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8-06-28 10:0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存在”究竟是什么呢?这是贯穿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核心问题。为了强调自己中立的立场,昆德拉不惜写死了他的主角们。可怜的托马斯,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接受着存在之苦。而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还将继续进行着昆德拉的难题。你,了解自己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一】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一定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对小说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我仅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个人的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爱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轻松,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托马斯在俄狄浦斯事件中又表现出他的生命之重的一面。表现出他对社会还有一点正义感。正是因为这一点正义感也才能表现出生命之重。也说明生命之重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有责才有任,有任才有重。

  可以看出小说的主旨应该是明显的,是对人类生命之轻的指责和否定!个人理解是一部哲理性社会问题小说。

  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联想到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兄弟》,以及历史上的《金瓶梅》、《红楼梦》,等等……,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二】

  初读该书是在高三,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三,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因为异国情味,不是因为大量的性描写,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理解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生命本身毫无意义,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集体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时隔三四年后,又重读这本书,远没有当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审视它。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认为“性”是一切欲望的根源。诚然,你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可以说是在体验着高潮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只是大脑里的一种化学物质,它形成、消失,留给你的不是退潮后的温柔沙滩,而是你的满心失望。

  托马斯和特蕾莎都有其各自失望的东西。

  托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必须扮演父亲、丈夫、儿子的角色。于是他一并摆脱,成为一个没有伦理束缚的地位较高的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皮肤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与各种女人上床。揭示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探索的好奇心。

  但是因为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考虑,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人,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终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我可以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接受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必须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因为他始终有特蕾莎。

  特蕾莎的忠诚是维系他们爱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是如此的滥交。所以似乎本书中最该同情的角色就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她竭尽全力的想摆脱自己往日的生活,脱离由母亲、小酒吧所代表的肮脏、低下、无耻、不加掩饰的生活。她抓住命运的契机,以为可以摆脱。但她却悲哀得发现,她依旧与别人一样,托马斯的滥交使得她的身体毫无独特之处。于是她埋头工作,她尝试与陌生人做爱,她劝说托马斯到乡下。当她终于独享托马斯的时候,她却意识到自己爱卡列宁(狗)超过托马斯。

  最终托马斯与特蕾莎一起摔下山崖,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始终在一起。即使作者在对这两人的爱情保卫战中始终扮演着冷酷法官的角色,冷酷近于残忍得揭露他们的虚伪,世上男女以爱之名掩饰其懦弱。

  而整本书最勇敢的人或许就是萨比娜。如果说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结局尚有安慰之处,那么萨比娜则依旧毫无归属可言,她依旧游荡在自己的背叛之路上,而令她想念的男人——弗兰茨,则怀着对她的精神之爱死在了越南。

  故事结束,那么“生命之轻”为什么不能承受?

  每个女人都渴望一个男人的身体压在自己身上。“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因为他同太多然做爱;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的身体毫无重量,因为他是一个未断乳的婴儿。

  男人使女人幻灭,也最终导致自身的幻灭。托马斯搬到乡下,停止做爱;而弗兰茨在临死之际终于意识到自己应当守护女大学生,尽管他可笑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保护任何女人。

  男人与女人的共同幻灭,在于当下社会的毫无归属,如想归属必须媚俗。有人自觉地抵抗着媚俗,而有人不自觉地向世界媚俗。前者厌恶后者但自己也有媚俗之处,后者则是单纯得迷恋前者,比如说萨比娜与弗兰茨。

  而活在当下,我们如何媚俗;活在当下,自我如何存在。

  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可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弗兰茨起初不允许自己伤害妻子,但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个女人)是错误的,于是他抛弃了妻子。而萨比娜无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离了弗兰茨。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直追随她。而特蕾莎无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许她无法忍受底层、低下,而实际上“出人头地”后的她却无限渴望落回底层,而且她惊恐的发现整个布拉格都在变得丑陋。

  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所以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作为读者,我看到了。

  看到了人类、看到了爱情里的互相背叛,看到强权入侵、大一统、口号、集权、商业化、嘈杂、秘密监视、无知、懦弱,道德沦丧是非颠倒荒谬可笑。看到了人在生活中的渺小,无能为力可怜可悲。

  我所看到的在当下这个社会真实存在,生活毫无意义,荒谬可笑。人类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由是个甚至说是达不到的状态。

  但实际上,我又觉得我们将自身的失望、怨怼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人们放弃拯救自己,而将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渴望通过做爱,性高潮这一绝对快感,与别人建立联系,彼此合二为一,找到归属。但托马斯却是这一渴望的对立面。

  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非常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择该过怎样的生活。

  “一次不算数”可生活确确实实只有一次。当下的世界短暂幻灭,毫无意义,可你有不能否认此刻自己强烈的存在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境。自身的虚无导致人们脱离大地轻如鸿毛。

  最后的结局是特蕾莎与托马斯一起死去,我相信这是种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宁曾产下两只羊角面包和抑制蜜蜂”而觉得羊角面包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许是他们终于平静长久的爱情。

  16岁初读时震撼。20岁再读,竟有些宽慰。

  生命有不能承受的轻,而我们依旧活到下一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三】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生。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捷克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不久的句子,瞬间就喜欢了这句,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中安东尼旁白觉得人要努力做点什么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每当帮助别人就感觉自己变得稍微沉重一点点,让自己的双脚更好的贴近站在地球上。也想起了爷爷曾问我们三姐妹有没有压力,二三年级的我还不懂“压力”的意义,但却牢牢记得爷爷说人活着就不能没有压力。至今我仍不知道乡下的爷爷为什么懂得这个道理,作为长年在乡下的爷爷,会有什么压力么?需要什么压力么?

  我喜欢这本小说,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不仅仅是围绕几个人描写了他们的生活事件,更重要的是在文中还要体现作者其他方面的内涵,比如艺术、哲学思考等,小说的思考性让整部小说变得厚重起来,不同于一般小说,甩网上快餐式小说千百万倍。

  比如我喜欢这本书开篇哲学关于“重”与“轻”的讨论,在第一篇作者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小说人物的一生阐述这个论点。小说也讲了音乐,贝多芬的音乐,说实话,我对贝多芬音乐一点也不了解,之前还纳闷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总是那么沉重,不像莫扎特等人的音乐充满了欢快纯真、乐观和光明。从这本书中,似乎对贝多芬的了解多了一分,更能体会贝多芬对人生的思考和看法。

  我喜欢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很显然,作者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对女主角特丽莎梦的解释,很符合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而且作者不是全盘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由于过去生活经历而造成了心理创伤,所以才造就了现在的他们,刚开始,很难理解为什么文中的人物会有这样的想法,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在随后的文中慢慢揭晓。比如托马斯因为曾经失败的婚姻,害怕女人却又离不开女人,以自己创立的“三三原则”游走于众多女性中,托马斯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一边捍卫自己是忠诚的,一边却又用行动表明自己的不忠诚,两边都觉得自己对不住对方,却又不能停止自己的行动。特丽莎因为与母亲价值观不同,想从母亲的屋顶下脱离出来,当看到餐馆中看书的托马斯,放着贝多芬的“非如此不可”,感到了改变的力量和机会。萨宾娜因为14岁被清教徒的父亲粗暴地要求放弃心仪的男生,以至于她离婚,渴望背叛,背叛父亲、丈夫,甚至自己。法国人弗兰茨虽然不爱自己的妻子,但却因为极像母亲的妻子,仍然坚持与妻子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认为晚上必须要和妻子睡在同一张床上,偷偷出轨,渴望得到情妇萨丽娜的认可却无法理解萨丽娜。

  本书是在苏联侵略捷克的背景下进行的,中间穿插了些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不敏锐的我,在这点上不予评论。托马斯在政治中拒绝发表收回“俄狄浦斯”声明,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此失去医生的职位,在乡村中和特丽莎度过最后的宁静的生活。当时我被托马斯的坚持惊到了,我没想到最后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难道是作者代表了捷克人民对侵略无声的反抗,对虚伪政治社会的无言反抗?或者是我对托马斯不够了解的缘故?

  特丽莎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我喜欢她的“上进”,尽管在乡村餐馆做一个卑微的女侍,但她仍然向往着精神的追求。文中刚开始进场,特丽莎夹着《安娜∙卡列宁娜》,以至于误以为她是个受到高等教育,人格独立强大自信的女性,没想到她是备受母亲折磨的可怜女侍。但她却以书为伴,认为书是友谊的默契,同时有意识的欣赏音乐,形成自己的爱好。当她来到布拉格时,从一个在暗场中的技工成为一名摄影师,可看出她的努力。从她在日内瓦离开托马斯回到布拉格,可看出她当时的独立自主。为了证明托马斯“精神和肉体”是可以分开的,她和工程师体验一次轻浮的性爱,此后她的感情变化显得很有意思。

  萨宾娜很早就看出了社会的媚俗,一直与媚俗对抗,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她跟托马斯说最喜欢他的不媚俗,甚至和托马斯惺惺相惜。媚俗是以撒谎的作态和泯灭个性来取悦大众,取宠社会的行为。文中提到政治上的、生活上的、神学上的种种媚俗,嘲笑各种各样的媚俗,以萨宾娜为最,清高、高傲、不拘束,想脱缰的野马般,却是充满了魅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值得看的哲学小说,对于迷失在“轻”中的人来说,是一种警醒,但愿我们都能不断增加自己存在的重量,稳稳地站在地球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沙利、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小说体现的不止于昆德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更是对人类历史上饱尝磨难的个人的同情。对,在小说的第一章,反复萦绕于托马斯脑际的就是这个词:同情。他不断地想象特丽莎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最深切的同情。“同情”这个词,让有些读者误以为,托马斯对特丽莎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对可怜人的一种恩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人们总是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生命其实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怯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用我们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五】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完之后,首先充满内心深处的是罪恶,只用了两天就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这本巨著(我认为说它是巨著一点不过分,它不是最好的书,但是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反思让我忏悔),这是对思想亵渎啊,这是对文字不尊重。其次是不安,总是觉得没有很好的用自己的经验去用心理解它,觉得漏了什么比较重要的表达,是不是我漏掉了可以让我反省的机会?最后是无限的感慨啊,它用一男一女一狗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与社会去阐述了爱,人性,社会;去对比了美与丑,去描述重与轻;去转换了正与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难以承受之轻???我们常说我们无法承受重担,无法承受苦难,是不是应该这样写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妙就妙在在轻上......轻,有时候就像一根羽毛在内心世界飘摇着,我们醉酒般的去欣赏,但当它真正的落在心窝,我们却无法去取承担。或许是我们习惯了一种状态,突然的改变会让我们难以符合;或许是它只是表面的轻,当它真正的来临,我们才恍然大悟,但却难以改变;或许是我们本就脆弱到只可以承受生命之重压。无论是任何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去想想何为轻何为重。作者没有直接去谈这个问题,而是讲它转换为正与负的问题。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潜移默化的把自己身边的事物或多或少的正负化。+就是正,-就是负;挣钱就是正,花钱就是负;好人就是正,坏人就是负;朋友就是正,对手就是负。我们在正负中去看待问题,去理解问题,去解决问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就是难以承受生命之轻,以为我们正负化了一件事,我们将它看做轻,我们认为我们能承担,其实我们却难以去面对它。我们或许就不应该去分类,不应该用习惯去处理,用以为去面对。这只是作者对历史和心理的小小反思,接下来的是他对爱,社会,人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和反思。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如果可以,他应该是丈夫)与特丽莎(如果可以,她是妻子)、萨丽娜(如果可以,她是情人)之间的感情生活。作者开始是以三个人的各自的内心的视角去看待他们之间的相遇和关系。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境遇“偶然”相遇在一起。托马斯与特丽莎的偶然用个数字描述就是6。六次偶然让她们相遇,让她们最后相伴一生,虽然历经坎坎坷坷。偶然的背后蕴育着必然。托马斯因为同情而去与特丽莎在一起,他认为是上天让他去照顾特丽莎;而特丽莎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童年去逃避自己的母亲而遇到了托马斯,并且认为托马斯是她的全部,她不可以离开托马斯。而萨丽娜以或主角或旁观者去揭示这某些东西,她可以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游历在每个小故事中,如果这个故事没有她,毫无疑问会缺乏色彩和美。故事在三个人的内心发生,在顺叙与倒叙与插叙中完美的切换中发生。

  性

  请允许我把这个字放在的前边,对于这个字,我想说一句话:性有关与羞,无关于耻。我们对于性蒙上更多的主观色彩或许更准确的说是负面色彩。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吃了禁果后,性就进入了人间,性唤起了人类的独有一面,性唤醒了羞耻,使人区别于动物。也正因为如此性也蒙上了不光彩的一面。性自然而然(或多或少)与丑,与恶联系到一起。我们无法直接面对性,无法去谈论性,否则你一定是个淫荡之人。可是在读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把性当做上帝的恩赐,当做世上美妙的事物。性与做’爱不同,性里有爱,性里有探索,性里有害羞,性里有真情。爱情动作片的只是做‘爱,而不是性。在《我的丁一之旅》主人公在性中探索爱情,在性中探索人性,在性中理解情感,在性中追求至美。这只是作者一一个层面去探究人生的真善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借助了性去描述了故事的进展。托马斯或许在很多情人之间游历与玩耍,他们之间或许更多的是做’爱。更多的是需求,与爱无关,或许更多的是一方的理所当然的爱.......而特丽莎更多的容忍这种不忠,她分不清是因为爱他才会忍耐还是因为离不开他而纵然他的行为。而对于他来说,他离不开有情人生活,并不是因为爱,或许是习惯;他更离不开特丽莎,或许是爱,或许是同情,或许是天意。他们在性‘爱中变得安全与恐怖,他们在性中变得熟悉和疏远,他们在性中交流与思考。他们在性中谅解与矛盾。在性中,他们得到更多的反思和认识。性在很多小说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作者希望通过它表现爱与美,当然还有它们的对立面恶与丑。我们应该去理解作者的深层表达,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偏见,用作者的眼光看待作品。

  人性与社会

  人性与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当我们谈论人性时,我们应该脱离社会去剖析,还是在社会中分析人性。这真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但凡谈到矛盾就必然就有相生,没有绝对的矛盾和绝对的相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发生被俄国占领下的捷克,曾经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捷克突然成为的别国的工具,这让很多人去思考了共产主义的正确性,更多的人选择课反抗。作者用媚俗一次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丑恶面目。何为媚俗了,就是应为社会的主流去做事,去迎合大众,而不是真正的反抗Www.GuaZe.Com瓜泽网。用表演与小丑的方式使自己站在反抗的前沿,站在“正义”的一边。他们用媚俗的行为去嘲笑那些没有反抗的人或者是没有用媚俗方式反抗的人。托马斯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活着,应该媚俗,应为别人的时有时无的“笑容”,选择了用迎合大众的方式处理了自己的文章,那片文章没有任何政治立场却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那些媚俗的战士可能更乐意看托马斯屈服,因为这样让他们更高贵;那先屈服的人也同样的希望看到托马斯屈服,那样他们就相同,那些屈服者就不用低人一等。本来托马斯的文章不用屈服和抗争来取理解,因为他只是说出了自己对媚俗和社会的丑恶的认识,和政治无关。因为媚俗他不得不放弃了医生的职位。作者用托马斯的目光和另一个人的目光(忘了名字了)去抨击了所谓的抗争者。在这个社会中,人性和社会分不开;到底是社会激发了丑恶的一方面,还是人性的丑恶促进了社会的媚俗,已经分不清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本性有很深的认识,可惜我没读出来,只能写道这里。

  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这样句话“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怀中并且只要这个人的存在。”我觉得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这本是的爱情探索。这句话很好的反应了爱情中的安全感的问题。我们总是在求证对方爱不爱我,对方爱我有多深,我们在这么没有安全感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爱,最终走向了消亡,也许这一切都可以避免。那条叫卡列宁的狗陪着特丽莎,也让她明白了爱。她对狗的爱是真的爱,因为她对它无所求,她不希望卡列宁为自己改变,也不希望卡列宁对自己做什么。她对卡列宁的爱是无所求,只有付出。或许爱真的是这样,我们心甘情愿的付出而无所求吧。这样我想起了父母的爱,或许只有父母的爱更接近真爱。爱情有亲情没有谁更伟大,它们是不同方面的情感的表达,不可以对比。特丽莎对母亲的爱是更多的是责任,是必然。虽然母亲通过折磨她报复着自己的过去,但是她依然仍受,倒不是说特丽莎有多深爱着她母亲,或许更多的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遇到托马斯,她为了摆脱去找他,却进入了另一个束缚,不过这个束缚最终还是幸福的。作者通过每个属于特丽莎的梦和内心去解析爱,通过每个人物去表现爱。去把爱真实的展现出来,而我却只能用笨笨的文笔去转述,所以大家还是去读原作吧。希望大家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动和领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六】

  我决定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放入购物车,是因为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如今每当睡觉前我都会翻翻看上几页,一方面反省下自己,同时放逐一下偶尔疲惫的灵魂。我深知,不同的人生阅历,读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这个年龄里生活在幸福生活里我来说,读上个千遍万遍也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去理解关于生命中的“轻”与“重”的内涵,可是此刻还是有点想写的冲动······

  说实话,刚开始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作者写得东西很不可思议,后来经过在网上查资料得知小说是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的,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的故事。

  托马斯,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在这里,爱与做爱,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昆德拉所说:“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作者米兰.昆德拉就是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中的感受--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变成一个主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把我们压迫到地上,让我们屈服于命运,但是,我们的生命越接近于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那么,到底是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有时候,无所谓选择,因为结果只有一个,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比较,人生没有排演,只有开幕,一旦开始所有的选择只有一次,且,非如此不可!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然而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在我们的意识里,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又或者,在生活面前,大都时候我们都没有选择?

  我被能如此清晰而贴切地禅释生命中沉重与轻松的意义的一段话而吸引。吸引我继续有兴趣地读下去。

  在爱情的诱惑面前,托马斯从来都是毫无抵抗力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的担惊受怕。终于有一天,特蕾莎已经离家出走了,之所以走,是因为她无法承受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她的这种感觉不仅已经成为了托马斯的负担,而且这又正是她不愿意的事情,她不想在不可救药之前承担后果,所以,她选择离开了。

  托马斯和特蕾莎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是也很累人,他们在一起生活的七年里,双方都一直感到无比沉重且苦不堪言。现在,特蕾莎走了,他再也不用累了,剩下的只有轻松和美好了,晚上,他步履轻盈的独自在街头漫步,仿佛又回到了单身生活,自由自在的呼吸着自由的芬芳,他几乎要飞了起来,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

  可是这种轻松的感觉只持续了二天,到了第三天,一切都变了,他在给病人做检查的时候,所有的病人都变成了特蕾莎的影子,他愈是不愿去想,愈是摆脱不了,她闯入了他的脑海,那个可怜而又固执的特蕾莎让他心痛而且忧郁。

  这时,他才明白,这个女人不仅像独裁者一样独霸他的记忆,而且给他接种了一种病,这种病就叫“习惯”,没有了“习惯”的日子,前二日刚刚感觉到的温馨的生命之轻渐渐变成了从未有过的沉重,这种沉重的感觉让他便陷入了一种惊恐状态,逼着他非做出决定不可……

  因此,特蕾莎走后五天,托马斯辞职回去。看到这儿,我明白了,特蕾莎没有改变自己应该是对的,对于爱情来说,改变就意味着错误,你承认自己错了,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了,你便也不是他爱的那个她了,而他也不是原来爱你的那个他了……

  当爱情遭遇改变,你改不改?也许你可以这样想――我只想成为我自己!对,非如此不可!

  昆德拉认为生命存在本身没有重量。人生的轨迹是在一张草纸上毫无预演的涂抹,所以这张纸注定不能成为美丽的图画,没有前生来世作为对比,无法得知它的精彩,因它只有一次,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这是生命的轻。人们不断的用各种方式与外界交流、试探,希望得到肯定、关爱,证明自己的存在,赋予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的重。

  人要赋予生命存在的价值,才去追求“重”,正是人们难以承受生命之轻,不愿意让这一次轻轻飘过人既不能承受轻,也难以承受重,如何去权衡二者,这也是我们生活中不断要去探索的问题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七】

  很早很早以前就听过米兰昆德拉这个人,以及这本书,甚至有朋友的QQ取名叫这个名字。时间虽然久了,种子也种下,但一直不知为什么却从未看过。上周去北京,一连忙了几天,天天都很晚。周末便抽空去了著名的24小时书店三联书店买了这本书。

  第二天迫不及待地打开,便再也放不下来。至少一开始,并不觉得书里讲的故事有多复杂。不过是苏联入侵捷克,男主人公托马斯和女主人公特雷莎的一系列的故事。特雷莎是托马斯偶然或者他以为是天意而认识的女子,如书中说,如同一个水上的摇篮,把特雷莎飘到了他的面前。他对她,不知是爱,是性,还是依恋,反正就那么在一起了。托马斯是个医生,却有一个风流浪子所具有的所有品质。在有了特雷莎之后,依然有众多的情人,身上有各种女人的各种味道。他们在苏联入侵捷克的初期曾一度搬到了瑞士,然后没几天,当特雷莎知道托马斯在瑞士也有情人并与之约会后,便愤然离开瑞士回到捷克。托马斯不知为何的也跟随特雷莎回到了捷克。这一回,便在管制下再也没有出来。作为医生的托马斯命运由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文获罪,后来他再也不能做医生这样一个收入高也令人尊敬的职业。开始做起了擦玻璃工。之后又为了特雷莎搬到了乡村,并同特雷莎一起死在了乡村的交通事故中。

  故事的叙述娓娓道来,初觉得无奇,但就感觉丢不下这本书。要知道我读小说通常是很慢的,也完全看小说是否对我的胃口。《飘》这样的名著我读了三年,《1988我与这个世界谈谈》却仅只是咖啡馆偶尔去翻就快速地翻完。书中的一段一段又一段都是在讲托马斯如何的薄情,如何在已经拥有特雷莎的情况下,与众多的女人上床。大半的书文似乎是一个怨妇对不轨的男人的一种控诉,文字也引着大家朝着这方面去想。特雷莎一开始则被描述为一个受害者,那么爱着托马斯,却总被托马斯背叛。虽然没有背叛灵,却背叛了肉。书中穿插了对灵与肉的分开的论述以及不信宗教,上帝的描写。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说,这些批判都是正确的。

  书中的最后部分仔细描述了他们的狗——卡列宁的死。卡列宁得了肿瘤,命不久矣。他们两人对卡列宁关怀备至,尤其是特雷莎,卡列宁的即将离去对她打击沉重,甚至让她觉得她对卡列宁以及卡列宁对她才是真正的爱,托马斯的则不是。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曾经那个身强力壮的托马斯白发苍苍的在修理汽车,她忽然之间恍然大悟。是她,整整耽误了托马斯一辈子。如果不是她,托马斯可以在瑞士行医,过着医生的优越生活。如果不是她,托马斯不会来到乡村,忍受没有情人的各种痛苦。(甚至到了最后,托马斯也是因为在乡村而出车祸死去)。她是自私的,一直以来都是,她想的是把托马斯改变成服从她,在她怀里的小兔子。这样他就不会离开她,她就可以完全地占有他。在乡村的最后的时光里,是的,托马斯什么都没有,既不是医生,也不是那个别人关注的写过反对苏联文章的小名人,甚至于连最后的一点爱好,女人的调情都已经彻底放弃了。他成为她的小兔子,心甘情愿的。所有表面上的滥情,爱与不爱,性与背叛都成为了过去的一点点缀。真正地挖掘出来才发现,原来他对她的爱,是那么的深入那么的波澜。她,像一个拖油瓶一样把他缀了下去,而他,心甘情愿的被他缀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放弃了工作,经济,尊严,女人,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她,实现了她的梦想,独占了她,以摧毁他所有的一切的方式。

  生命中什么是重,什么是轻?当一个人把所有的一切抛弃而给你他的一生的时候,那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了吧。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复,且永不重来。

  附:一年多没有写文字了,超过17级巨型台风的“灿鸿“不期而遇,出不去,只有刷刷的雨声和风声,于是便只能看书,于是想写一点文字。之前一直看专业的书,没有达到精进的地步,却在忙碌中有了更多的迷惑。事业有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和台阶,更让我思考生命中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活得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让我思考我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八】

  任何一本书不同年龄的人来读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30岁和40岁时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觉也是大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三十之前,可能他的生活整体呈现的是阳光、上进、生机勃勃,谈最纯真的恋爱,养育最圣洁的孩子,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此时他的生命无比之轻盈明亮。而40岁时,一个人可能正面对无尽的责任、力量的衰退、情人的远离、配偶的背叛、儿女成长的烦恼等等,此时他也许才能领悟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下忠贞与背叛没有区别,婚姻与责任没有关联,爱与做爱是两回事,媚俗也有无聊与必需等等。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最初打算谈谈特蕾莎的忠贞与萨比娜的背叛,但公子小白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写感情的,而是政治小说,我不能苟同,在我看来作者对爱情、情欲以及政治等的描写,都是在为一个更大的主题,即关于人生的思考在做佐证,小说的情节不过是一个表征,只是用来证明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实际上,说哲学也许并不准确,或许只不过是一个经历足够世事的老男人对人生的媚俗思考。

  对“媚俗”的思考是作者这部小说中的关怀之一。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给出媚俗是好或者不好的确定评价,一如他所讨论的所有命题,多义、含混,就是那样一种对人生很多问题的碎碎念但不失深刻的思索。

  循着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思考的媚俗是多样态的,所谓有形形色色的观点,就有形形色色的媚俗。

  “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非理性地发动各种运动;面对照相机,一见到孩子,“就跑过去把他抱在怀中,亲他的脸蛋儿”,这是政治类媚俗。在作者看来,政治媚俗是一种存在,无可厚非,可怕的是极权的政治媚俗。极权的政治媚俗是专横和自欺欺人的。推动极权媚俗的人们,拒绝一切质疑与发问,独霸着整个区域的话语权,凡事一个样板,凡事先有答案,坚称拥有一份简单化的真理。这一媚俗氛围中,一切英雄都是神,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媚俗之下到处是愚蠢的笑脸,响应的口水,一道道盛世锦绣的屏风,遮蔽了所有丑陋与不堪,掩盖着死亡的恶臭。这种媚俗发展到极致就是成了笑话,成了“皇帝的新装”。二号男主角弗兰茨陶醉在一种政治媚俗中,小说以他在“伟大进军”征途中的不伟大之死亡(被几个抢劫的打死了),幽了这种媚俗一默。

  世人“没有一个是超人,可以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生活的媚俗。这种媚俗是人类幸福的小浪花,而且其“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有的甜腻俗气但是有正能量,比如秀老公、秀孩子、拍婚纱照、过情人节等等;有的附庸风雅但无伤大雅,比如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本正经地听一场根本听不懂的交响乐。在世俗社会中,媚俗是必要的,这是爱的源泉,是多数人的生命意义(这跟最新上映的《分歧者3:忠诚世界》里女主所表达的理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缺陷者,你就是你”)。只要不那么专制,不那么虚伪,即使无聊也有价值。比如从大的角度说,“N学N-1做”按昆德拉的叙述一定是一种媚俗,但如果没有一种符号和仪式,一种统治的秩序如何体现?诸多的兄弟姐妹如何生存?这种工作的媚俗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无奈的必需。从小事说,我们的儿女屡教不改,没完成作业就玩手机,没有整理好房间等等,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狠狠地揍他一顿,好让他长记性,但多数情况下你会遵循一大堆不同途径灌输给你的教育理论,媚态十足地坐在他身边以“亲爱的宝贝呀”开头,然后开始你俗不可耐的说教。这种“媚俗与出格无涉”,它循规蹈矩地、自以为是地对人们实施着心灵的专制,宣扬着三从四德对,自由恋爱对,女子无才是对,风情万种对,霸道总裁对,柔情暖男对……一定意义上也规范着制约着人类的行为,这种媚俗是一种必要之俗。说得再明白点就是:这种媚俗体现着一般社会主体当时当世的价值,其他主体还有什么好说教的呢,焉知你的说教就不是媚俗?(好吧,感觉不能再往下推了,再推就推到庄生梦蝶的死循环里去了,哈哈)

  此外还有一种逃避媚俗之媚俗。小说中萨比娜以背叛的姿态存世,视媚俗为自己一生的敌人,但她却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媚态,吸引着或蛊惑着她身边的人;小说中的托马斯以爱和做爱是两回事的理论存世,视异性的肉体为自己的解剖物,将永不停止地建立“性友谊”作为一种生活姿态,伤害着自己爱或不爱的所有女人。这种媚俗,终极同样是无比之轻,无比之虚空。

  怎样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最不媚俗之媚俗?如何不让两极相触,让个体跌入真空?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几个字眼:中庸、虚怀若谷、以出世之内养认真入世、大隐于市……这其中共同的内涵,只待诸君思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九】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冲上云霄》这部电视剧中,主人公提到,轻未必就一定好,也有可能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具体的情节我忘记了,今天想找到原话,翻了好几集也没有找到,就此作罢,唯一没有忘记的是我当时看到的感觉,很难形容,一直压着的很多东西,开始释然,开始瓦解,最后不复存在。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昨晚急急忙忙就开始写读后感,本来初构了一些想法,动手写了几段,今天心血来潮地百度了一下,发现我理解的主题跟他们的很不同,我也很难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或许是因为我的阅历太浅,对书的理解不够透彻,就这样写吧,姑且看看。不过可能会出现思想上被之前那些写读后感的人牵着走的情况,无法避免(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呼吁看红楼梦前不能看先看红学家的评论的原因,因为这样就会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读书),若有不足,请见谅。

  托马斯一直坚持他的三三原则,性友谊原则,与女人们维持着一种奇怪的交往关系,托马斯结束了那段失败的婚姻,不能见到儿子,父母已不关心他,无疑,现在的他不用承担那些责任,生活在一种轻的状态,当时他却很怕和女人们一起过夜,不愿醒来时看到她们,有点矛盾,他渴望女人却又害怕与女人太过接近,去爱,去被需要,他一直维持着这段关系,直到特丽萨出现,她如同一个摇篮里的婴儿一样顺水来到他的梦里,从此扎根,他感受到被需要及承担责任的快乐,生命由轻到重,但是他却一直割舍不掉原来的生活状态,让特丽萨难过和伤心,情况越来越糟,毫无出路。两人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奇怪的境地,特丽莎忍受不住决定离开,而托马斯突破了婚姻的枷锁,呼吸着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这是令人神魂颠倒的轻。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在追求着自己的轻,可以放下恼人的一切,不用承担责任,随性而活,自己便是主宰,不用考虑那么多,自由多美妙。托马斯也是如此,最后他导致了这么一个结局,成就了他的轻。可是情况改变了,“他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轻托他浮出了未来的深处。到星期一,他却被从未体验过的重负所击倒,连俄国坦克数吨钢铁也无法与之相比。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他再也承受不住轻了,那轻比一切都要让他难受,他开始渴望重,他再也承受不住,想要像贝多芬那样承受命运,而这又是真的想法吗?不知道,托马斯好像还是老样子,但他已开始重视特丽莎的感受,遵循他的心,我们姑且把这看作一个好的开端,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他们会一直在一起。未来他们可能是互相折磨,也可能是互相依靠。

  我把这个看成是文章的主题,这样我更能理解这篇文章。萨宾娜一直游离在轻的边缘,她一直在背叛,“第一次的背叛不可弥补,它唤来的只是后面一连串背叛的连锁反应,每一次的背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她不愿拥有正常的情侣夫妻关系,离婚,托马斯的性友谊伴侣,弗兰茨的情人,在他想要和她确立关系时却选择独自离开,她可以说是一个独自存活的个体,我不能看出她的情绪是怎样的,只是可以想象,一个不愿受束缚,一直背叛的女人是一直游离在世人之外,她不会快乐,因为没有真正能够让她有交心的人。爱被公开,爱便沉重起来,成为了一个包袱。她离开了爱她的人,继续她的轻。“她的人生一剧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她无意思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生命充满的也只是虚空,开始想念,而她,已无法回去。

  不得不说,我们都在追求着轻,起码我是如此,我就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啦,或许我们会有一段时光,有一些事情很想要结束,却无能为力,起码没有萨宾娜背叛的勇气,逃离的勇气,于是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那时可能会庆幸自己没有选择轻,没有放弃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没有选择消失,然后开始明白,轻未必就是幸福,挨过了那段岁月的自己,能承担重的自己,更加值得赞赏,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既然不能承受,又何必选择呢,倒不如背负重担,执着向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篇十】

  也许一开始观看的动机,带着对米兰·昆德拉名声的好奇。但我想,看过后绝对不会后悔。时常在寂静无人或是喧嚣吵闹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回味其中的细节与对白。

  《轻》是昆德拉的一贯作风,简单甚至普通的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也无一波三折。故事的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是思考的痕迹。关于灵与肉,关于轻与重。贯彻了全本书。曾有人把《挪威的森林》与《轻》作对比。相比而言,作为一个作家,村上春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只负责默默地叙述故事,而非表达内心。而昆德拉,则带有更多导演的色彩,参与并且指导。他是为表达思想而写作的,而村上则是为单纯的叙述而写作。具有可比性的是,三个主角的性格联系。关于轻与重的比较。只是村上更为含蓄,而昆德拉更为直接。

  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笔锋。正如每次阅读昆德拉作品的时候,感觉更像是对话。像是有人告诉你,关于流动的思想的蕴意。而这正是昆德拉作品的特色,当然,《轻》也在其中。

  故事关于托马斯,关于泰瑞莎,关于莎宾娜。简单的故事。开篇,莎宾娜便对托马斯提到,托马斯,你一点也不媚俗。媚俗,对于当时的捷克来说似乎无法避免。书中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而人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免显得人云亦云。而托马斯,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忽略社会,忽略应有的责任。他只是一名医生,仅此而已。他可以在闲时找莎宾娜,然后完事便散。对于托马斯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

  似乎是命中注定,托马斯遇上了泰瑞莎。那个美丽却平凡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从此,托马斯的生活便改变了。他被迫去考虑责任,并为此付出自由。小说如此设置,实属巧妙。毫无疑问,泰瑞莎和莎宾娜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泰瑞莎是传统的,她渴望幸福,渴望专一,渴望灵肉结合。而莎宾娜则相反,反叛,自由,不受束缚。对于托马斯来说,泰瑞莎是他的重,而莎宾娜是他的轻。因此与托马斯一直在两者的关系间找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而三者,也在微妙的关系中成了好友。

  托马斯似乎注定不能成为媚俗的存在。天性的风流与不受拘束,让他的生活永远充满各种诱惑。可是泰瑞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当泰瑞莎第一次紧握他的手不愿放开,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责任之于他的重。后期,他发表反苏联的论见,并与泰瑞莎一同逃亡到瑞士。期间,泰瑞莎作为一直支持他的人,给予他非媚俗的动力。论见引起了反响,被认为具有反动效果。之前支持并同意托马斯的人在形式政策的压力下纷纷签写了同意书。只有托马斯,毅然拒绝,并以放弃医生职业作为代价。周围的人一片热议,并不因为真的反对托马斯的做法,只是源于心底对托马斯的羡慕,又因为托马斯的不媚俗而感到内心的惶恐。因为大家都低头了。他们只是想要有人和他们一样低头,来减少内心的罪恶感。而泰瑞莎,始终支持着托马斯。即使托马斯仍有肉体的出轨,但他始终是深爱泰瑞莎的。

  泰瑞莎始终作为一个追求者。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追求摄影的真实,并追求最平凡的幸福。童年的阴影始终折磨着泰瑞莎。母亲的裸体让泰瑞莎无法摆脱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泰瑞莎始终是缺乏安全感的。但泰瑞莎同时也是勇敢的,她为还原最原本的事实不顾危险冲上街头拍照,并且义无反顾。她深爱着托马斯,却无法忍受托马斯关于灵与肉的解释。即使她一次一次地原谅托马斯。她与莎宾娜并不相同,她追求的是平静。她曾对托马斯说过,比起你,我更懂得如何爱卡列宁(狗)。因为我爱它我不要求它一样爱我,我不会嫉妒它与别人一起,我也不会要求回报。也许对于爱情,大家都是自私的。因为有爱便一定希望有回报。而这样的泰瑞莎是平凡的,也是最真实的。

  莎宾娜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强的。她可以把执着抛在身后,甚至毫不犹豫地在幸福面前逃开。或许这只是天生的缺乏安全感,害怕认真的感情,害怕背叛,害怕伤害。并不需要勇气,一切的选择只是出于内心对感情的不信任。所以,当已婚的男人告诉她,他已经和妻子离婚,只希望能和她在一起。她热泪盈眶,很快乐。但她终究还是走了。带着遗憾。她是爱他的,可是她不信任感情的永远,所以,她义无反顾。

  故事的最后,经历了不同风雨的三位主角,似乎都看透了什么。托马斯和泰瑞莎隐居小村落,过着最平淡的日子。那里,没有诱惑,没有压迫,只有两人相爱的痕迹。那样的日子是真实的。莎宾娜移民到别的国家,很少有朋友,日子一样平静似水。仿佛必定要经历如此多,才能有一颗看透红尘的心。其实,最简单的才是最真实的。

  与电影相比,书籍当然更胜一筹。三小时的电影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昆德拉想要表达的思想,只能大约勾勒出一个简单的情节。基本上并无接触过书籍的人难以看懂电影的发展。电影的结尾,泰瑞莎在车上幸福地问,你在想什么呢。托马斯说,我在想我现在十分幸福。这是能看到的他们最后一次对话,刹车坏了,他们坠崖而死。远方的莎宾娜收到他们罹难的消息,十分悲痛。在我看来,对于托马斯与泰瑞莎的对话设置时高明的,符合两人最后的感情转折变化。但用十分悲痛的表情修饰在莎宾娜脸上未免显得不合理。莎宾娜更像是两人的知己,知己可以相互理解。莎宾娜应该更像是书中描述的,可以平静述说他们罹难的消息,而非伤痛不已。那才是符合莎宾娜形象的描写。

  作为一部时代产物,《轻》是成功的。昆德拉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描写了灵与肉,轻与重之间的不可调和。我想,只有真正思考了并为之烦恼的人才能写下如此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本读不完的书。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