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600字

时间:2018-04-27 09:22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600字篇一:(1683)字

对于明神宗朱翊钧,历来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其实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都没有好感:他们不理朝政,就像一个个败家子,折腾着祖宗的基业。在朱家统治时期,虽然写就了不少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朱翊钧的同情与悲叹。当然,黄先生也从他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源头,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全面给我时期的文臣武将、思想家。

在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封建统治从秦朝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这时已经完备成熟。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根本太子思想的国度里,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皇帝,似乎已经成了礼制的象征,国家的精神领袖,倒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风唤雨,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国家里,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万历皇帝想立皇三子为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对,双方苦苦斗争了三十几年。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朝臣的奏议,他不予批准,也不加反对,就一直搁着,拖着,让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这很像小孩子的斗气行为。但一国之君这样做,却是以一个国家的没落为代价的。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立谁为太子,谁为下一任皇帝,作为臣子的,和他们有多大关系,他们为什么非得拥护皇长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在以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下,常洵为长子,就应该为太子。万历皇帝立常洛为太子,就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在以礼法为根本原则的社会里,这是关系国家根本的问题,是不能允许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历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无能。亲政初始,清算张居正。他晏处深宫,声色犬马,荒废政事,又大肆兼并土地,溺志于财货。其在位期间,围绕太子发生的“国本之争”,更是将朱王朝进一步推向深渊。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万历皇帝如何从勤勉政事,励精图治,逐渐堕落退化。

朱翊钧自幼聪慧过人,读经史过目不忘,而且颇为早熟。九岁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张居正的教导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张居正亲自教导他,安排课程,指导读书,选拔贤能的大臣辅导他,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本领。虽然十分严厉,却也不妨碍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张居正生前,皇帝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但张居正的正直,却得罪了不少人,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在他死后,反对他的人开始反扑。他们纷纷上奏,要求清算张居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皇帝对昔日威炳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对他的严格管理也感到了厌倦。于是他从维护张居正,到顺水推舟地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这也是在他树立自己的权威,彻底摆脱张居正的影响。于是,生前忠贞不二的“元辅张先生”,变成了谋国不忠的大奸臣。虽然清算成功,但这对朱翊钧来说,这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什么他敬爱的老师就成了乱臣贼子,曾经受过张居正提拔的人为什么反而要陷害他,这些问题也使皇帝迷茫困惑。于是,他对朝臣的反复奸诈深恶痛绝。尤其是长达三十几年的立储问题,慢慢磨尽了万历皇帝的雄心壮志,迫不得已地立长子为储,也加剧了万历皇帝对朝臣的厌恶,以及对政事的热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万历皇帝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600字篇二:(1661)字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实上中华帝国从古到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丽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是种境界,全民景仰,只因无法实现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以国家的名义公然撒谎,在大家都知道是谎言的情况下,搞政治教育,三个代表,事实上连统治者自己也知道是个谎言,公然推行与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实为世界奇观之最。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600字篇三:(1671)字

对明史感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本书——《万历十五年》,我曾多次在明史相关的书籍上看到提及此书。偶然在同学那里看到,立即洗劫回来看了一遍,然后就一直搁着,直到同学催着还,有点不舍,于是这几天又拿出来看了一遍。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有时候自己买一本书回来翻两页就懒得看了。

这本书最初是英文版的,英文书名是“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TheMingDynastyinDecline”在美国出版的(我怀疑有几个老外能看明白有所思——《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起初对这个英文名很费解,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截点?为什么要写这无关紧要的万历十五年呢?但是看完之后很钦佩老先生所具有的历学家独特敏锐的洞察力。他通过这个时间点展开了对万历朝的各个方面,包括万历皇帝的成长背景,万历朝的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等的分析以及整个明朝的制度的剖析和思考。看完后你会发现这一年,明帝国其实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个看似偶然的时间段,成就了历史的必然,史学家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怡惰”。书中,老先生对万历的成长和执政过程的种种束缚和无可奈何表现出了无限的同情。其中有一段关于对定陵的描述,可见一斑,“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宫,感解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惟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同时,走近这悲剧性的骸骨,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的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分,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定陵我是去过的,如今万历皇帝的骸骨已经不在,只是剩下那座空旷阴暗的地宫。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人们往往会想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带来的却是精神的束缚和心灵的空虚。矗立在北京城中央的紫禁城,它修建得再大,再富丽堂皇能够掩盖住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巨大牢笼,它圈住了多少朝天子以及臣子们自由的思想,见证了多少皇帝一生的悲剧。我之所以喜欢明史,因为它复杂,它的复杂不在于如何开疆扩土,建立了多少盖世功勋,在于它更多的讲述的是人性,是明朝的文官制度,没有什么东西要比人性更复杂,明朝那些事儿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得清的,光万历一朝都很难说得清。明朝的文官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矛盾,他们满肚子的四书五经,礼义廉耻,面对的却是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们往往要在道德和权利之间找平衡。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中他们一方面穷奢极欲,一方面又能将孔老夫子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发扬光大”,他们党同伐异,理学、心学争执不休,他们又能团结一气,将皇帝制约在道德,礼仪制度之内。(“受道德,礼仪制度的制约的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承载这种制度的皇帝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想起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我想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孔老夫子了。

看明史的感觉很热闹,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共同为后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剧。唉!俱往矣,到头来,都不过是一抹净土掩风流。如今看着北京城,经常在想,自古中央集权的地方,一代又一代人的名利场,如今剩下的只是古老的建筑、城墙、暮鼓晨钟,依然在见证着帝国的兴衰,政权的更替。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600字篇四:(1622)字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书中的许多情节令人捧腹,但也令人读后深深思索。在枯燥的历史细节前,回顾当年,遥想今未。

首先要谈谈的是万历皇帝。众所周知,古代有一套繁文缛节,举一个万历成人礼的例子:这是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非常隆重。在冠礼的第一天,万历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帐里,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既出帷帐,他就手持玉圭,被引导行礼,并用特设的酒杯饮酒。全部节目都有礼官的唱导和音乐伴奏,所需的时间接近半天。而在第二天,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仅仅两天的时间,繁文缛节已多得令人咂舌,更何况万历执政的时间是本朝最长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万历到最后无心朝政了。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万历9岁登极,是靠大学士张居正一手辅佐的,自然,他自小就被灌输了“四书”中的道德伦理,明了一些事理。有意思的是,他每天的功课只有三项内容,即经书、书法和历史。虽然乍一眼看上去有些奇怪,但看到后来也便不难理解。经过开国皇帝后200多年的历朝统治,道德伦理已成了评判事情的基本标准,法律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起到,那也只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要将经书放在幼年皇帝功课的首位了。当然,这些都不是重中之重,埋下祸患的是,首辅张居正的影响。张居正作为当时皇帝的老师,又是首辅,身份极为重要,并显得不同寻常。他的一言一行,在幼年皇帝的心灵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举个例子,在后来张居正取消了万历的书法课程,所是为何呢?因为有一次皇帝在御书房中写了一幅字,笔力等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于是作为首辅兼老师的张居正发言了,他认为既然皇帝已经能写一手好字,就不需要再浪费时间,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崇高的事业中去,如此才能不辜负上天的嘱托和厚望。于是,万历当时唯一感到又兴趣的事有做不成了,只剩更为枯燥的经史。自然,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谁都会有恼火,更何况,他是皇帝。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这个称号以来,无数无形的枷锁便被强加在了这个凡人之躯却被视作上天化身的“人”身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无数双眼紧紧盯着,一有偏差,或者说,一有他们所认为不妥的地方,便有雪片般的奏疏纷至沓来。看完了这本书,偶尔想想,觉得当皇帝确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表面上看来,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人上之人,别的不说,单是“皇帝”这个称号一出口,便已足够令人感到震慑。然而,我们看不见的是,他所行使的权力,受到了几多方面的钳制。本书很好的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背后的隐情。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最终的懒散懈怠,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悲剧,更多的还有一个朝代,以及一个名族一个制度的悲剧。

接下来要谈的就是本朝的两位大名鼎鼎的首辅了——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人在位时间相当,张居正再位10余年,申时行8余年;然而,两人的作风及影响则完全不同。张居正干净利落,而申时行用一句话来说则是“蕴藉不立崖异”,就是说他胸中富有积蓄,但是不近悬崖,不树异帜。鲜明的反差,是建立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且案件历时两年才宣告破解的基础上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申时行谨小慎微处处圆滑的作风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亲眼看到了张居正因为不够圆滑而得罪众臣的下场,这也就不能怪他步步为营的做法了。他竭尽所能维护文官集团中的一种所谓“阴”与“阳”的平衡,虽然最终因万历立储一事未能取得最终他所意料中的胜利,但相比张居正而言,下场真的是好很多。

从这些细节和历史上的其他事件来看,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其他的行业,做人真的很重要。有很多时候,这些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走向。无论是耿直也好,还是圆滑也好,都要完美地掌握一个度,在一次又一次的斡旋中领悟出一些为人处事的真谛。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这一道理是真的用血淋淋例子在我脑海中刻下了痕迹。

在捧腹中领悟历史教训的深刻意涵,在兀自微笑时看清历史迷雾后隐藏的真相。《万历十五年》,让我明了千古,把持今未。(www.guaze.com 读后感)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