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800字

时间:2017-06-11 10:17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800字一:(1804字)

关于青春和成长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对生命里那段最年轻最美好而又最短促的日子的无限留念。中外许多作家都曾驻笔于此,或是不遗余力的放声歌唱,或是饱含热泪的反复低吟。在众多对青春以及成长的赞歌或挽歌中,我们无法否认,日本作家春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是相当经典的一曲。它用一种淡淡忧伤的笔调,将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娓娓道出,满纸深深浅浅的落寞和无望,读来蚀人心怀。

“挪威的森林”是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爵士乐队(又译着披头士乐队)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的沉醉”的乐曲。借它来做小说名称,不仅仅因为这是女主人公直子喜欢听的音乐,而且在一种情绪的渲染上,这部小说与音乐“挪威的森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恰到好处的烘托了一种气氛,有关青春的迷茫、成长的艰辛、生命的缺失及其所衍生的种种困惑与隐痛,他不容分说就扯动了人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弦。所以,当八十年代后的渡边坐在波音747里听机内广播传出那首久违的“挪威的森林”时,忧伤酸涩的情绪一拥而上,尘封已久的往事也缓缓拉开了序幕。

小说以回忆为线索,以平行展开的结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城市青年渡边与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直子与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透过故事本身,小说将我们带进主人公更加幽深复杂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一个特殊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面对社会压力、成长压力以及生命压力时不负重荷、几近绝望的心态。

渡边的记忆里,山西得呛人的自然是那片水丰草茂的青草地。风轻柔的吹,鸟婉转的叫,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他静静的走过一段又一段。从草地里那口漆黑的深井,到深山里静默的疗养院,到最后哪里也不是的广场中央,似乎总有直子陪在他的身旁。可是时空被切换成另一些场景,在灯火绚烂、人声鼎沸的城市,渡边和率直热情的绿子在寂寞的天台上疯狂的喝酒,听绿子弹奏着吉她哼唱自编的歌曲,两人日复一日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的行走不止。

一边是静美如秋叶的直子,一边是绚烂似夏天的绿子;一边是芳草鲜美的田园,一边是落英缤纷的城市;一边万籁俱寂,一边声乐齐响。如此强烈的视听对比,却构成不了张爱玲笔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争奇斗艳。直子和绿子只是并列着,以一种相得益彰的方式,成全渡边生命中一段完整的青春。渡边青春的终点站是玲子。当玲子出现后,他开始慢慢成熟,慢慢学会以一种平合的心态去接受生命中许多偶然或必然的缺失和拥有,此时青春之门也从他身后慢慢合拢。

小说主要反映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对一些颇富时代感的景物描写,如超级市场里的商品名称、冰箱里的事物名称、啤酒饮料的品牌以及主人公喜欢的音乐类型等等翔实的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了东京这个首都城市的物质繁华,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但更深入人心的,却是作者真实的反映了城市青年普遍具有的超时空的情感,包括成长的焦虑、对往昔的留念、对前途的不可把握、对生死的疑惑等。

小说并不以幽深的故事情节取胜,而以一种弥漫于始终的忧伤、苦闷、惆怅、无望的情绪打动人心。那种情绪,源于青春和生命本身。生命在年轻的渡边的眼中,幻化成两个意像:一个是直子,象征着往昔和原始状态,那是一种因生命的缺失而无法释怀的永久依恋;另一个是绿子,象征着现在或未来境况,那是一种因生命的富足而无法抗拒的不舍追求。这两个意像,不只存在于渡边的爱情,还几乎渗入他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他就这样生活在两者的夹缝里,在它们之间奋力挣扎、摇摆不定,直至最后时间自动的为他作出抉择。

在娴静温柔的直子和热情迷人的绿子之间,在芳草鲜美的田园与灯火绚烂的城市之间,在死的墓场和生的鲜花之间,渡边的内心似乎更倾向于前者,但他只能选择后者。“直子死了,绿子剩下。直子已化为白灰,绿子作为活生生的人存留下来。”就像玲子所劝慰的:“你的创痛与绿子无关。”生命里总有一些无法忘怀的过往,但是已逝去的创痛与以后的生命无关,人总得坚定的朝前看、往前走,这其实也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然而,尽管死亡隐退、生命长存,但当这一切终于澄明时,青春已颓然逝去。难怪18年后的渡边在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会黯然伤神,也难怪读者在倾听这个故事时会轻易的被这种缺失的哀伤打动。

小说在语言风格上颇为人称道。作者村上春树对语言的组织极为讲究,他彻底抛弃日本文学界“久经侵蚀的语言”,决意将语言洗净后加以组合,使之呈现出清水芙蓉般纯净透明、新颖脱俗的美感,从而使文章在整体风格上也显得特别清新和干净利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800字二:(1957字)

读《挪威的森林》,我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为这本书起一个这样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是六十年代,世界上曾盛极一时的乐队BEATLES(甲壳虫)的一首歌。为此,我还专门去买了好几盘BEATLES的CD来听,想借此进入作者的世界,进一步体会他的感受。许多时候,我仍会拿起书翻上几页,在BEATLES的乐声中去体会,去感受,的确另有一番滋味。BEATLES出名的歌曲有好多,想《YESTERDAY》,《HEYJUDE》……等等。而《挪威的森林》,其实并不是很突出的一首。而作者为什么就给他的书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我一直都不太明白,直到最近一次读它,才似乎明白了点。作者生于1949年,六七十年代,正是村上十几二十岁的时候,BEATLES的音乐,对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影响是很深的。而这种影响,也通过音乐,传到了位于东方的日本,同样影响着村上这一辈的人。BEATLES的音乐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音乐,更大意义上,它还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社会丑陋的阴暗的庸俗和虚伪的不满和愤恨。在《挪威的森林》,如果你读得比较仔细,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表现着这样的一种精神。

看过书后,我回过头去看了书的序。发现其中的许多感受和观点,和我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也许,这也说明了村上春树作品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来自最为真实的生活,让读者在读书的时候,更觉得是在读自己。就如赋序者的话说所的那样:我们读《挪威的森林》,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挪威的森林》,最能打动我的,简而言之,就是?能引起我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心灵上的共鸣,是根源于小说中真实的生活,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生活之中,有着许多共同的想法,许多我们只会想,而不会去说,去做的想法,因为,我们缺乏文中“我”的那种轻视自己认为该轻视的,而重视自己认为该重视的勇气。但毕竟“我”活在书里,而我们缺却实活在真真实实的生活中,“我”把我们敢想不敢说不敢做的说了,做了,这一切都触动了我们心灵上最敏感的那一个部分。

赋序者在序中说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起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寂寞。”虽然,我和他在对村上的这本书上的感受有所出入(这也许是因为我和他在文学造诣上存在一定距离),但他这里说道的村上的这种生活态度,在我读《挪威的森林》时,也是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孤独和无奈,在村上的文学里,没有贬抑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在一般世人眼里无价值的,负面的,因而需要摒除的东西,在村上的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然而,即便孤独和无奈在文中“我”的心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还是有健康,而充满温情的一面,如文中“我”和直子之间的感情。这一点,在村上的其他几本作品中也有充足的例子。

一般说来,小说这东西要从头读起。写的人讲究“有头有尾”,读的人也是如此,很难不顾头尾地从中间突破。并且,通常看一遍就足够了。而村上的这部作品的一个神奇之处,就是可以让你随时随地从任何一页任何一处读起,并迅速沉醉其中。就像文中的“我”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索然无味。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也曾读过,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我尝试过如“我”所说的那样信手翻开一页来读,却始终没能达到“我”所说的那种境界。但《挪威的森林》,确是如此,引用赋序者的话:村上的小说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观园,从任何一处都可以进入:或小桥流水,或茂林修竹,或雕梁画栋,或曲径通幽,无处不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任何一处都既是入口又是出口。这其实都归功于作者对情调,韵致和气氛的出神入化的经营。

要说到什么是《挪威的森林》一文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那就应该数作者的语言风格,笔法了!文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有这么一段: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无论在镇纸中还是桌球台上排列的红白四个球体里,都存在着死,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活着的同时,像吸入空气中的灰尘一般将其吸入肺中……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在此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这一段话,除了语言上的风格强烈外,逻辑上的风格也是别树一帜的。就如那句:“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在此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

在《挪威的森林》后,我还陆续读过好几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或许是存在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始终觉得最让我回味的还是《挪》。至于它究竟是如何地让人回味,那就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800字三:(1961字)

都说20岁是最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也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我们试图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却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村上春树,有Beatles,有——《挪威的森林》。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涌动着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说出我们一直想说出的话,那些纯真年代的——爱的物语。

一直以来,我听太多人说起了《挪威的森林》。真正读到它,却是来到大学。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些岁月里的感伤、沉醉却是如此相同,在生命中深深的留下烙印。38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时,一下子陷入往事,无法自已。音乐早已了无痕迹的渗入生命,在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出现,牵动心中微微的疼痛。即使历经十八年的沧桑,20岁时的风景依然鲜明如昨。渡边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时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气息。

小说主人公渡边的20岁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

年轻脆弱的心灵有一双易折的翅膀。直子和木月在自我封闭的“无人岛上”长大,想要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的努力始终不能成功,最后终究要偿还成长的艰辛。木月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嘎然停顿;直子在疗养院仍然未能治愈自己,也自行中断了年轻的生命。生与死之间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纸之隔。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才发现,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

渡边的青春岁月里仍然风景无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里的直子,仍有一个生动活泼的绿子为他的生活涂上一抹鲜明的色彩。对于渡边而言,爱穿短裙、思维跳跃的绿子是他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媒介,正如当初木月和直子试图通过他进入外部世界一样,然而渡边却跨过了那道鸿沟。他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着绿子。

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片断从眼前缓缓掠过,带着温暖、亲切的气息,唤起心底里深深的共鸣。我们在渡边、直子、绿子、木月、永泽、初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看到了你,看到了他,看到了她。在渡边的困惑和迷乱中,我们轻触到一颗纤细易感的心,一如我们自己。

成长是永远咀嚼不尽的话题。我们都有相同的体验——恋爱中的喜悦、甜蜜、忧伤和迷乱,对一切装模作样的言行举止的不满和嘲笑,难以和外面世界沟通的茫然无措。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但我更愿意说我思考人生的哲思小说。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还有如绿子的家人等等,有的是自杀,有的是癌症。以木月死去的那个晚上为界,渡边君说他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生死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自杀死去的人,似乎都不惧怕死亡。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么使得他们选择了生的另一部分。孤单?无法忍受世俗的眼光?而渡边君经历过木月、直子死的巨大打击之后,依然可以选择坚强的活下来,这种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奇迹,具有顽强的生命意志。渡边君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计算士都有那么一点相似,讨身边的人的喜欢,对于纷繁世界的淡定从容,具有一种永泽所说的特质。

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虽然整个小说弥漫了太多过于人生道路与未来的迷茫气息,、融进了许多死亡的铅灰色格调,但欣慰的是渡边最终在木月、直子、初美的离开中涅槃,从死亡泥潭中重生。所以,还好,结尾是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是光明向上的。

在小说里我看到了年轻的迷惑与无奈,感受着年轻的反叛,大胆与率真,既有年轻的奇异的哲思,成长的奇思妙想。我体味着作者说话的方式特别,那些隽永的语言常常可抽离出来而成格言,如“只有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一种称作小说的不完整容器里”,“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我更感受到人物鲜活的个性,无论是直子的挣扎与感伤,无论渡边的矛盾与拼搏,还是绿子的率性欲张扬,都是如此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每种个性都是青春的烙印,都是与此熟悉的出现在自己或身边人的身上,让我不得不感同身受。我思考生与死,思考过去与未来,甚至感受到渡边如同置身于庞大的森林一般的无奈与迷茫,但幸运的是我和他一起走出来了,感受到了光明与生命的可贵,也学着更加珍惜青春与身边的朋友。

现在我很庆幸我读到了《挪威的森林》。我想说,还好有村上春树,还好有挪威的森林,讲述着属于青春的我们的特有感伤,同时带着我们穿越过那些迷茫和困惑,告别那阴沉的铅灰色,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仰起年轻的头,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