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

时间:2017-03-31 07:29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一:(1700字)

最近拜读了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让我感慨不已。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罪恶感和自我斗争,反映出他本事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却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去证明自己的不平凡之处,最后导致自己内心忍受着煎熬,每日里都担惊受怕,愧疚感也包围着他。

《罪与罚》主要是讲述了一名读法律系的贫穷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他不仅上不起学,而且还被女房东不停地催交房租、停供伙食。他靠母亲微薄的救济金跟妹妹打工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尽管明知这样会辛苦了她们,他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但是大学生的骄傲又让他只愿急切地从事一种轻松而报酬丰厚的工作,这导致了他日益困窘的生活。在酒馆遇到了因失业而陷入绝境的马尔美拉陀夫,其长女索尼娅也因此而被迫沦为娼妓。他深受刺激,不愿意像马尔美拉陀夫一样,他想要反抗,想要证明自己是不平凡的。所以,选择了杀掉迫害着众多贫苦人们的高利贷者阿廖娜。然而,这不仅没有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反而让他每日每日地背负着杀人后的内疚感和罪恶感,内心无法安宁,无法体会到美好的感情,所有的一切都让他神经紧绷、几近崩溃。最后,他将内心的痛苦向索尼娅倾述,并在她的劝说之下向警方投案自首。在被判到西伯利亚服八年苦役中,他与索尼娅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的苦难一次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在书上所描绘的俄国社会里,贫苦的人们受着来自社会上层或是强者的无尽压迫,他们想要反抗,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内心的所承受的来自社会的不顺心无法向施予者反抗,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向比他们更弱势的人来宣泄自己对社会的愤恨,仿佛这样做他们就能获得解脱。就正如酒馆中的看客嘲讽马尔美拉陀夫,揭露、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得自我安慰;又如拉斯科尔尼科夫梦中那个将自己满腔的怨念发泄在那匹年老而衰弱的拉车马上。

正是因为深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向别人述说遭遇根本不会得到同情与帮助,所以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沉寂、不与别人交流,宁愿将所有的痛苦埋在心里;但是另一方面,他大学生的骄傲又让他自觉高人一等,不愿意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他希望可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杀了阿廖娜不仅没有证明他的价值和不平凡,反而让他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毁灭了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走向毁灭。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尽管期间有因为索尼娅的遭遇而坚信自己杀人是正确的,但索尼娅坚持信念的做法让他悔悟,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并接受惩罚。直至承担了责任后,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赎。

人都想要向着善良的方向成长。无论是谁,都是希望自己跟自己所爱的人可以得到幸福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在那个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纵使想要奋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去改变困窘的境况,现实却在阻挠着你。腐朽的人拼命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离开吧!可是,却会让所爱的人再次落入地狱般绝望的境地。到底要怎样去做呢?顺从自己的内心,一如马尔美拉陀夫遵循内心的选择,结果导致家庭的生活无法维持下去,索尼娅被迫沦为娼妓;因为深感愧对家人,每日借酒消愁的他以此逃避现实,反而给家人带来更多的苦难。想逃避现实,却依然被现实所压迫。而拉斯科尔尼科夫,选择反抗,结果却逃不过内心的罪责。每个人在这么一个冷漠、无情、充满压迫的社会中,都无可避免地写着自己的悲剧。

错的不是人们,错的是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残忍、迫害,将人们想要去关爱别人的情感扼杀,只剩嘲讽,只剩冷漠。人人只想独善其身,人人但求自保,将他人的苦难加以嘲笑以获取内心暂时的解脱,就算内心有不安、有愧疚、有对他人的同情和想要伸出援手的想法,但最终还是被扼杀,在嘲笑、伤害别人而又充满内疚感中不断轮回往返,落入永恒的悲惨中。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一股无法驱散的绝望与深沉的悲哀,人倘若无法相互理解,这个社会还是终将会走向毁灭吧。毕竟,人都是无法独自存活在世上的。尝试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体谅对方的难处,或者那个社会就不会那么地冷漠、残酷,但是,也正是因为那个社会,才使人们无法去爱别人,才最终导致一系列的悲剧、以看到别人的痛苦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如此这般,痛苦在恶性循环,造就了这么一个绝望的社会。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二:(1783字)

《罪与罚》之所以吸引我,之所以让我破天荒地耐着性子看完,一部分原因在于它颠覆了我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杀人(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也不管被杀者多么邪恶)在法律上是犯罪,另一部分原因是它应证了我在心中隐隐约约了很久的一个观点——杀人是不是犯罪应该分类而论。

杀人,顾名思义就是用不管是什么方式造成他人生命丧失的行为。那么,杀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呢?我们已经习惯成长和接受的这片土地让我们坚信杀人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丑恶行为,自古以来就有“杀人偿命”等的说法,认为杀人是一种丧尽天良的解决争端的手段,处在道德的底层,应该受到道德的严厉谴责和法律的严格惩处。杀人者抑或因为个人恩怨,抑或因为求财求权,甚至好几辈的恩怨代代相传,弄得子孙后代不得安宁,实属最为不可原谅的举动。

但是,《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可不这么想,他认为杀人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人“成为不平凡的人”和摆脱压迫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他杀人并不是因为要求钱财,也不仅仅是因为老太婆得罪过他,不是因为纯粹的个人恩怨,而是把它上升到了一种精神高度,视为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跟我们平常认为的杀人的意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立竿见影地显示了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和魅力。

《罪与罚》揭露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如拉斯科尔尼科夫把人分成了两类一样——一类是“平凡的人”,他们虔诚地接受社会的角角落落,喜欢做“压迫者”和“主人”,高高在上地看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www.guaze.com读后有感;另一类是“不平凡的人”,他们受够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试图改变社会潮流的发展方向、改变社会体制,他们深谙下层人民疾苦,不仅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心系更多无助的人。他们不仅仅要吃饱穿暖,更要顺着他们心目中对于伟大的理解去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这样的两类人中,前者在任何社会上都是可见的,而后者却是不怎么常见的——几乎是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与人世不接轨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罪与罚》中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和现实世界中的杀人犯有什么分别。现实世界中,一个人之所以杀人为的一是报仇,二是谋财,三是谋权,第四种情况是属于精神失控。这些都是基于低层次的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需求或者根本是在没有任何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为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作为法律系的学生,他深谙杀人之罪法理不容,但是他不满于现实的残酷、不满于现状的高度不公平,于是他在犹疑中杀死了老太婆,还顺带杀死了她的妹妹。尽管他杀人以后立刻认识到他同时杀死了自己,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杀人的正确性。这个老太婆除了剥削穷人以外别无它用,还不如死了干净,所以他的行为尽管为法理所不容,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再联系到现实世界中,杀人这种行为是不是绝对不可饶恕的呢?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事实,某村官拳打脚踢并辅以开水弄死一妇女后只遭遇了半个月的牢狱之灾,并继续在其原职位上任职至今。如果杀人绝对不被原谅,那么这种变态的景象是怎么出现的呢?

当然了,上面引到的例子不免极端,那我们就真正地从正面来进行分析。杀人者是不是真的有罪,有什么程度的罪,都取决于被杀者是什么样的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的表面上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妇人,而实际上是压迫者的代表,这样综合看起来他杀人虽有罪,却不至于不可原谅。所以,从被杀者的反抗能力和被杀者对于正义社会力量的意义两个方面来判断杀人是否有罪看来是比较合理的。比如说一个人杀了一名政府高官,原因是他鱼肉百姓,而上告无效。从被杀者的反抗能力看,他是政府高官,具有很大的权势,钱也不是很少,也肯定有人保护,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从杀人动机来看,是为了还社会一个公道;从被杀者对社会的意义来看,他存在于社会上只会造成社会不和谐、人民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所以,杀人者完全是为民除害,是应该得到褒扬的。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来分析的,现实和理想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不过,如果现实世界也有着上述的判断标准,哪怕只是较完善地采用陪审制度,那也许世界会和谐很多。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之下,人们乐于并且敢于替天行道,而那些真正的恶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了。

读完一本书以后的感慨当然不可能仅限于以上,能够找到的一些评论和读后感也是认真看过的,但是因为读得仓促、学识有限,所以只能围绕一直萦绕在脑际的一些想法,就自己最擅长的角度展开以上一些陈述了。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三:(1663字)

众所周知,《罪与罚》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作者艺术风格的成熟。正如书名,全书可分为“罪”与“罚”两部分,第一章描写“罪”,而二到六章以及尾声主要描述“罚”。

在描写“罪”时,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出于对罪的胆怯,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比比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无奈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心理不断催生着“罪”的萌芽。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其细致程度令人惊叹。由于作家切身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细腻的心理状态。在种种动机的推动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用斧子砍死了贪婪的高利贷者阿廖娜·伊万诺夫娜。整整一章,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杀人的全过程和杀人后的躲藏,描写地格外逼真,令读者惊魂难定。

至于“罚”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分为了以下几步: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刚杀人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的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这不仅体现了这个穷大学生的聪明,还说明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在逃避“罚”。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一直在受到“罚”的折磨,他心中开始了矛盾,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这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这种思考的折磨比侦察员的盘问要沉重得多——与侦察员周旋,至少有一种斗智的愉快;而思想的矛盾却让他精神崩溃。然而,发生在他所爱的人索尼娅身上的事改变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纠结心理:索尼娅遭受商人卢仁陷害,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看来她更有理由否定社会、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如果当真如此,拉斯柯尔尼科夫便有了佐证,可“证明”自己的杀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娅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下,仍然坚持信念,坚信天理不灭。索尼娅的选择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彻底卸下了思想包袱。他向索尼娅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简而言之,小说中的“罪”,不是指罪恶的念头,而是指确实存在的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不平凡的人”,一种革命的思想驱使他犯了“罪”;而“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矛盾因索尼娅的“爱”而得以化解,让主人公重新信奉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此外,本书有着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主人公早年在母亲影响下信教,但在大学时因受到无神论及其他思想的影响,不再信教,走上了反叛基督的道路,从此他内心不再安宁,甚至犯了杀人之罪,他在精神上与肉体上备受折磨;最终,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虔信宗教、温和恭顺、极其关爱别人甚至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索尼娅的影响下,逐渐觉悟,终于再次信奉基督教。本书第五章第四节中写到,当索尼娅得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杀人犯并且他极其痛苦时,马上宣布他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并且用拥抱和亲吻去安慰他,同时宣称要永远爱他,永远不离开他,愿意跟随他到天涯海角,这正是只有东正教才有的极其深厚的对有罪之人的同情与爱。

尾声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因刑罚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可见,这本书其实描写了“一个人逐渐获得新生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人逐渐脱胎换骨、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本书先抑后扬,光明的结尾与较压抑的开头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综合运用的多种手法,并以晦涩的基督教精神为内线,通过罪恶的痛苦和救赎的自由之间的对比,给了我们启示: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故而人类应该有信仰,尽管对信仰的选择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信仰就犹如黎明的曙光,使人类看到前途的光明,从而获得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1800字四:(1667字)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8年。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8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种人,他可以任意杀人,他可以肆意做他想做的一切而永远无愧于心?也许中国的皇帝可以,但那样做需要强大的理由--为了江山,为了普天下的百姓。

但是,一个普通人,确切来说,一个不甘心与命运的普通人,却要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承担责任,不单单是刑事责任,更多的是心理的煎熬。他必须成千上万次的问自己,到底可不可以这样做。即使一万遍告诉自己是没错的,但世俗的眼光一照到他,他便失败了,彻底的失败在那些眼光里。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拉思科尼科夫,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的叛逆。他不满于命运,不满于现实,不满于社会。所以他选择反抗,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反抗,以何种形式,向谁反抗。于是他找到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认为她是万恶之源(当然是他神智不清的一厢情愿),当他举起斧头的那一刹那,他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他应该认为那一刻世人都在等他的解救吧。

我觉得,拉思科尼科夫并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甚至在当代,大批的大学生也有同拉思科尼科夫那样的压抑。寒窗苦读多年,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以为可以潇洒,以为拥有了浪漫,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想象根本不存在。在冷漠的倾扎中,日子慢慢地消去。于是引起一大批人的恐慌,大家都在努力弥补,于是喝酒、谈恋爱,一大堆好像大学生专利的事情被提到日程上来。日子还是无法返回的死去,像梦想和灵魂,一起无影无终。

于是,跳楼、杀人、放纵、带着面具生活。

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沉沦,直到有一天,人们告诉他,你毕业了。然后,挥一挥手与那段灿烂的糜烂日子告别,而和更多的失业的人群喝着啤酒唱着生活的压力,再慢慢老去,像叶子一样黄黄的,枯枯的在风中飘零。

摇曳在凄风苦雨中,梦想被过早的埋葬在别人的希望里。浑浑噩噩过完这辈子,在摇椅中回忆怎样走完这一生,却凄凉的发现,竟是一片空白。抬头仰望天空,依旧的蓝天白云竟是如此陌生,到底这一生是怎样的故事,已无人知晓。

好像扯远了,但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就是这样。我看不到别人的故事,只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