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6-30 10:4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的好老师永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即便解决矛盾的办法戏剧化,但依然不能阻挡王叔的赞美。因为马修老师用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和音乐,改变了一群孩子的世界和未来。永远记得那些飘扬的纸飞机和孩子们的歌声,还有马修老师的话:世事不要说死,总有些事情值得去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一】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很多,尤其是从教育的角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确实给我这个未来的教师提供了很多思考。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音乐代课老师克莱蒙特马修在一所哺育院用真心、真情和真爱感化一群“问题儿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法国,战争给那里的人们,包括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带去了痛苦,给家庭造成了创伤,战争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阴影,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在战后各种因素,以及孩子们性格的影响下,很多孩子出现了怪异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他们被送到了专门接收“问题儿童”的“池塘畔底哺育院”。哺育院的孩子,在他们的家人和那里的老师、院长看来,几乎都是无可救药,犯了错就必须惩罚的孩子,“调皮捣蛋”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怪异行为,“无可救药”似乎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就是这样一群在我们这些观众看来都令人头疼不已,甚至感到恐怖的孩子,在音乐老师马修的教育下,变得温顺乖巧、充满活力和讨人疼爱,马修的坚持、执着和付出是值得的,马修对孩子们善良天性的信念是令人敬佩的,马修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时也是令人感动的。从马修老师身上,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应该受到很多启发。

  第一,马修老师坚信撒谎、攻击、调皮捣蛋并不是学生的本性,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点是他坚持用行动和语言感化学生,进行持之以恒教学的原动力。影片中,体育老师、因不堪忍受学生暴力行为而离开的那位老师,和院长哈善都认为学生无可救药,认为他们邪恶,撒谎成性,行为怪异,必须用非常严厉的方式才能管得住他们,镇得住他们,所以“犯错,处罚”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和尚方宝剑。也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学生天性善良,所以他们不愿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愿意相信学生的话,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处罚”是他们的利器,学生当然就和他们对立,矛盾于是越来越激化,“处罚”也就越来越严厉,甚至是残酷。但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却是一个愿意相信学生的人,他总是对学生说“邪恶并不是你的本性”,“你为什么要做不符合你天性的事?”,这些话深刻表明了他对学生善良本性的信任,因此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后来进班的“魔王”蒙丹也是如此。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学生们终于被感化,最终他们之间形成了信任,产生了感情,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马修老师愿意和学生真诚交往,愿意相信学生,即使是那些犯了错,最令人头疼的学生。这点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他对恶作剧弄伤麦神父的学生——盖贺克的身上。盖贺克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而且伤得很严重,当马修老师知道后,为了避免其他学生继续当替罪羊和盖贺克被院长处罚,也为了给盖贺克一点教训,他和盖贺克私底下约定,他不告诉其他人是盖贺克干的,但是盖贺克必须义务照顾麦神父直至他痊愈为止,盖贺克答应了他,并且忠实地履行了约定。通过这件事情,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信任,学生认为他不是来对付他们的,即使自己犯了错,只要愿意承认并改正、弥补,还是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原谅的。这实际上体现了马修老师对犯了错的学生的关心和保护,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他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的,并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马修老师善于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影片一开始,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乱糟糟的教室,因为临时有事要出去的时候,他故意给了班上两个最调皮捣蛋、最令人头疼的家伙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俩负责维持教室的纪律,尽管教室里依然嘈杂不堪,但是两个调皮的学生还是很配合地走上了讲台去“维持纪律”。人都有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肯定,学生更是如此。马修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后来组建合唱团的时候,他“任命”两个不会唱歌的学生——贝贝诺和郭和颁为“团长助理”和“乐谱架”,尽管看起来似乎好笑,但是孩子们却很乐意为老师做点什么,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依然需要他们,老师依然还关注着他们,他们很开心,马修老师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不错,值得学习。

  第四,马修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给予积极的,持久的,和耐心的培养。本片的主要情节是马修老师发现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并努力培养,作为一名老师,“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同样重要,马修老师并不是一位只会哄学生,只会与学生建立感情的老师,当然这很重要,但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家,他具有教书的技能。教给学生知识,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天赋,是老师的基本工作,马修老师发现莫翰奇拥有音乐天赋后,先是在合唱团里锻炼他,后来向他妈妈提议把他送到里昂音乐学院深造,这些都对莫翰奇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育人是教书的灵魂,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可以说,马修老师把“教书”和“育人”这两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对我们师范生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学校里难免会有不听话、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同事或者领导也有可能不太配合、支持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好学生的健全人格,怎么样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马修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总之,相信学生天性善良,用爱去感化学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吸引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像马修一样受人爱戴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二】

  今天学校召开校务工作会议,有一个特别的环节,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从小就对外国电影不感冒,好像是欣赏水平有问题,看不懂,记不住人物的名子,所以不咋爱看。但这部电影我看懂了,并真的打动了我、震撼了我。拍的太好了,教师的爱展示的非常精准。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学生(后来成了著名音乐家)回忆马修老师曾经教育他们的故事。整部影片的基调很平静,颜色很灰暗,但道理和寓意却极为深刻。荒凉的郊外,破旧的校舍、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校规、顽劣的学生...让人悲哀已极。这些偏执、叛逆的少年,被校方的缺乏人性的高压政策激化得越发逆反,简直不可理喻,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事件。

  失意的音乐家马修顶替不堪忍受的前任来学校作代课教师,他在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采用正面、积极、激励的教育方法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并组建了合唱队,用优美的音乐滋润那些空虚的心灵。孩子们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渐激发出来,音乐方面的天赋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少年成年后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当影片中响起孩子们圣洁、纯净的和声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心灵的老师,他们才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而马修最后却被可恶的校长解聘了,残忍地把他和他爱(孩子们爱得他)的孩子们生硬剥离。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周六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等待、盼望他的父母来接他,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

  电影的最后是马修老师被迫解雇离开学校,当他走到校门口时,没有一个学生来送他,是冷酷地校长把孩子们教室的门锁上,不让孩子们送他们亲爱的老师,孩子们没有办法,只能在纸上写好祝福的话语,叠起纸飞机,纷纷扬扬地从窗口扔下,同时从窗户口还伸出许多只摇摆的小手(窗户高,露不出头),这就是孩子们所能做的对恩师的最后的“告别”。我又一次被感动得落了泪...

  我的内心不断地叩问: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教师的价值在哪里?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三】

  初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二00四年,也是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今年酷暑的一天,我百无聊赖,于是,打开电脑重温了这部十多年前的老电影。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故乡料理母亲后事而遇到老同学贝比诺,贝比诺送给他一本孩提时代的日记本,由这本日记他想到了曾经的音乐老师克莱蒙马修以及与之有关的童年故事。

  1949年的法国乡村,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的物质条件比较落后,那是一座类似于收容所或者感化院形式的学校,马修则是刚进学校的代课老师(这使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刚开始代课时的样子,满腔热情却缺乏教学经验),刚到那里他并没有受人尊敬,他亲眼目睹了学校管理阶层以粗暴与武力对待战乱之后的孩子们,面无表情、冷酷严肃的校长;对学生大声咆哮,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的箫老师;对刚上任的马修持轻蔑态度的朗老师以及犹如洪水猛兽般的学生们,所有的人都给他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还给学校蒙上了疯人院般的阴影。但是,看似憨厚老实的马修老师却是沉静镇定的,他决定用音乐打开学生的心门,执着而坚毅。其实,放牛班的春天与“放牛”根本没有关系,而是一群像牛一样疯狂有冲劲有叛逆性的孩子的人生轨迹转变在自己生命的春天里,代表着那群孩子心灵的希望与重生。而马修老师就是那位循循善诱的放牛人,用实际行动与无私的爱拯救了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虽然最终他被校方解雇,但他在影片中的高大上的表现,为我开辟了一条教育捷径。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因为他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他自己来处理犯错的学生;第三、不能透露犯事学生的姓名。假如这三项条件摆在我的面前,也许我不一定能做到,有可能大部分老师也不能做到。当学生犯了错,打架、骂人或者在班里无端生事,作为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可能会采取“三部进行曲”,一、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不单单问犯错的学生,还会询问班上同学,直到水落石出为止;二、事情明朗后通知家长了解或沟通;三、针对该生所犯事件在班里进行通报,以绝后患。如果摊上后果严重的事件,还会上报校领导,由领导“进一步”教育。到头来,涉事学生只会像风箱里的老鼠那样——两头受气,在学校被批评不说,回家后还有可能遭到家长毒打,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而马修老师却不是这样的:学生皮埃尔是个顽劣分子,生长在单亲家庭,马修出现之前,皮埃尔是班里的带头大王,每次犯错都会被校长关禁闭,即使马修接手班级后还是不例外。但是例外终究还是出现了的,皮埃尔的单身母亲平时工作繁忙,也有一说是皮埃尔的母亲不务正业,所以皮埃尔异常叛逆,她很少挤出时间来看儿子,在皮埃尔关禁闭那天,却正好来了,马修非但没有把皮埃尔在校的种种劣迹抖落出来,更没有将皮埃尔被关禁闭的事情告诉他母亲,因为他不想令皮埃尔的母亲伤心与失望,更坚信皮埃尔会学好的。最终,马修成功了,不但用音乐解救了逆变中的孩子,还培养出了一个世界著名音乐家,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角皮埃尔。

  马修老师是冷静的,不意气用事,学生在他背后大声嚷嚷“秃头”、编成各种各样的歌嘲讽他,而他没有沿着原来老师的老路走,揪耳朵、暴打或者关禁闭,而是一步一步引导直至扒出问题的根底,再不失时机的进行管教。这种机智的手段不管在哪个时代、对哪种学生、解决怎样的问题,都是值得老师借鉴与运用的。

  马修老师也是有爱心的,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整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两个性格是相同的。最可怜的就是贝比诺,一个二战后的孤儿。因为孩子的天真,所以他始终认为父亲会在星期六接他回家,每个星期六他都会驻足校门口等待,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重复了好久好久,他成了一个沉默孤僻的小孩,马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贝比诺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也因此而受到蛮横同学的欺负,吃饭时常常遭受旁边同学的讹诈,所以他只能有一顿没一顿的无奈地饿着,幸好马修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现象,解决了贝比诺的吃饭问题。贝比诺性格孤僻内向,不会唱歌,每次合唱练习时,马修会把他带在身边,利用教学中的空余时间单独辅导贝比诺。因为马修的同情与关爱,小贝比诺才慢慢走出失去双亲的阴影。所以马修老师离开时贝比诺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因为他知道只有马修老师才能给予他父亲般的关怀与教育。

  不可置否,任何时代的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那个时代的马修老师更是伟大的,即便这个角色是导演虚构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中需要马修那样的的仁爱与宽容,五六十年前的法国能有人做到,我们的周围肯定也会有更多人付诸实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四】

  一、马修走进了什么样的学校?面对的什么样的孩子?

  在这里的老师看来,这是一所充满了恐怖的学校:一群毫无教养的孩子们,随时会受到恶作剧、攻击甚至谋害。马修刚刚到时,我也是为着看起来并不凶狠的马修捏了一把汗的。这里有着在其他老师看来是“天使面孔,魔鬼心肠”的皮埃尔,有着每周六都会到学校大门口等待已经双亡的父母来接自己回家的小小鬼,还有一大群在课堂上几乎能把教室掀翻的闹腾腾的学生们。

  二、马修是如面对学生对他的伤害的。举例说明。你有过类似的例子吗?

  马修却以一颗宽容的爱心把爱种在了这些孩子们荒芜的心田。当皮埃尔被罚期间,他的母亲来到学校探望,马修为了不让单身母亲为皮埃尔担心,就谎称皮埃尔因为牙痛到被其他老师带着到外面看牙医去了;又细心发信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对他特别专注,并且写信给巴黎音乐学院。但是皮埃尔看到单身母亲和皮埃尔在一起时,竟然从楼上泼了马修老师满头满身的墨水。连班里其他孩子都不愿意了,马修却原谅了皮埃尔,依然用爱心相待。

  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马修对那个小不点儿的爱。从第一天进到学校,马修老师就看到这个小小的孩子,在学校的大门前傻傻等待。在课堂上,这个小鬼明显比其他孩子的学习能力要差,但是马修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对他有丝毫的偏见,反而对他愈加偏爱。成立了合唱团,其他大孩子们在歌唱,小小的他就总是被马修抱上身后的课桌上,坐在马修身边。马修老师的爱,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我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伤害。一年带高二的时候,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很聪明却误入歧途,请假出去上网吧,沉迷于色情网络中,不断地追求班里优秀的女孩子又屡屡受到拒绝。我心里着急,一次又一次找他谈话;生病了送他到医院,守到深夜凌晨,直到他父母赶到带他离开……但孩子不领情,觉得我总是找他的事儿,在背后骂我,甚至编些谎言来污蔑我。当我知道我一直以来最关心付出了无数精力与时间的学生竟然在背后编造谣言污蔑我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我没有马修老师那么宽广的胸怀,我把这个孩子交到了学校政教处。直到现在,这依然是我从教生活中一块让我疼痛的伤疤。

  我知道,我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把爱种到孩子的心里,我和他之间是有隔阂的。其实,这次伤害,大概也是我辞去班主任一个原因吧。

  三、合唱团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合唱团改变了孩子的心灵?

  一是音乐的魅力。当马修发现这些孩子尽管所唱的歌内容稀奇古怪,但都喜欢唱歌时,他决定成立合唱团,给这些孩子们以正确的引领。

  二是因为有了合唱团,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举着曲谱当曲谱架的孩子,满脸自豪地举着曲谱站在马修老师前面,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而马修对于皮埃尔泼自己墨水的惩罚就是取消皮埃尔的独唱部分,让皮埃尔感到众人都在合唱而自己没有任务没有价值失落。

  合唱团的意义在于在孩子们原本荒芜的心田上植上鲜花,让优美的旋律引领孩子们原本不羁的心灵。

  四、改变孩子心灵的支点在哪里?马修的哪些做法符合现代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深爱与方法。这是教育的基本。

  一直喜欢养花。前几天买了一盆栀子,买来时已经有了满枝的小小花苞Www.GuaZe.Com瓜泽网,枝叶翠绿。我忙上网查找栀子花的养植方法。当看到栀子适合养植在阳台上和庭院中,喜欢阳光充足,水分充足的环境时,我忙着把栀子花搬到了外面阳台上,并且大量给她浇水。等到晚上回到家,发现早上还枝叶鲜亮的栀子居然全蔫了。我大吃一惊,忙把花又搬回书房,上网查找,唉,网上说,喜欢阳光充足但不能暴晒!这之后,在我精心照顾下,栀子慢慢恢复了元气,但是已经有十来个刚刚长出的花苞蔫掉了,有许多片原本碧翠的叶子萎黄并且脱落了。我每次给她浇水时,都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用适合她的方式去爱她,这才是真正的爱!

  而马修,就是用了正确的方式深挚去爱的教育者,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功。

  五、电影里面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

  皮埃尔的母亲,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一个性格倔强的孩子,生活充满了艰辛。马修的爱让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容光焕发,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尽管这不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影片,但真诚赏识的力量真的会照亮一个人灰暗的天空,让她的生命从此不同。

  还有那个年老的学校勤杂工,因为孩子们的恶作剧而伤了眼睛,差点从此瞎掉。但他从来不同意校长的“教育”方法:惩罚。他用一颗无限宽容的心原谅了这里的孩子的伤害,他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爱。

  六、马修的哪些教育方法与你的教育思想、行为很吻合?

  马修对学生用爱宽容、感化,用音乐引领、净化,这些我也是很赞同的。我以前当班主任时,带班的宗旨就是用爱导航,以书引领。在学校还没有配备书架的时候,我就用两张课桌并在一起,用两个书立把书整理起来,把我喜欢的对学生有用的书籍、杂志都整齐放在简单的书架上。平时,课间的时候,我就在书架旁向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孩子需要阅读的书籍,用书籍来引领孩子的思想。那时,我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成立文学社,鼓励孩子们自己编辑自己的刊物……我觉得这些和马修的教育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你想象一下,当你送别学生的时候,最浪漫的情景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浪漫体验吗?

  一路歌声,歌声中彼此握手拥抱,说出对彼此的祝福,如有泪水,让它尽情奔放;如有欢笑,让它恣意荡漾。

  八、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个影片的感觉?

  经典,都是让人百读不厌,并且常读常新的。每一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都会有深深的感动,感觉心灵重被净化一样。

  九、孩子们都爱唱歌,你关注过他们爱唱什么样的歌曲?你试图利用文学、艺术的力量美化学生的心灵吗?

  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励志歌曲较多,如:《海阔天空》《蜗牛》《超越梦想》《飞得更高》《水手》《最初的梦想》《朋友别哭》《不再犹豫》《红日》《步步高》等等。

  利用电视散文、美文赏读等电视节目让学生欣赏。

  十、电影的结尾时一个被暴力校长惹恼的‘坏’学生放火烧了学校。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校长不是一个做教育的人,他只是把学校当成一个谋求荣华的工具,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爱,没有包容,只有控制。他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校长,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监狱长了,只会用武力镇压这些孩子们。而那个放火烧学校的学生就是他这种高压管制下的牺牲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五】

  春节寒假期间看过一次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感触就非常大,开学后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引起了我很大的思考,不禁影片中的主角马修老师和身为教师的自己联系起来。

  毕业之后我来到了求实中学的东校区,这里的工作条件比当时马修老师所在的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好上千万倍,这里的学生的素质也好很多,所以我的工作就容易的多了。当时的马修老师进入的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而设立的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里的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缺少父母的关爱,叛逆、冲动、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对老师更是不放在眼里,和老师处于对立的状态。面对学生的戏弄和刁难,马修则以包容之心去对待,去感化学生的仇视。在求实中学几乎没有学生会故意的去刁难和攻击老师,只是有时会遇到一些相对较尴尬的事情,上次我们讲到连通器这节课时,我前一天就准备好了一个连通器准备给学生拿去演示,而我们实验室里能用的连通器只有两个,我们六个老师根本不够用,所以便错开时间用,我把连通器事先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便回去休息。第二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发现连通器不见了,回头来找才发现在我身后的垃圾篓里躺着被打碎的连通器,问前面的同事,她说好像是昨天晚上来交作业的学生打碎的,我听了以后立马火冒三丈,上完课后一定要找出并严惩这个孩子,然后就自己坐在那想惩罚措施。我最后一节上十一班的课,刚进入教师,就看到张书银一脸怯懦的走到我面前,说:“老师对不起,昨天晚上我不小心打碎了你桌子上的连通器,我该赔多少钱,或者我下次来的时候再买个带来”。一腔的怒火瞬间被全部浇灭,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去责备和批评,毕竟学生是不小心,而且认错态度非常好。此时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立马跑到教室将“凶手”捉拿归案,那样岂不是太打击学生了,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和宽容对待学生,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马修的故事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合唱团了,合唱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宿感,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从自己在合唱团中的位置和角色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树立了自己的信心,间接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样的管理教育理念在我们学校做的就非常到位。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者中的一员,有自己的管理范围,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不会将自己置身班级之外。同时,这也可以让学生不同的方面都有发展,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是,责任心很强,管理班级很认真,这样的学生即使踏入社会也会取得一番成就。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粗暴的哈栅校长,面对如此令人厌恶的问题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失去耐心和理智,像这位校长一样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镇压学生的种种劣迹,但是这样毫无人性的凶残方式只会让学生受到更深的伤害,激起学生的愤怒和反抗,把学生逼向对立面。我们学校当然没有这样的教师,但是哈栅校长的行为也会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思考,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强压学生的错误,去惩罚和批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六】

  二战不久的1949年前后,法国一所由慈善基金会资助的教养院里,一群问题少年遇到了一位非凡的学监——克雷芒·马修。马修不但富有非凡的音乐素养,而且富有非凡的慈爱之心,他给那群问题少年找回了童年的欢乐,带来了希望的光芒,迎来了充满无限生机的春天。

  马修的事迹自然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但对于担任过多年校长的我,引起深刻反思的却是教养院的哈珊院长。我认为,他是一本校长最好的反面教材。在这本教材里,我读懂了以下“五个绝不能”的治校之道。

  第一,校长绝不能在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

  哈珊院长对学生的教育,一味地奉行“犯规——处罚”这样一个程序化的方式,对学生完全失去信心。惩戒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成效。但不管什么学生,不管什么情况,都千篇一律地实行处罚,结果可想而知,往往要么是事与愿违,要么是培养出我们的对立面,培养出我们的掘墓人。在“犯规——处罚”的教育模式下,剧中的学生没有好转,不断地制造着恶作剧,这一模式使学生陷入了不断重复的“犯规——处罚——犯规——处罚”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教育理念出现偏差造成的恶果。

  第二,校长绝不能在决策上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哈珊校长对所有发生的事情,从不调查了解,从不听取意见,凡事凭主观臆断,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或者说悲惨的结局。如:一个名叫穆东的学生跳楼自杀,一个名叫彭尼法斯的学生蒙冤代人受罚而被关禁闭,一个名叫皮耶尔的学生因怀恨院长而画出“哈珊院长在厕所里吃屎”的漫画,一个名叫蒙丹的学生报复:差点拧断哈珊的脖子,后来又纵火焚烧教养院,更为可惜的是:把一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大师马修赶出教养院……这是多么地叫人痛心啊!(举例:结合湘潭教育失误的教训)

  第三,校长绝不能对教师的改革创新精神“泼冷水”。

  马修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一味惩罚的模式,采取包容式的教育方法,作为院长的哈珊,本应支持却模加指责;马修在教学途径上独辟蹊经,创办合唱团,作为院长的哈珊,无视成效而百般阻挠。幸亏碰到的是百折不挠的马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才没有中断夭折。如果碰到的是一般的教师,创新的火花肯定会被泯灭。这不非常可惜吗?(举例:结合新课改中教训)

  第四,校长绝不能在名利上揽功诿过,追求虚名。

  当公爵夫人观看到马修指挥的合唱团取得圆满成功时,哈珊院长抢摘胜利果实,恬不知耻地将功劳揽到自己头上。当自己擅离职守而导致教养院被焚烧之后,哈珊院长不但不检讨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责任全部推诿给马修和门卫马桑大叔。哈珊院长为了自己的受勋和升迁,对上司又卑躬屈膝,露出了另一副丑陋的嘴脸。结果呢,终归是“恶有恶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倒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落了个被迫辞职的下场。这不可悲吗?

  第五,校长绝不能对教职员工采取轻视的态度。

  哈珊院长一贯居高临下,目空一切,对师生生活漠不关心,甚至藐视自己的教职员工。在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时,哈珊院长关心的是不能多用钱,而漠视马桑大叔的身体。在马修向自己提意见的时候,哈珊院长暴跳如雷,用蔑视的口气不停地嚎叫“你不过是一个小小小小的小学监……”,其实,真正肤浅渺小的不是别人,而他自己。校长一定要记住,教师永远是学校第一位的,教师永远是学校的根本,不仅不能轻视,相反要予以人文关怀,使之充满幸福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只有培养幸福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举例:结合湘潭校长对教师的态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那就是这话太绝对了。说这话的人要么没有教过学,思想太趋于理想化;要么教过学,所遇到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学生。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劳心于各种纷杂的事务,总是让这些纷杂的事务搅得身心俱疲;身心俱疲的人,情绪总是有种冲动或易发泄的倾向。于是乎,工作中遭遇了学生的违纪,更多的不是想着去分析孩子的为什么犯错?可不可以不犯错?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孩子犯错的办法……而是想着,不要受学校的批评,更不要被扣发奖金。当人们工作的出发点变得功利以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快。

  今天,难得宁静了心情,坐在电脑边,搜出来《放牛班的春天》,凝神屏气地看了一遍,顿觉有很大收获与震撼。

  独断专行、残忍冷酷的院长——哈善

  哈善,池塘畔底辅育院的院长。先说其独断专行,马修老师初到辅育院,就撞上了一个孩子在用硕大的刷子,跪在地上刷地板。用麻神父的话来讲,那是院长在罚他。一个院长事必躬亲的这种地步,尚未出场,已经在我心里奠定了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辅育管理孩子的方式肯定是高压政策,简单粗暴。而这个院长在这院里边肯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面前,让人感到他就是制度,他就是这个院里的一切。

  不错,当他的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马修在与麻神父正在开教室的门却又开不开的时候,他悄然地出现了,并且摄影师也给了他一个能够表现其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形象的镜头: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俯视着初来乍到的马修,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用马修的迟到作为见面礼送了过去。这种作法,使他的不近人情、冷酷无情初显端倪。接下来,麻神父因中了葛贺克的圈套被击中了眼部的情节,再次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看他的作法:1.立刻命令马修去拉铃,集合学生,他要“违纪,处罚”。违纪了接受处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处罚到了这位院长的手中,却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按照本院的规定,一犯规就处罚。”“三秒时间主动站出来,否则就学生就轮流关禁闭”“只要有一天找不到凶手,取消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这样的规定出自一个主宰学生将来命运的院长之口,真是不可思议。而马修老师在背后的一句疑问“这不是在鼓励相互告密吗”,竟遭到了院长的呵斥。

  我们不防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孩子都是些问题孩子,但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是有问题的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问题学生呢?对待问题学生,不用说是问题学生,当一个正常人遭遇院长这种处事方法的时候,你又该作何想法呢?我想起来了张校长的一句话“一个人有病,大家吃药”,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曾经用“杀鸡骇猴”、“杀一儆百”这样的言词为自己注解理由,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这种作法,真是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啊。

  所以,独断专行,只会滋生漫长出学生的抵触情绪;残忍冷酷只会让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一句俗话道出了真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对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满怀爱心去在孩子心中播种“希望”。

  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院长——哈善

  如果哈善是一个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从事这样的教化问题学生教育,随着时间的长久,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或者是职业给他的精神带来的很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让他对待问题学生简单粗暴、息事宁人,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抑或可以给予一点同情,因为毕竟年纪那样大了,不容易,因为那些学生也确实是问题学生。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情节的铺展,哈善院长,却暴露出了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行为,让人不禁对他的厌恶更增长几分。

  公爵夫人前来视察学校,哈善院长在回答公爵夫人的问话“我们十分注意院长人性化教学……成立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时,他非常肯定的抢了过去,将成立合唱团的功劳揽在了自己名下。也许,在当今社会上,下属做了成绩,一般都会感谢领导,那是对领导的一种客套,如果领导真是支持了,表达出对领导的感谢,这都无可厚非,可在这部电影里,自始至终,院长对合唱团都没表现出应有的关心与支持,可在功利面前,我竟然泯灭了羞耻,当着众多学生与老师的面,做出如此令人作呕的回答,真可谓“善体人意”了。

  因此,有了这样的院长,急功近利,当然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当然要厚颜无耻;厚颜无耻,当然要媚上欺下。有这样的人当领导,学校的制度还不往死里整,对待学生还不往死里整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八】

  这部暖心教育系电影,一直以来在豆瓣推荐电影之类的网站都可以看得见它的“身影”,所以对于电影名我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但一直没有心思去看,原因简单地可笑——影片名称太土,以为又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为题材的电影。幸运的是,在一次大学课程中,任课老师选择这部电影作为激励我们并指导毕业择业的依据,因此我得以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即使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好几次因为学监老师的种种举措而感慨身为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对于任何孩子改变的无限可能性。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群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方式。而一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学生在宿舍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于是他费尽心思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信任和友爱,激起了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一名教师要具备有与学生进行“爱的对话”职业素质,我觉得马修,他就像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马修在爱的基础上用“爱的对话”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与学生的一切交集都建立在爱之上,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正是这种爱,在马修神情黯然地要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爱的对话”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马修作为教师具有的一颗高贵的心,这也就是马修和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恶作剧-受罚”的原则校长的最大不同之处。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更能体察出被暴戾校长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到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很脆弱柔软。因为马修“一颗高贵的心”,一个看似普通的教师用善良的行为诠释了伟大的教育成就。

  其实,在学习的路途上,教育就像是教师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种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在打交道的相互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

  我觉得这就是教师的意义:在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因此,皮埃尔是幸运的,他因顽皮过度而遮盖了的音乐天分,被马修敏锐地洞察到,并得到很好的培育,至少得到了肯定与张扬。这为后来跨上更高的平台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他终于成为成功著名的指挥大师。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皮埃尔的成材,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篇九】

  本片一开头展现的是以为功成名就的老者形象,在参加了母亲的葬礼之后,他的儿时同窗送来了他的启蒙老师马休的一本日记。影片以一首轻快、柔美的旋律将观众带回了以前那个名为“池塘畔底”的青年教辅院,在这里的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影片色调灰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故事一开始就是因为神父的受伤而带来毫无人性的体罚,“犯错、出发、关禁闭”就是这里老师的教育方针。这位刚进来的马休老师似乎与其他老师不同,面对吵闹的课堂、毫无规矩的学生,他永远乐观,反对体罚。一天晚上睡觉之前,孩子们一首“亮光头、光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当王”看似侮辱性的歌曲让马休感觉到了他们的音乐天赋。随后成立的小小的合唱团让孩子们渐渐地有了归属感。最后的结局是院长被拘捕了,马修老师继续从事他的音乐教育事业,有很多学生功成名就,看似皆大欢喜,却存在着一丝淡淡的悲伤。

  音乐的力量

  本片中,一直以一首轻柔的、散发着淡淡哀愁却又催人奋进的旋律伴随着故事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像《黑夜》《风筝》等几首很美妙却让人感觉无法复制的歌曲。马休这位过气的音乐家在不经意间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将他们带入了音乐的殿堂,并尝试这为他们创作歌曲。当这些在人们心中的问题少年在合唱团里开口唱歌时,再也没有了不和谐,给人带来的是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和感悟。与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相比,我更羡慕大家在一起和声而唱的感觉。电影中,马修老师给每个人唱歌的机会,并为他们分声部,这么多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皮埃尔依靠得天独厚的嗓音担任着主唱的任务,但并不是缺少某一个人一个集体就会不完整,合唱团就是一个整体,他会因为每个人的不断努力而更加完美。

  马休老师依靠音乐的力量改变了好多人,先不说那些“问题儿童”,就连呆板、残忍的院长也站在了桌子上为了纸飞机的试飞成功而兴奋,并和孩子们一起踢球。音乐就是在这种刻板、沉寂的环境中散发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音乐是美妙的,是有力量的,是能够涤荡人们心灵的。而作为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合唱却更给我一种无法描绘的奇妙的感觉。一个人的唱法总是有限,一群人站在一起,有高声部、低声部、二重唱,音乐变化无穷。在前几天,我曾作为学院党支部的一名指挥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红歌会,我就想在指挥的千军万马。手起,则和声而唱;手落,则戛然而止。他们的歌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冲击力,我的整个身体就像是浸泡在旋律的水中一样。所以,我和渴望有一天可以加入一个合唱团,就算是体会一次也就满足了。

  老师和教育

  究竟怎样的老师可以称之为老师,马休给了我们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不把这些对自己不敬的学生视为魔鬼、视为敌人,他不会采取“犯错、处罚、关禁闭”的教育模式。所有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在幼年时因为没有父母的陪同而显得先天不足,孩子需要犯错误,只是他们无法预料到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也无法自己去承受这样的后果,这是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受体罚、关禁闭。在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禁止。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宽容。

  在合唱团中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乐谱架”和团长助理也是在这个特殊的集体中算作一个很好的位置。我们看得到,在这个小小的集体中缺少的谁都不可以。

  另一方面就是宽容,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而又被蒙丹蛊惑的皮埃尔,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赋,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皮埃尔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虽然,那个黑暗的童年我们不忍回头,但由于马休老师的教育还是在我们心中有丝丝甜意的,真庆幸他们还有那样的老师。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