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7-04-10 07:1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500字一:(1408字)

看完雷马克《西线无战事》(15.2万字),著名的反战小说。书的题记开宗明义:“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西线”,是站在德国立场上而言,法国在德国西边,与法国交战的战线即是西线。

对于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战争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何种影响?《西线无战事》给出了答案。它以一名普通士兵——保罗的视角来描写残酷的战争,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镜头,通过对人类处于战争漩涡之中无法挣脱的复杂心理的描写,带着我们“亲历”战争。

战争是不好写的,因为战争的头绪是纷繁复杂的,局面是混乱的,在一片杂乱中理清头绪,梳理出故事的脉络,推动故事情节前进,非得有天才的思维不可。雷马克的叙事艺术,犹如电影镜头的切换那么清晰、自然、有序。

雷马克着力描写了战场上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稍想一下就不寒而栗,有的连电影都难以表现。由此引起的战士的紧张、恐惧、愤怒、癫狂、麻木等等情状,生动反映出战争对人类身心的巨大摧残,令人感同身受。看了小说,谁都会深深感到:战争是一部制造人间地狱的狂暴机器;书中写到当时德国民间一些人对侵法战争的态度,那种厚颜无耻的贪婪,提示这场战争毫无正义可言!生命的消逝变得毫无价值!小说还通过士兵之间的议论对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作了揶揄,战争的荒谬性显而易见。书中多处对战争的存在动机提出尖锐的质疑,对战士的负面精神状态作了传神的描摹,这些,都汇聚成对战争的愤怒拷问。

如果只是描写战争的惨烈,似乎还不足以成为一部优秀的反战小说,必须要有对人性的深刻描画,才具有真正打动人的力量。陷入战争的士兵对于往昔和平生活的魂牵梦萦、疼惜之情,时时飘荡在字里行间,让人唏嘘;保罗作战期间短暂回乡休假,抚今追昔,心绪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家人的无限牵挂则让人动容。假满离别之际,保罗内心无声的呼喊直击人心:“啊,母亲,母亲啊!让我们站起来,离开这里,穿过逝去的岁月,回到我们再也不会遭受到所有这些苦难的时光,回到只有你和我的地方,妈妈!”真挚的情感感人至深,我相信千百万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流下热泪。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放,都意味着最沉痛的丧失,都得付出最惨痛的代价!至此,谁都会得出结论:战争是违反人性的,是违反天理人伦的;还有一段特别打动人心的情节,发生在保罗在战场上第一次杀人之后:他藏身弹坑中装死,敌方的一位士兵不慎落入坑内,为避免落坑者使自己暴露,他毫不犹豫地连刺对方三刀。此后几小时,这个在保罗面前惊恐万状又痛苦万分慢慢死去的敌人,有了具体的身份,成为一个有着往昔生活的普通人,这带给保罗莫大的痛苦,那种良心的折磨和负罪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善良的心。战争,就意味着会发生数不胜数的你死我活的人间悲剧!

此外,惬意但不文明的露天厕所、偷鸡摸狗弄点吃的、消灭数量惊人的吃死人肉的肥大老鼠、与法国姑娘发生艳遇……战争中的一段段插曲,也被呈现出来,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西线无战事》书名的来由,在小说末尾被揭示出来:那是临近整个战争结束的一天,并未发生什么战事,以至战报上仅仅写着一句话:“西线无战事”。而身经百战的保罗却恰恰在这天阵亡了。战争就是这样,哪怕已经曙光初露,但只要它没有最终结束,就总会有人倒在黎明前夕,成为最后的牺牲品。这样的结尾,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和反战的道义力量,令人掩卷沉思。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500字二:(1484字)

我在寒假当中,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