,他还根据案情进展,运用了“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以逸待劳”“以牙还牙”“指桑骂槐”等方法。根据格里果利的年老昏痴,律师则抖开话锋,追问老人对一些琐事的记忆是否精确。既然老人甚至今年是何年都记不清楚,又怎能承望他的证词有多大的可靠性呢?好一招“釜底抽薪”!而对拉基津、特里方·博里塞奇的证词,辩护人则采取揭露二人的品行不端的策略。既然二人如此贪小便宜,品行卑劣,又如何不可以说他们提供证词是居心叵测呢?好一招“围魏救赵”!对于三位医生无关乎案情本身的纠缠,辩护人则冷眼旁观,“以逸待劳”。对于检察官的心理分析,辩护人则采用了“以牙还牙”的手段。检察官认为被告不善于盗窃,那么遗失信封也在情理之中了。而辩护人恰恰也是运用同样的逻辑推理,表示:既然被告蓄谋杀人,那么又为何“扔掉”了作为重大罪证的“杵子”呢?好一招“以牙还牙”。在辩护人行将结束演说时,也不忘调动公众的怜悯之心。对于检察官的演说特点,辩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几近“艺术性的游戏”,这就不动声色地点破了检察官演说的致命弱点——以主观臆想填补案情的盲区。这就是“指桑骂槐”。

可想而知,如此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冷酷无情的辩护怎能不胜过检察官一筹呢?(然而“乡下人不买账”!这或许是陀翁对当时司法界的冰冷的嘲讽!)

三、独特的创作手法

在《卡》中,陀翁大有穷尽创作手法的欲望。比如佐西马长老对自己身世的书信自白、伊万的梦魇、叙述主人公近乎全能而又有所遮蔽的视角、复调的大量运用、对稳定情节的刻意打破、情感剧变等。其中不少手法颇具现代性,在此,我想择要分条概括。所涉内容已偏离对“错案”的分析,因此以下内容权作附录之用。

A、复调

在《卡》中,人物对自己一再否定——这是作者矛盾思想的集中体现。最为直接的是第十二卷《错案》。检察官和辩护人对同一案情近乎截然不同的解释,(即“从同一现象中可以各取所需”),就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复调效果。如若再掺入公众、卡嘉、伊万、格露莘卡、斯乜尔加科夫甚至叙述者的言论,则这一复调体系就更加庞大而惊心动魄了。

就全书而言,小说中主要有三种复调类型: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这种复调模式在小说中俯拾皆是。就全书而言,佐西马神父、卡拉马佐夫父子四人、斯乜尔加科夫等就有至少六种对宗教的不同见解。他们的言论跨时空交锋,致使全书弥漫了言论的硝烟味儿。同样,费尧多尔、格里果利、米嘉、伊万、菲久科维奇(辩护律师)、伊波利特·基里洛维奇(检察官)对斯乜尔加科夫就有各自独立的认识。有称其忠诚老实的,也有称其善于嫉妒的,有称其脑瓜糊涂的,也有称其阴险毒辣的等等。②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场合)的不同性格表现。最典型的就是伊波利特·基里洛维奇(检察官)在公诉演说中提到的“卡拉马佐夫精神”。他认为米嘉“第一次表现的是货真价实的高尚;第二次表现的则是同样货真价实的卑鄙”。伊波利特将卡拉马佐夫精神概括为“能兼容千奇百怪的相反极端,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既看到直上云端的崇高理想,也看到极端堕落的万丈深渊”。他的评价是非常精确的。③同一个人在同一阶段(场合)的不同性格表现。关于这一点就更加极端了,其典型例子是“感情剧变”。而感情剧变的细节在小说中也是俯拾皆是。例如格露莘卡做客卡嘉时,起初表现得比较温顺,后来突然暴躁而近乎“无耻”。斯涅吉辽夫上尉通过阿辽沙接受卡嘉的救助(两百卢布)时,开始时何等兴奋和感动,可是突然间由于涌起一股可耻感。于是他就将钞票丢在地上,用脚踩进沙子里去!伊万出庭作证时表示能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可是突然间又声称无话可说,请求“饶恕”,比及快被带出法庭,猛然又供出了斯涅吉辽夫的情况,最后竟至于疯狂地表示“我是凶手!”。这一切情感突变是如此惊心动魄!

B、叙述行为

请看小说开首:“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一位地主费尧多罗维奇·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老卡拉马佐夫神秘地横死于十三年前,笔者将在以后叙述的这件血案,当时曾使此人大大出名,而且在我们那儿至今仍有人提到他。”

从中可以看出两点:一、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我”和“笔者”的关系比较暧昧。但就许多地方而言,“我”和“笔者”并不能等同,甚至于“笔者”是否是真实的陀翁也有待商榷。因为陀翁将自己切割成如此众多的角色,以至于这些“独立”的角色修炼成人形后竟连主人都认不清了。二、故事的时间和叙述时间发生错位。而这种错位带来可以有很多优势,也可以毫无意义。如果硬是提炼其中的蕴含,我想应当包括以下几点:①叙述时间晚于故事时间,就掌握了主动权——这就好比我们在纵论古今而“不腰疼”一样;②时间上的错位让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灰尘。读者揩去灰尘的愿望凭空陡生。(不过对于“引起读者关注的情节”,笔者生性驽钝,不易看出妙处,所以很少驻目,也就无所谓“关注”了。却不知别人怎样,如若同感,那么本条几近套话。

令人咋舌的是,即便叙述主人公“我”也并非全知全能,而只是有所遮蔽的“准全视角”。例如最后一卷中写道:“笔者确实知道,在我们城里为了米嘉甚至发生过数起严重的家庭纠纷。好多女士因为与她们的先生对这一惨案的看法有分歧而大吵大闹,由此不难想见,这些女士的先生们来到法庭旁听,对被告不仅没有好感,简直是怀恨在心。而且总的说来,我也敢肯定,与女士们恰恰相反,全体男同胞对被告都抱有敌对情绪。”这些模棱两可的措辞,无不表示着叙述者的视角并非全能。

C、切割思想

陀翁的思想太过驳杂,如果将自己所有的思想全部倾注于一个主人公头脑中,则容易造成行文的紊乱。因此陀翁采取了将自己的思想加以切割的方法(《序言》中已有所涉及)。笔者认为,陀翁的思想主要分配在阿辽沙、米嘉、伊万、佐西马神父、辩护人、检察官等六人中。阿辽沙代表着纯洁和对宗教的绝对虔诚。米嘉则是陀翁浪荡不羁、卑劣与崇高并存的体现。伊万是最接近于作者的。他“要求”自己否定上帝的存在,因此主张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又不断忍受着因缺乏信仰而被抛掷于人群之外的“孤独”,忍受着魔鬼、梦魇的追捕……作家甚至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生硬地灌进某些主人公的头脑、言论中。如检察官在公诉演说中就一段精彩的关于罪犯押赴刑场的设想:“先得乘囚车通过十里长街,接着是徒步行经成千上万的人群,然后拐上另一条街,在这条街的末端才是最可怕的刑场!据我估计,这段历程刚开始时,罪犯坐在示众的囚车上,一定觉得在他前面生命之路正未有穷尽。然而,屋宇不断后退,囚车仍在前进——哦,不打紧,离另一条街的拐弯处还远着呢,他还若无其事地向成千上万盯着他瞧热闹的人群左顾右盼,照旧臆想自己是跟他们一样的人。但已经到了折上另一条街的拐弯处,哦,没事儿,还有整整一条街呢。不管已走过了多少房屋,他老是在想:‘还有好多房屋呢。’如此终于走完最后一座房屋,一直来到刑场。”在《白痴》中,同样有近似的一段描写。那是借梅诗金公爵之口说出来的:“请想一想:就拿肉刑来说吧,这当然是折磨,皮肉痛苦,身体受伤,可这一切能把注意力从灵魂的痛苦引开去,这样便只消忍受伤痛的折磨,直至死去。其实,最主要、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在于身体的创伤,而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再过一小时,再过十分钟,再过半分钟,现在,马上——灵魂就要飞出躯壳,你再也不是人了,而这是毫无疑问的,主要的是毫无疑问。当你把脑袋放到铡刀下面,听见铡刀从头上滑下来时,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最可怕不过的。……如果把一个士兵拉出去,叫他站到战场上一门大炮面前,然后对准他开炮,他还不至于绝望;但要是向这名士兵宣读必死无疑的判决,他会发疯或哭的。”而这些残酷而冰冷的描写显然是虎口余生的作家意欲一吐块垒而急于给它投胎的结果。此外,伊万的《宗教大法官》、辩护人的父亲论和对罪犯应当用仁慈和宗教感化的论点都带有作家鲜明的痕迹。

D、其它

除以上几点外,个人以为,小说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创作手法,如:①穷形尽相,写尽百态人情;②追溯人的复杂的心灵世界,大量运用梦魇、错觉、潜意识等;③行文力避直线式,追求稳中见曲折;④节外生枝(对佐西马神父生平的追述几乎与小说无关,但是小说却运用了大量笔墨);⑤引入哲学思考,而非仅仅将小说视为“小说”;等等等等。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