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500字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2500字

时间:2017-06-20 07:4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我与地坛读后感2500字一:(2503字)

2010年12月31日,在微博上看到了史铁生老师的死讯,没什么感觉,毕竟我也只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题知道他而已。后来“网上悼念他啊,写关于他的文章啊”之类的很多,可能出于“怎么大家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的心理,就想买本《我与地坛》读,上网是售罄,回家去书城找,还是售罄。我就想,这世界为什么老有类似的事发生——曹雪芹病逝前能穷到没钱医治;要不是布罗德违背卡夫卡的遗愿,世上认识卡夫卡的人不可能多;史老师写梅娘感叹: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难道“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是人类的通病?

散文集基本讲述了史老师的一生。在最青春绽放的20岁被上帝抱上轮椅,如果不是海伦凯勒,不说奋斗成人,就是活着的勇气都很难鼓起。史老师的坚毅,勇敢,奋斗,乐观,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此我只能粗略地罗列他的一些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所谓他的“人生哲学”。

1,“先接受命运(不是说单纯地接受,而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坦然接受,再想办法改变或者创造),再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

不管是《我与地坛》的“不怕活和想死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人的名字叫欲望,把自己杀死在不必担心的领域,反正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还是《墙下短记》的“就算心灵之墙(各种内心独白与秘密)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事件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但要接受墙。”可能这些是史老师需要靠轮椅过活,而不放弃写作之路的动力和坚持所在吧。也反映出一个人写作不正要从他命运旅途,亲身经历,所悟所感里萌发吗?也就是上学时老师们常说的“写实”吧。

2,“怀揣梦想”

我把《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们归结为梦想类,我相信即使最优秀的人也有自己不可触及的梦想,不提。

3,“乐观”

当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记忆与印象2》里有篇《孙姨和梅娘》中提过,柳青的母亲——史老师管她叫孙姨——梅娘以前是右派,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儿活儿干来养家治病。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而史老师承认她是影响他很深远的一位。

4,“永远一颗年轻的心”

史老师还是位有颗年轻的心(或者童心)的人。《黄土地情歌》里有段:“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呢,跟二十几岁的人在一起玩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偶尔想起自己已经四十岁,倒不免心里一阵疑惑。”《比如摇滚与写作》里有这么种“家长们把“耐克”一类颠来倒去地看,说:‘啥东西,值得这么贵?’他们不懂,春天是不能这样计算的。”的思想。

所以孩子们想买耐克、阿迪之类的给父母看这篇散文;潮男潮女们答老师“为什么那么打扮得那么花繁锦簇、光怪陆离”时可以说,“看《比如摇滚与写作》去。”当然了,挨打挨骂了不负责。

5,“精益求精的苛刻”

《我与地坛》中提到,“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可见小说结尾的重要,或者史老师对小说结尾的苛刻。《珊珊》是写一住后妈家的小姑娘。因自己的兴趣爱好闯了祸(舞服熨完忘了把烙铁拿开)在小学校呆到夜深不敢回家,终究逃不过暴打,可怜凄惨如是。这篇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但是结尾,是这个故事最为悲惨的地方:那夜珊珊回到家,仍没能躲过一顿暴打。而她不能不回去,不能不回到那个继母的家。因为她无处可去。

因而在我永远的童年里,那个名叫珊珊的女孩一直都在跳舞。那件雪白的连衣裙已经熨好了,雪白的珊珊所以能够飘转进明亮,飘转进幽暗,飘转进遍地树影或是满天星光……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6,“父母离去才知道爱未免太迟”

百行孝为先,具体不说了。

《我与地坛》里的段子: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时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虑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印象比较深的事。

1,有一句——“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初读时甚是不解,可能还觉着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后来细想还是不太理解,猜想是“夏日酷暑炎热毒人与美好、高尚的爱情是大相径庭的”。据我所知,史老师祖籍是河北,基本在北京生活,除了知青时下乡到了陕西。查了下三地的夏天,属北京的桑拿天醒目,也许和我的猜想相符。

2,“文革”多害人,多不给人翻身?《我与地坛》里有位因出言不慎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待遇不公,于是练长跑,希望以长跑成绩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第一年跑第15,新闻橱窗里挂前10的照片;第二年第4,只挂前3照片;后来冠军,挂赛场群众的照片。就这还不算,跑了十几二十年,40好几岁了还是第1,有位教练对他说:要是10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3,《九层大楼》里“三年困难时期”,史老师的奶奶下米做饭都会好好计划用碗量,再抓出一小撮放进小罐备急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也有类似记载,能熬过这几年的都是有位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家长”。

4,散文集最后一篇是《扶轮问路》,看着像是电影剧终屏幕下翻的“鸣谢某某集团”,同时也再次回顾前面的作品(或者说回顾他的一生)。对于前面作品提出的一些无解或者用“有些事情只能在心里和坟墓”的问题作了模糊地解答,因为它们是只能在心里和坟墓的,所以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问罢了。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没法解答的,例如日复一日的写日记,觉得自己每天都那么落魄还为什么不想死,也许这些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2500字二:(2479字)

文学家们评论过,就算全年只有《我与地坛》的发表,中国的文坛也不会寂寞。因为这是一片感悟生命的散文。

作者是在奈何桥上感悟过生与死的,但最终拒绝了死神的邀请。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给过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森林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今天文坛上的史铁生。

令人惋惜的是,有许多森林曾经无畏地消失,只有树桩上圈圈年轮在诉说着莫可名状的痛苦。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法国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亨里特·福格同归于尽;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则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杀……

1989年,中国著名的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跳入了大海……

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也许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文革中,老舍被剃了阴阳头后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束了一生。

可是,为什么偏要无谓地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高密度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不错,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从小到大,一个生命倾注了多少人多少的心血,尊重生命,是对这无数关爱的尊重。

更何况,作家是人们心灵的工程师。有无数的人因为被那些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文学作品所鼓励,重新踏上人生的征途。可是当他们回眸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崇拜和向往的恩人已经凋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和痛苦。福克纳曾经说过:“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丢弃了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和怜悯心,让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让妻子从此独守空房,让孩子从此无法继续感受母爱或父爱,让读者大失所望,让社会失去人才,这一切值得吗?尊重生命,更是对他人起码的爱。

《我与地坛》中有这么一段话:“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母亲)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难道你真的忍心让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吗?!

倘若你的死为信仰,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像肖邦一样为了波兰的独立而死,母亲会为你骄傲!可惜不是!

98年抗洪的时候,一个排的战士跳入水中,用血肉之躯去阻挡洪峰。事后,战士们说,他们只想着该是为国捐躯的时候了,谁知排长大吼一声:“谁也不准死!”大家就这样手牵着手,在水中泡了一个小时,谁也没有倒下。更早的时候,有一对夫妇到华山旅行,照相的时候,丈夫不小心滑下悬崖,妻子一口咬住丈夫的衣领,就这样在悬崖边叼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别的旅客把丈夫救上来。

大兵和夫妇,他们都不是什么文学家,都不会写出蓬碧生辉的文章,但他们却知道生命和爱的意义。我觉得似乎有必要对那些写尽人间爱恨情仇,最后却无法摆脱羁绊而自杀的作家多一点反思《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年有一部轰动全国的作品《生命留言——死亡日记》。要知道,在胃癌晚期人是生不如死的。这种情况下,作者陆幼青却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坚强地走过了最后的100天。他说:“死神在每个人的最后时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独的时光。我已经走上了那条灰色的长地毯,何惧之有?我倒是觉得,正在做的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我能记录的可能很有限,但至少,我在这么做,记录一些真实的事情。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我坚信这一点。犹豫过后,我对自己说:写吧。”书出版后,封面是一朵象征生命美好和渴望的金色向日葵。

弥留的人尚且如此,有何况那些无病无灾的人呢?我想,面对死亡时陆幼青的痛苦不会比那些作家少吧。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颠布散热烈朝晖之时。”——《我与地坛》

每一个生命,就是每一颗太阳。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和光辉,就算暂时或长久地处于人生的低谷,也应当尽力地点燃希望,而不应该轻生。不管是作家,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都是如此吧。

所以千万不要把失落和痛苦长久地留在心里。那样你就像领了一个恶媳妇回家,什么时候有人需要离家出走,准是你而不是她。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便没有白活一场;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因为如此,在一年的365天,无论微笑或痛苦,我都会快乐地活下去!人的生命就像一束光线,肯定会碰壁,肯定会有曲折。但只要不放弃前进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到达心仪的彼岸!

也许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比如爱情和信仰。为这些而死是值得的,但请不要因为自己而轻生!

在此,我向川端康成等文学前辈们致敬,感谢他们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我希望未来的人们,在考虑生和死的时候,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2500字三:(2473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感觉到,它表现了一种让人油然敬佩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他身体是残疾的,但他却有着顽强的意志,他的生活是充实丰富的,他的思想是闪光着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地坛中萧条的景象表现出史铁生的内心脆弱的一面,反映了他不幸的遭遇。21岁时史铁生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有朝气的年龄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而印象中在另一篇初中学过的课文中,他描写他的母亲时,也多次提到了他那时的颓废与痛苦。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选择了逃避,他们逃避这个社会,逃避与外界的接触,逃避一切一切,把自己隐藏地很深很深。不可避免的,在挫折之后,史铁生也有一个特别低沉的时期。正如他描写地坛:"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藏幽,到处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很容易看出,这时的基调是悲观的。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他转变的过程。当他一天天消磨这时间,仅为着那是可以逃避这个世界的一个方式。但是就在这样的时间里,史铁生的心境也一点点地发生了改变"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时的基调不再是完完全全的悲观,而是夹了一种希望。

他开始考虑怎样活的问题,而不是当初的意味地逃避。他想到,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正如他所说"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他想了一些我们看起看来很平常的事,如:"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通过这样一些思考的过程,他从沉迷中醒了过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他已经从悲观的思想转变到充满了人生的淡然,还有希望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史铁生这篇文章中,让人很感动的,就是他的母亲。不仅地坛陪伴他,还有牵挂着他的母亲。"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他的母亲总是悄悄地来找他,又不让他发觉,每一次找到后又悄悄的离开。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毫不张扬的、无私的母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母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平淡中流露着真情,这让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想起了与她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母爱,就是早上起来放在桌上的那碗面条,分发着热气,就是正穿在身上的衣服,具有着温度,就是每天整理被褥,默默地贡献,就是冰冷的冬天暖和揉搓着你的手,凝聚着暖和。"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看到史铁生的这句话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这段基调轻快的文字,已经跃然于史铁生的笔下。是的,在经历了许多,思考了许多后,他真正成熟了,真正了解了生命的真谛与他自身的价值。"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是他真实想法的写照。

他也在地坛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如:15年前的一对中年夫妇,现在已经成了一对老人,依旧来园中散步;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还有一个老头,腰间挂一个扁瓷瓶,里面装满了酒;有一个捕鸟的汉子;有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每天工作都要穿过院子;还有一个是史铁生的朋友--一个长袍家,这位长跑家来园中,史铁生为他计时,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的到了第一名,并破了记录;最后还有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个弱智儿。在那个少女身上,史铁生看到命运的无情,也感知到苦难的必然性:"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是的,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所以苦难是必然存在的,既然苦难是必然的,那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想到这里,史铁生对于上帝强加给自己的苦难也就坦然接受了。

如今,他已创作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对一位双腿高位截瘫的人来说,已经是辉煌的成绩了。

在我看来,苦难是人生的经历。所有人都想避开它,挣脱它,可无论人类怎样的反抗与努力,它从不曾离开。

我与地坛读后感2500字四:(2532字)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碰到这样一个事物、一个地方,暗自与我们的生命契合,让我们看到它就想到自己、思考命运和人生,寄托我们的哀思或者发泄不满,而最终让自己在它面前慢慢归于平淡。就像史铁生和他的地坛,在这大千世界中,就恰恰逢着了。

这是中学课本选过的唯一一篇史铁生的作品,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第一次读到时便被它深深的吸引,很多年后,每一次读到,都依然对充满感慨,也还会潸然泪下,对母爱,对生命,对生活。

这是史铁作为一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里,用十五年的时间,寄托感情,思考人生和命运的总结。我再一次拜读,将自己浅显的认识分为了孤独、母爱、生命三个方面,分别写出。

一、孤独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脱,寂寞如同一间空屋。”

形体的寂寞算不得什么,那是青春的少年,一群人聚过了餐又唱过了KTV,最后回家的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小小落寞;灵魂的孤独,才是史铁生的寂寞。他在作品中写道: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一下子就想起,许多年前,史铁生的文学事业还没有兴起,他只是十年如一日的到古园中去,一个人,面对身体的残疾与病魔的折磨,思考活着的含义,与这一片野地融为一体,除了母亲,从不被人记起。

他的孤独,是深刻到骨子里和灵魂里的孤独,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是“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耐心和方式想为什么要出生”。他的孤独,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是和我们一样的年纪,活的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期盼着未来,踌躇满志,可忽然失去了双腿和曾经梦想过的一切梦想,在你还要走下去的几十年里,没有了梦想的陪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轮椅,是这浩劫一样的孤独。或许这些都还不够,应该是再加上当你忽然参透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时,她已经不在了。

就像史铁生还说过的一句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启示,又是一种告诫。任何孤独前都能再加一个更字,任何苦难前都能再加一个更字,任何失败前都能再加一个更字。而我们相比于史铁生,又有什么理由,总是大喊愁苦与孤独?有什么理由为了学习生涯里的困难而心灰意冷,为了成功路上的失败而自暴自弃?

二、母爱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母爱是这篇作品里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记得这篇文章是高一的时候学的,那个年纪的孩子,很多人不懂得生命,不懂的生活,甚至不是很懂得孤独的真正含义,但对于母爱却已有着很深的理解。所以当时大凡认真的上课的孩子都被史铁生笔下的母爱深深打动,看着课文,偷偷的抹眼泪。这么多年过去,当我们已经长大到足够对生命和生活略知一二时,读起这篇文章时冲击力最强的依然是这深刻的母爱。

他笔下的母亲是一位苦难但伟大的母亲,自己身患癌症却隐瞒病情,照顾自己丧失双腿也同样被病魔折磨着的儿子。“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当她看着儿子乱摔东西时默默的在门外守候,等待着儿子渐渐平静;每次当她准备东西送儿子出门时,是怎样的担心和不情愿,却不说一句挽留的话;“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担心不已时这样的话,是对儿子的叮嘱,更是自我安慰和暗自祷告;多少次担心的不能自持,偷偷的跑去偌大的园子里寻找,步履茫然又急迫……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样的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和任性,用她的包容和宽恕给儿子以理解和尊重,心里却承受着比儿子多千万倍的痛苦和惊恐,祈祷儿子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她是怎样的不情愿儿子到她视线触及不到的地方去,但又知道儿子需要一个地方去寻找一条能走向幸福的路,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时侯,母亲内心的斗争和煎熬该是何等激烈?

而这种爱在母亲去世之后才被作者深切的理解,尤为这母爱增加了几分伟大。因为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过了余生。

三、生命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上帝赋予了活的权利,每一件事物自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便也成为了一个事实,生命的起始是不被它自己控制的,没有人问过你是否愿意出生,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你就已经真的来了。然后上帝还要降临诸多的苦难于人间,让你为了战胜这些苦难而奋斗。这就是生命。

史铁生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生命,只不过他承受的苦难在我们的苦难上加了一个更字。而他却又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因为,如果在人间彻底消灭了残疾,那么将由病患去替代残疾人承受同样的苦难;如果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又有谁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

有谁真的想明白呢?为什么和作者年纪相仿的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可以每天来园里唱歌,而作者在思考生死;为什么十五年坚持来这个园子里的一对老人可以安逸的相伴着生活着,而作者最爱的母亲,却看不到儿子第一篇作品的发表和好好的活着;为什么那个漂亮的小姑娘最终却是个弱智?

可是史铁生终于想明白了,这些苦难是罪孽和福祉。生和死都不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要顺应自然。我想他的母亲也早早的就想明白了,否则又怎样做到默默地承受这么多年?

而我们在思考自己的生命时,也终于欣喜于作者,他必是思索到了生命的真相,才倾尽自己全部的热情去描写这园里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虫鱼鸟兽,春夏秋冬。滚动在草叶上的露水,高歌的雨燕,飘摇歌舞或坦然而卧的的落叶,都倾注了他对生命的全部热情。

结语:当记者问起他的职业时,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还说,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意说出来的,必是经历了一番世态炎凉之后,安然的诉说。《我与地坛》用它仅有的一万多字,告诉我们一个伟岸的灵魂向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告诉了我们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一些事情。人生不能受我们支配,但是可以拿来思考的,慢慢地我们总会明白,有些事情需要忘记,有些情感需要珍惜,有些事情只需付之一笑,人生大可不必用来烦恼。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